第一章 宇宙科學探索(1 / 3)

第一章 宇宙科學探索

預測50萬年後人類的模樣

當地球人到達高度進化的階段時,或者更確切地說,在50萬年以後,我們人類將會變成什麼模樣?對於這個人人都感興趣的問題,讓我們來聽聽科學家是怎樣說的吧。

在20世紀80年代,有一位著名的英國古生物學家狄克森,撰寫了一本《人類未來》的著作,他在書中說:"......一個渾身鱗塊狀的、布滿紅色血管的動物,用他一雙有力的爪子,抓住長滿苔蘚的樹幹,在離地麵30米高的枝杈上,靜靜等候著黎明的到來。當東升的太陽射出第一縷光芒,照在死氣沉沉的荒涼大地上時,他立即展開身上蘑菇似的鰭狀器官,吸收太陽的熱量。當他得到足夠的熱能後,便從樹上飄落而下,顯出一根好粗好粗的大脈管,這根脈管從腹部伸出,伸到湖水中,吸取湖內的藍藻和綠藻。這時,可以看清他的麵目了:一張人類的臉。 這種怪模怪樣的動物,就是50萬年後生活在地球上的未來人類。"

狄克森描繪出如此可怕的一個畫麵,當然不是憑空想象,而是根據他自己一套獨特的人類進化理論推出的。他認為,生物進化的曆史告訴我們,生物的進化程度越高,衰亡也就越快。比如一些低等的貝殼類動物,可以生存6000萬年,而高等的食肉動物,卻隻能生存600萬年,那麼人類呢?人類從誕生於地球直到今天,已經曆了100多萬年的進化曆程,並成為當今地球的統治者,成為高高在上的萬物之靈。盛極必衰,也正因為人類已進入到高度文明的社會,從現在起,將開始走下坡路,也就是說漸漸走向衰亡。

為什麼人類會走向衰亡?

狄克森做出的解釋大大出乎意料。他說,關鍵原因就是醫療科學的發達。這簡直有點不可思議,但說穿了道理很簡單。例如在100多年前,那是醫學落後的年代,凡是患有氣喘病、腎髒病、肺結核、糖尿病等各種普通疾病的人,常常還沒到結婚年齡便死去,不用說其他更嚴重的疾病了。這樣的死亡很像篩選良種,有病或不健康的人早早夭折,不結婚,也不產生後代,如同癟的、發育不良的種子被自然淘汰掉,而健康的人恰似飽滿的種子保留下來。

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自然死亡是無情的清除劑,除去人類基因庫中的各種致病的壞基因。但在今天,由於醫學大大發展,有病的人都能得到治療,都能生兒育女,這樣,就把體內的致病基因傳給下一代。與此同時,還會有少量新的致病基因漸漸產生,結果,使人類中的壞基因數目,一代比一代多,導致人人都帶有大量致病基因,體質越來越差,反過來他們也越來越依賴發達的醫療技術。

這是一種可悲的惡性循環,長此下去,人類的肢體大大衰退,軀幹四肢甚至變成無用的器官消失,隻有大腦、感覺器官和生殖器官保存下來。

50萬年後的地球也將發生巨大變化,由於人類濫用地球上的資源,使生存環境變得非常惡劣。森林成為一片荒原,大陸變成荒涼的沙漠,海洋變成垃圾沉積的死水,隻有在荒原上還殘存著幾十米高的樹木,湖泊中生長著藍綠藻類。這些都是當初人類在遺傳工程中創造出的抗性生物,它們成了人類最後的依靠,樹木成了未來的家,藻類成了唯一的食糧,人也變成了樹棲動物。

狄克森的理論是悲觀的人類進化論,它預言人類必將走向衰退,但有不少科學表示懷疑和反對。

加拿大的人類學家盧瑟爾和塞格京,是直線進化理論的倡導者。什麼是直線進化理論?簡單地說,就是說人類將越變越強大,這與狄克森的悲觀論點恰恰相反。根據這種理論推測,50萬年以後的人類,將變成非常非常強的"超人"。

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自從東非草原上出現了第一批直立古猿以後,人類開始了漫長的進化曆程。他們的腦袋越來越大,越來越聰明,現代人的大腦體積幾乎是古猿的3倍。還有,人的雙腳開始適應奔跑和直立行走,這樣,雙手就被解放出來,變得十分靈巧。再加上人類能創造和使用複雜的工具,發展出語言,使他們能學習和利用別人的創造成果。久而久之,年複一年,人類對腦力依賴性大大超過體力。根據這樣的進化方式,可以預言,50萬年以後,未來人的大腦體積將遠遠大於我們,而肢體卻漸漸退化,最後變成大腦袋、小身體的模樣。

這兩位科學家還專門塑造出一種模樣古怪的恐龍人。他們說,恐龍中有些種類曾經進化得很完善,比如有一種食肉恐龍,進化速度特別快,若沒有那次災難性的恐龍大滅絕,這種食肉恐龍早就進化成為智慧生物--恐龍人。恐龍人長著大腦袋,大眼睛,細長的四肢,與設想中的未來人很相似。

除了樹棲人和恐龍人這兩種說法外,大多數科學家都願意接受第三種論點--穩定進化的理論。

他們認為,人類的進化和其他動物的進化一樣,不是沿直線進化發展的。單純體形的改變或大腦的發達,不能作為人類進化的主要標誌,比如在最後50萬年中,人類的體形變化和大腦體積增加很有限,但人類的聰明才智和社會進步卻高度發展了,所以說,未來人在身體結構比例上,和今天的人類不會有多大差別。

那麼也許有人會問,人類的智慧在日新月異地發展,而人類的體質卻保持長期的靜態平衡,表現出相對保守的穩定,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其實並不矛盾,因為許多生物在漫長的演化歲月中,都有這樣一段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這對保存生物物種是很有利的。也是同樣的道理,人類在身體形狀上的靜止不變,至少在目前來看是有利的,那麼未來呢?讓我們看一看人類誕生後的曆史。在那段100多萬年的歲月中,曾經有好幾支不同的動物在進化中競爭,都想成為地球生物進化中最成功的一支。這段曆史說明,人類具有許多優越性,讓這些優越性保持下去,對人類的生存發展當然是有利的。

夜空漆黑的緣由

奧伯斯是19世紀德國的一位天文學家,他發現了5顆慧星,並提出了慧星尾形成理論。但是,他提出的一個悖論、至今未能得到合理的解釋。

奧伯斯指出,按照靜止、均勻、無限的宇宙模型,天空中散布著無數個均勻分布的發光恒星,盡管距離越遠,單個恒星的亮度越小,但考慮到所有的星光在宇宙中任一點的光照總和,以及近距恒星對後麵星光的遮掩效應,整個天空就和太陽一樣明亮,而實際上夜空卻是黑的。理論與實際觀察結果就是這樣矛盾。簡單地說,黑夜應是白夜。

早在奧伯斯之前,另一位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就認為,如果天空的星星無限多,夜晚的星空就應該是亮的。不論是奧伯斯,還是開普勒,他們雖然提出了問題,卻無法回答問題。理論和實際相矛盾,必有原因。但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

為了解決奧伯斯悖論,天文學家提出了多種理論加以解釋,但都不能自圓其說。

有的天文學家認為,星空中存在著吸光物質,吸光物質吸收了來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來;有人則認為奧伯斯的理論是根據恒星均勻分部在宇宙中計算出來的,而實際上恒星分布並不均勻,有的星區恒星多,有的星區恒星少,因此,在宇宙中存在亮區和暗區,而地球就處在暗區,所以,天空是黑的。還有人認為,奧伯斯的悖論是對的,但奧伯斯假定了恒星永遠在那裏發光,實際上有的恒星已經"死亡",不發光了。遙遠的恒星在"死亡"之前發出的光尚未到達地球,所以,地球上的星空是黑的。

還有人用大爆炸理論解釋這一現象,認為大爆炸後出現了許多星雲,逐漸凝聚成各種天體,宇宙不斷向外膨脹,大量恒星遠離地球而去,這些恒星的光也不能到達地球。所以,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是黑的。似乎,這些理論都有道理,但又不能很好地解釋奧伯斯悖論。

奧伯斯認為,宇宙是無限的說法不科學,如果宇宙是無限的,恒星與恒星之間就不會有暗區,地球上空就不會是黑的,而且要比白天還要亮得多。但現代天文學知識告訴我們,宇宙的確沒有盡頭。如果有盡頭,盡頭那邊又是什麼?

奧伯斯的悖論提出至今已有100多年了,盡管天文學取得了許多重大進展,可是仍然沒有能夠提供科學的答案。既然地球上白夜和黑夜的問題無法推翻奧伯斯理論,唯一的辦法是尋找最終的事實根據,來解釋這個矛盾。看來,隻有等待到21世紀了。

揭開地球深處的秘密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往往會對廣袤的宇宙產生無限的遐想。但是,不知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的地球深處,將是一個怎麼樣的世界呢?

很古的時候,就有人思索這個謎了。迷信的人認為,頭頂是天堂,地底下是另一個世界,那便是地獄。在中國古老的傳說中,地獄由閻王帶著一幫小鬼統治著;在希臘神話裏,地獄由冥王掌管。

1864年,法國著名作家儒勒·凡爾納,在他寫的小說《地心遊記》中,有聲有色地描寫了地底下的情景:那裏有漫長的地下隧道和浩瀚的地下海洋,地底下生活著怪異的史前動物和遠古的原始森林。看了這部小說的精彩描述,不少人真的夢想去作一次地心旅行呢!

其實,想作地心旅行的人早就有了。一位名叫西姆爾的美國人,對地底下的世界大膽地想象,並計劃去那裏作一次旅行。他宣稱,地球內部是空的,很適合生物居住。在地球的南北兩極,有通往地心的進口和出口。於是,他召集了幾千名信徒,開了個大會。會上,他提出了一項關於組織南極探險隊的計劃,並且擬好了一份與地球內部居民建立貿易的草案。

1830年,一艘由海豹皮製成的帆船,帶著一群探險家出發了。結果可想而知,南極洲未到達,通往地球內部的大門更沒有找到,西姆爾的探險計劃就宣告失敗了。

幻想和迷信終不能代替現實。19世紀後期,這種認為地球內部另有一番天地的觀點漸漸被人們拋棄了。

人們看到,火山噴出熔岩的溫度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人們也看到,礦井越往下,溫度也就越高。大約每深33米,溫度就升高10C。根據溫度隨深度增加的速率來計算,地心的溫度竟可高達10萬攝氏度。在這樣的高溫下,任何物質都會變成氣體。

於是,一些研究者認為,地核內包裹著一團熾熱的氣體,在氣團與地殼之間是一層岩漿。

然而,這些設想是經不起推敲的。地球內部如果都是一些高溫氣體的話,薄薄的地殼根本無法承受,弄不好哪一天,氣體一膨脹,地殼就會炸裂呢!

為了揭開地底下的奧秘,18世紀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花了幾十年的時間,計算出了地球物質的平均密度每立方厘米552克。他稱出了地球的質量是597600億億噸。

科學家發現,地球外層地殼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2.67克,隻有地球平均密度的一半。由此可見,地殼以下的物質要比岩石重得多。這些重物究竟是些什麼呢?

法國地質學家多布裏從天外來客--隕石中受到啟發。原來隕石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石隕石;一類是鐵隕石。很多人推測,隕石就是小行星的碎片。那麼,石隕石很可能是小行星的外殼;而鐵隕石呢,很可能就是小行星的內核了。這個推測如果成立的話,多布裏認為,地球的情況與行星很相像,地球內部的物質也許是鐵和鎳,地球的外部則是岩石。

可是,這種用隕石來證明地球結構的想法,畢竟依據不足,難以令人信服。

20世紀初,人們終於找到一把揭開地底下秘密的"鑰匙"--地震波。前南斯拉夫的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發現,地震波是幫助我們了解地球內髒的好幫手。地震波是什麼呢?它是地震時發出的震波,能沿地球內部物質傳遞,就像一個偵察兵那樣,可以告訴我們許多地球的奧秘。

科學家發現,地震波有縱波和橫波兩種。縱波在固體、氣體裏都能暢通無阻;橫波隻能在固體裏傳播,它們傳播的速度隨岩石的密度大小而變化。密度大的傳播快;密度小的傳播慢。

地震波發現之後,在世界各地建立起數百個地震觀察部,這對科學家來說,就像是布設了數百個偵察崗哨。站內的地震儀,像一台台威力強大的X射線儀,通過它們從地表向地球深層透視,逐漸揭開了地球深處的秘密。

讓我們看看地震波能"告訴"我們些什麼吧。地震波向地內深入的時候,由於密度增大,速度也會平穩地上升。1910年,莫霍洛維奇在整理巴爾半島的地震圖時,發現在地底下約33千米的地方,地震波傳播速度突然跳躍式加快,說明這一深度的物質密度很大,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後來,這一圈層被稱為莫霍麵。莫霍麵上的是地殼,相當於雞蛋的蛋白。莫霍麵下的圈層為地幔,相當於雞蛋的蛋白。莫霍麵就是地殼和地幔的分界麵。

1914年,美國地震學家古登堡發現,地震波在地下2900千米的深處,發生了又一次變化:縱波速度陡然減慢了40%,橫波突然間消失了。說明在這個界麵上,地底下物質的性質又有了變化。後來,這個界麵被稱為古登堡麵。在古登堡麵的下麵被科學家認為是相當於蛋黃的核。古登堡麵就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麵。

原來地震波"告訴"我們,地球的內部並不是完全相同,而是分成了三個圈層:它們是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主要由矽酸鹽類的岩石組成;地幔含有豐富的矽鎂元素;最捉摸不透的是地核,它由一些重元素組成,但這些元素究竟是什麼呢?

科學家在對地震波精確地計算之後,發現地核還可以分成內核和外核兩個圈層。內核和外核的分界處在5100千米左右的深處。科學推測內核是固態的,外核是液態的。它們處於高壓狀態之下,由鐵鎳之類的物質組成。地核的中心溫度大約為攝氏6900度,比太陽的表麵還要灼熱!

科學家還推測,地核和地幔的中間,有一種奇妙的物質起著阻隔作用。它使地核中的熱量囚禁在裏麵,不泄漏出來,保持著地核的溫度不降也不升。

更奇妙的是,有的科學家還推測,地球上99%的黃金躲在深深的地核之中。在以鐵鎳為主要成分的地核中,金的含量每噸高達2.6克,是地殼含金量的600多倍。

當然,所有這些說法,都是僅限於對地核的推測。地核究竟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始終是一個謎。地球物理學家從地球物理的角度通過各種實驗來探討它的組成;地球化學家通過隕石混合物的配方比,來分析地核的主要組成。他們紛紛提出了很多假說,如鐵氧說、鐵矽說和鐵硫說,這些說法各有各的道理,莫衷一是。

為了能探明地底下的奧秘,親眼目睹地底下的世界,1970年,在前蘇聯科拉半島摩爾曼斯克附近,有人準備了一口號稱世界最深的井。地球大陸地殼一般深30~40千米,島嶼附近大約深20~30千米。這口井能鑽透地球的外殼嗎?人們正試目以待。據報道,這口井已打到了12千米以上,由於大部分是在堅硬的岩層裏鑽進,困難很大。12千米隻是地殼的一小半厚。要窺視地下世界的秘密談何容易啊!對於探索地心之謎的勇士來說,通過6371千米深的地心之路,也同通往浩瀚的宇宙一樣,難以窮盡。

地球今後的溫度變化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科學家們對地球今後的溫度變化就進化了激烈的爭論,雙方的觀點截然相反,但這並非是杞人在憂天,而是向全球宣告:人類將麵臨氣候異常的威脅!

地球未來的氣候如何?是變暖還是變冷?科學家們的憂慮有沒有根據呢?

一些氣象學家們預言,到21世紀,地球上寒冷的冬季將不複存在,冰雪也將會消融殆盡。不管是從天而降的飛雪,還是喜馬拉雅山脈的冰川,還有極地覆蓋的冰雪,都將一去不複返。如果有人還想舉辦冰上舞蹈表演的話,那就隻好求助於造雪機了。

冬天消失意味著天氣變暖,這個後果真令人可怕。太平洋、印度洋沿海地勢較低的地區將要被海水淹沒,成為一片汪洋。原先住在那裏的成千上萬居民,不得不遷移到別的國家。有的人曾經計算過,當冰雪全部消融後,海平麵約上升60米,這意味著凡海拔高度低於60米的地方,包括紐約曼哈頓摩天大廈第20層以下的地方,都要被海水淹沒......

氣候變暖,海平麵上升,這是不是有人故意在危言聳聽呢?不,一些科學家已找到了證據:由於海平麵上升,陸地正在下沉。如上海、廣州、天津等大城市與上個世紀同期相比,大約下沉了15厘米左右。

氣候變暖的趨勢還可以從全球的氣溫記錄來證明。據英國氣象部門統計,1988年是近百年來氣溫最高的一年。20世紀末,年平均氣溫升高的情況曾出現6次,且都發生在80年代。到了20世紀初的90年代初,全球平均氣瘟上升了0.590C。可見地球在明顯地變暖。

那麼為什麼地球會變暖呢?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日趨嚴重。全世界每年要向天空排放120億噸之多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有一種奇特的功效,它能大量地吸收大氣層表層和下層的熱量,並阻止它們失散到空中去,就像溫室的玻璃一樣,所以科學家用溫室效應這個詞說明二氧化碳的作用。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氣候變暖的趨勢就會越明顯。

更為嚴重的是,大氣中某些微量氣體產生的"溫度效應"遠比二氧化碳厲害。這些微量氣體包括:有機物腐爛產生的甲烷、汽車排放的廢氣和土壤中氮肥釋放的一氧化二氮......這些氣體目前含量雖然還不多,但它吸收熱量的能力卻很強,能將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作用放大。

除此之外,還有城市越來越多的人工熱的影響。隨著城市建設發展規模越大,人口越來越多,使城市的溫度比郊外高出0.50C,這種現象有人叫作熱島效應。

以上理由似乎足以證明地球在變暖。然而正當一部分科學家爭相提出控製溫室效應的辦法時,另一些科學家卻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近年來,抨擊氣候"變暖說"的學者接連出現。一些科學家紛紛發表研究成果,他們指出:地球正在向低溫化、溫潤化的方向發展。那些認為地球溫暖化的觀點,不過是人們對未知自然的誤解。

美國的一些地質學、地理學、古生物學、考古學的專家認為,"變暖說"的觀點以氣象觀測站的統計數據為基礎,而氣象觀測站的數據975%取自城市和城市的周圍,不難看出,在城市的周圍才存在著人為的升溫,所以變暖說缺乏有力的依據。

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通過衛星溫度測量證明,地球平均氣溫從1979年到1988年沒有上升,甚至還在下降。在北半球,溫度在10年中稍有增高,但南半球溫度在降低。總的來說,地球在變冷。

美國農業部多年來跟蹤研究,發現地球是在降溫。他們對1200個以上氣象觀測站的數據作了詳盡的分析,從1920年以來,溫度所上升的隻是大城市,而在城市郊區和農村,氣溫在下降。

我國的氣象專家也認為,我國的氣象資料也表明了氣溫呈現下降的趨勢。

地球在變冷,它的理論根據是什麼呢?科學家們做了種種有趣的解答。

有人說,我們的地球每隔幾萬年要進入"冰箱"冷藏一段時間。這在地球史上叫進入冰期。到時候全球銀裝素裹,連赤道也不例外。地球已經曆了將近1萬年的溫暖期,人類似乎已聽到了冰川匆匆趕來的腳步聲。

有的科學家說,天氣變冷與地球上的"陽傘效應"有關。什麼是陽傘效應呢?這是指地球大氣中煙塵引起的效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火山爆發的次數已由平均每年16~18次增加到37~40次。而從1880年~1970年,北半球人為煙塵已增加了3倍,工業、汽車、爐灶等排放的煙塵在不斷增加。這些懸浮在大氣中的氣溶膠粒子猶如地球的遮陽傘,它能反射和吸收太陽的輻射,引起地麵溫度下降。

氣候變暖或者是變冷的預測,科學家各執已見,存在很大的分歧。一位澳大利亞沃倫昂大學的教授埃德·布列昂特說得似乎也很有道理。他說:"氣候在變,但變化的原因是自然的而不是人為的。"他說氣候隻是變得更加多變。例如英國剛遭遇到曆史上最冷的冬天。而其後是最暖的春天和秋天。它隻不過是自然氣候的波動。

按照他的觀點,無論是溫室效應還是陽傘效應,這些人為的因素雖影響著地球的氣溫,但終不能左右氣溫變化的總趨勢,地球究竟是變冷還是在變熱呢?它仍然是一個有趣的謎。但在科學家們的孜孜探索下,全人類必將能經受氣候變遷的考驗,迎接惡劣氣候的挑戰。

地球之水的來源

在太陽係裏,地球是顆得天獨厚的天體,它離太陽不近也不遠;溫度不太冷也不太熱;有稠密的大氣層和豐富的水資源。據計算,地球上的水的總量達到145億億噸。它廣布於地球的各個角落。江河湖海是它們的故鄉;地下、大氣、岩石和礦物中有它們的蹤影;甚至在所有生物體中,水幾乎占有它們組成物質的三分之二。

水使地球生機盎然,水使地球生命能繁衍生息,水帶來了人類文明世界進步。當人們放眼宇宙時,才發現地球與其他行星比較起來,是那麼特殊,地球是唯一擁有液態水的行星。那麼地球之水是從哪裏來的呢?

很多人這麼認為,地球之水與生俱來。

太陽係形成假說--星雲說認為,地球和太陽係的各大行星,均起源於一個原始星雲--太陽星雲。太陽星雲的物質由三類組成:一類是氣物質,包括氦和氫,占總重量的98.2%;另一類是冰物質,包括水冰、氨、甲烷等氧、碳、氮和氫的化合物,含量約為1.4%;再一類是土物質,主要包括鐵、矽、鎂、硫等重元素與氧的化合物,它們的數量在星雲中隻占0.4%。

太陽星雲起先是非常疏散的。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大的物質吸引小的物質,最後在中間形成了太陽,周圍形成行星。在行星演化的漫長過程中,由於受到中心天體--太陽熱力和引力的影響,氣物質、冰物質和土物質的分配是不均勻的。它因距太陽遠近不同而不同。地球與太陽較近,所以它主要由土物質組成,也有少量的冰物質和氣物質參與。其中參與組成的冰物質就成了地球上水的來源。

科學家認為,地球之水自從娘胎帶來之後,還通過自身的演化而不斷地釋放。例如在火山活動區和火山噴發時,都有大量的氣體噴出,其中水蒸氣占75%以上。還有,地下深處的岩漿中,也含有水分,而且深度越大,含水越多;除此以外,和地球同宗同祖的隕石,裏麵也含有0.5~5%的細微水分。由此可以證明,在由土物質組成的地球中參與了一定數量的水。

然而,隨著人們對火山研究的深入,有人發現,火山活動時釋放的水,並不是新生的水,而是新近滲入地下的雨水。科學家是通過測定這些水的同位素以後才認識到這一點。因此這種有根有據的說法無疑對"地球之水與生俱來"的假說是一種挑戰。

為了尋求地球之水的淵源,有人把眼光投向了宇宙。他們說,地球之水的主要來源是在地球形成之後,從宇宙中添加進來的。

1961年,有一位叫托維利的科學家提出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假說。他說,地球上的水是太陽風的傑作。

太陽風顧名思義就是由太陽刮起的風。當然這種風不是流動的空氣,而是一種微粒流或叫作帶電質子流,太陽風的平均速度達每秒450千米,比地球上的風速高萬倍以上呢!當太陽風向近地空間吹來時,絕大部分帶電粒子流被地磁層阻擋在外,少量闖進來的高能粒子馬上被地磁場捕獲,並囚禁在高空的特定區域內。

托維利認為,太陽風為地球作出了有益的貢獻,那就是為地球送來了水。這話該怎麼理解呢?

托維利經過計算指出,從地球形成到今天,地球已從太陽風中吸收氫的總量達1.70×10(23)克。若把這些氫和地球上的氧結合,就可產生1.53×10(24)克的水。這個數字與現在地球上水體的總量145億億噸十分接近。更重要的是,地球水中的氫和氘含量之比為67001,這與太陽表麵的氫氘比也十分接近。因此,他認為地球之水是太陽風的傑作。

但是,反對這種意見的人提出了質疑:水雖有可能來自太空,卻也在不斷地向太空散逸。這是因為大氣中的水蒸氣分子會在陽光的紫外線作用下發生分解,變成氫原子和氧原子。

氫原子由於很輕,極容易擺脫地球的束縛,飛向行星際空間。據計算,它的逃逸數量與進入地球的數量大致相等。因此,他們認為,如果地球之水靠太空供給,而自身沒有來源的話,地球不可能維持現有的水量。

地球上每天都在接納天外客人--隕石。這些來自太空的不速之客大部分是石隕石和鐵隕石,但也有一些是冰隕石。冰隕石加入地球"家庭",究竟有多少?它們對地球之水的貢獻如何,人們從未注意過,也許認為它們的數量微乎其微,無足輕重。

不久前,美國依阿華大學的科學家弗蘭克提出一個論點。

原來,弗蘭克在研究人造衛星發回的圖象時,對1981~1986年以來的數千張地球大氣紫外輻射圖產生了興趣。他發現,在圓盤形的地球圖象上總有一些小黑斑。每個小黑斑大約存在2~3分鍾。這些小黑斑是什麼?經過多次分析,否定了其他一些可能之後,他認為這些黑斑是由一些看不見的由冰塊組成的小彗星,撞入地球外層大氣後破裂、融化成水蒸氣造成的。他還估計,每分鍾大約有20顆平均直徑為10米的這種冰球墜入地球。若每顆可融化成水100噸,則每年即可使地球增加10億噸水,地球形成至今已有46億年曆史。這麼算來,地球總共可以從這種冰球上獲得460億億噸水,是現在地球水體總量的三倍以上。即使扣除了地球曆年散失掉的水分,和在各種地質作用中為礦物和岩石所吸收,以及參與生物體組成的水之外,仍然足足有餘。

地球之水來自天外冰球的說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也受到了挑戰,一些研究者在對旅行者二號航天器拍攝的大量照片研究之後,否定了大量冰球飛入地球的看法。因此,地球之水從哪裏來還沒有定論。但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一直沒有完。有人又提出,地球之水來自遠古時期與地球相撞的冰質小天體。這些看法有待於今後的天文學家和地質學家共同去探討。

神出鬼沒的"火球"

1946年的一天,冬日的陽光照耀著大地。一架四引擎飛機在前蘇聯伏洛格達州尼揚多馬森林地區的上空隆隆地飛行著。此時,飛機上共有5名乘員:領航員、領航長、機長、副駕駛員以及無線電師,他們全是經驗豐富的操作能手。這架飛機是在完成了北極冰塊的勘探,勝利返回基地的。飛機的飛行高度是1200米,機外氣溫隻有-140C,機身上已經結起了一層薄冰。

"要不要降低飛行高度?"領航員問領航長。

"不用。一小時以後飛機將改為目視飛行,你先準備發射一顆信號彈,探探是否出了雲層。"領航長果斷地回答。

不料,話音剛落,一團炫目的火球驀然出現在艙內。火球沿機艙左側向領航員飄來,強烈的光刺得他閉上了眼睛,將身子本能地貼住艙壁。他想用賽璐珞製作的領航尺拍打火球,可又怕火球爆炸。遲疑片刻,火球已搖搖晃晃逼近了他,50厘米、40厘米、30厘米......他隻覺得頭皮發麻,並聞到一股臭味,全身的肌肉已繃得緊緊的,冷汗沒著背脊淌了下來。恰恰在這時,火球的顏色變暗了,它悄悄地離開了領航員。可是,火球又穿透了機艙壁,進了無線電發報室,隻聽得"轟"地一聲,刺鼻的黑煙彌漫了整個機艙,電話聯係中斷了,機艙裏一片混亂。幾分鍾以後,一切才恢複正常。

在前蘇聯,類似的事件曾發生過多起。1978年,一位名叫卡武涅年科的登山運動員曾看見過一個更為可怕的火球。那天,卡武涅年科猛地從可怕的睡夢中驚醒。短短的一瞬間,他發現有一件東西飛進了帳篷。抬頭一看,竟是一個網球大小、耀眼的火球,它懸在離地1米多高處動也不動。稍停片刻,火球吱地鑽進同伴羅溫的睡袋,隻聽得科羅溫一聲慘叫,火球竟又移向另一個睡袋。就這樣,一次攻擊一聲慘叫。當這一團駭人的火球燒穿了卡武涅年科的睡袋時,他隻覺得全身一陣刺骨的疼痛,以後就什麼也不知道了。

當卡武涅年科蘇醒過來的時候,火球早已不見了,他隻覺得手和腳都不聽使喚,全身仿佛變成了一隻火爐,熊熊燃燒著,接著又失去了知覺。人們將受害者全都送進了醫院,經檢查,卡武涅年科全身共有7處創傷,奇怪的是,這7處創傷中沒有一處是灼傷。而他的一位同伴卻被火球燒死了,那人的床墊是橡皮做的。人們猜測,火球無法穿透橡皮床墊,回過來加重了對他的傷害。

令人費解的是,事情發生時帳篷內有不少金屬物品,如無線電台、卡賓槍和登山手杖,但火球對這些金屬物品不感興趣,偏偏攻擊了活生生的人體。

還有一次,前蘇聯的莫戈恰機場指揮室也受到了火球的襲擊。

那一天,暴雨剛停,太陽從雲層後麵露出臉來。驟然間,一個奪目的白色火球從窗外飛進了屋,它悄然無聲地掩向掛在牆上的電話機,繼而又升到電話機上方10~15厘米處停住了。這時,它的顏色已由白色變成了淺藍色。

一位空中攝影師大叫一聲,抓起一本書朝火球扔去。"轟"地一聲巨響,火球爆炸了,屋子裏立即充滿了焦糊味,一架手搖發電機被炸得粉碎,幸好沒有傷著人。

1989年6月的一天傍晚,兩個奇怪的火球騷擾了前蘇聯莫斯科的近郊的"友誼"少年夏令營。

當時天下著大雨,雷聲隆隆,閃電蜿蜒,雨水似天河決口從空中倒了下來。忽然,從一個水窪中升起了一大一小兩個藍色火球,大的直徑為30厘米,小的直徑隻有15厘米。兩隻火球一前一後朝營地飛去。倏然,火球猛地下沉,改變方向朝一棵鬆樹撲去。片刻之間,鬆樹的樹皮被烤焦,脫落了。火球隨即竄入孩子們的宿舍,電線起火了,金屬物體發出閃光,空氣中散發著一股焦糊味。一個小男孩提著水壺準備衝水,正遇上火球襲來,他慌了,想放下水壺,可壺把像粘在手上似的,甩都甩不掉。與此同時,水壺的顏色發生了變化:由白色變成紅色,進而變成藍色......

火球像是感到玩膩了,相繼穿出了窗子,飛到戶外去肆虐。所到之處,樹皮剝落,樹枝脫落,草地烤焦。這時,火球的本身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大火球由外及裏分成了紅、綠、棕三層,小火球則變得外綠內紅,而且"長"出了10厘米長的一個箭頭。

兩個火球闖進了另外一間屋子,伴隨著這兩個不速之客的到來,地板和牆壁上泛起了藍光,燈光忽然閃爍起來。小火球嗖地射向站在窗前的一個小姑娘,那姑娘的發卡忽然像冰一樣融化了,頭發也像沾了膠水似地緊貼頭皮。恰恰在這時,大火球也飛近了姑娘,片刻之間在她身上留下了一連串灼傷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