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最早的生物進化化思想(1 / 2)

第三卷 生物進化論的確立 第14章 最早的生物進化化思想

在對動物進行分類研究的基礎上,拉馬克研究了動物的進化問題。1809年,他的巨著《動物哲學》出版。

在這部著作裏,拉馬克根據當時的科學材料,全麵係統地討論了生物的本質、物種的性質、生命發展的趨向以及環境、習性與變異的關係等有關進化問題,集中地反映了他的進化論思想。

《動物哲學》的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生物按等級向上發展;生物進化的動力;生物適應環境的演化機製。

拉馬克認為,生物是進化而來的,進化具有向上發展的方向。他把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劃分為6個等級,依次排列,建立起了一個從最簡單的滴蟲類、水螅類動物開始的逐漸上升到高等哺乳類動物和人的分類係統,一目了然地顯示出動物由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次序。

而在拉馬克以前,人們對各種動物的分類次序是逐漸下降的,布豐就認為動物由高級向低級不斷退化。拉馬克認為這不符合自然界的"實際次序",他說:"在自然界中,所有的動物都可以依照它們結構的複雜性程度排成階梯......在較低的梯級上排列著簡單的有機體,而在較高的梯級上則排列著比較複雜的有機體。"

拉馬克曾把生物的進化看作一個直線係列,但他逐漸認識到生物的發展是一種複雜的現象,存在著兩種情況,一種是直線式的上升,一種是分枝式的發展。於是他進一步把生物進化直線係列改成有多個分枝的係譜樹。

在這種進化係譜樹中,他假定從原始的膠質粒子進化到單細胞的原生動物。然後再分為兩條進化路線,一條是從單細胞動物進化為輻射對稱動物,如水螅和海盤車;一條是向一切左右對稱動物進化,最後進化到高等動物和人類。

關於生物進化的動力,拉馬克認為,有內外兩種力量推動著生物的進化。

他說,每種生物都有一種內在的力量,它有天然的向上發展的能力,能從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一步步地發展到複雜的高等生物。物種又有轉化,而沒有中斷和絕滅,生物發展的鏈條是連續的。

但是,生物進化並不是直線的。拉馬克認為,這是由外力的作用造成的,由於生活環境的變化,必然影響到生物的生活習性的變化,生物不斷地改變自身,因此就打亂了生物逐級向上發展的傾向,在同一級水平上,生物繁衍出種種不同的類型,演變出新的物種。

關於生物適應環境的演化機製,拉馬克提出"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兩條重要法則。

用進廢退,就是經常使用的器官就發達,不使用就退化。拉馬克說:"凡是沒有達到其發展限度的動物,它的任何一個器官經常利用的次數越多,就會促使這個器官逐漸地鞏固、發展和增大起來,而且其能力的進步與使用的時間成正比例。同時,器官經常地不使用,會使其削弱和衰退,並不斷地縮小它的能力,最後必會引起器官的消滅。"

獲得性遺傳,就是指用進廢退的變化是可以遺傳的。拉馬克說,由於生活習性的變化,就會使動物發生相應的變化,這種後天獲得的變化可以遺傳給後代,就是獲得性遺傳。

例如長頸鹿,原來生活在非洲幹旱地區,由於牧草稀少,隻好吃樹上的葉子,低樹葉子吃光了又吃高樹葉子,因而不得不用力把頸伸長,前肢也伸長而高出後肢,形成高大的動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