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能量的規律 第36章 從蒸汽機到內燃機
通過對熱機的研究,人們總結出了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它說明了熱運動的一般規律,但是熱運動的本質是什麼呢?
從19世紀中期起,科學家們通過對氣體分子運動的研究,對熱現象進行微觀解釋,使熱學進人到分子運動的水平。
通過對熱力學和熱學的研究,提高了蒸汽機的效率,但是蒸汽機本身有難以克服的缺點。
由於蒸汽機的鍋爐需承受重壓,必須用結實的材料製造,使蒸汽機很笨重;蒸汽機操縱複雜。鍋爐的燃燒需有經驗的人專門看管;蒸汽機啟動慢,不能隨意停止;蒸汽機鍋爐容易爆炸,危險性大。
更大的缺點是蒸汽機的熱效率低,一般隻有5%~8%,最好的也不超過10%~13%。由於蒸汽機的鍋爐和汽缸是分離的,鍋爐在外麵燃燒,把燃料的熱能傳給蒸汽機後再轉化為機械功,這種外部燃燒的熱損失較高,因此蒸汽機的效率難以提高。
在蒸汽機發展的同時,有人開始研究把外燃改為內燃,也就是不用蒸汽做工作介質,利用燃燒後的煙氣直接推動活塞運動,把鍋爐和汽缸合並起來,這就是內燃機。
1794年,英國工程師斯垂特在研究瓦特蒸汽機的基礎上,製造了一台笨拙的內燃機,需要用人力把空氣壓人汽缸,然後噴人液體燃料,鬆節油或板油,再點火。
1799年,法國工程師藍蓬提出了以煤氣作為燃料,用電火花來點火的內燃機設計方案。
其後,英國工程師賴特設計爆發式內燃機,意大利工程師巴爾桑第研製自由活塞式內燃機,等等。
到1860年,法國工程師雷諾終於製成第一台實用的爆發式內燃機。這是一台單缸雙動發動機,以煤氣為燃料,活塞在它的前半衝程吸入煤氣和空氣的混合氣,接著用電火花點燃,於是膨脹氣體推動活塞完成後半個衝程。汽缸的另半部進行同樣的過程,將活塞推回。
這台內燃機的熱效率隻有4%,電火花點火也不可靠,但它第一次成為帶動其他機構的動力機。歐美報刊紛紛介紹,促進了內燃機的發展步伐。
雷諾內燃機的使用,使人們開始探索內燃機理論。卡諾在研究熱力學時曾涉及到內燃機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壓縮點火的可能性。
1862年,法國工程師德羅夏發表了內燃機理論,闡述了取得最高效率和最佳經濟性能所需要的條件。他明確指出,要製造性能好的內燃機,必須使氣體盡快膨脹到最大,並盡量提高膨脹的初始壓力,如不能很好地滿足這些要求,就會浪費大量氣體。
德羅夏提出了實現這些要求的具體步驟,就是把活塞運動分為四個衝程:
吸收衝程:活塞下移,汽缸形成真空,並吸入油氣燃料;
壓縮衝程:活塞上移,壓縮進人汽缸的油氣;
爆發衝程:當活塞升到頂端時,電火花引爆油氣,氣體迅速燃燒膨脹,活塞下移帶動傳動機作功;
排氣衝程:活塞再次上升時,把燃盡的氣體排出汽缸,回到第一衝程開始前的狀態。
這種發動機就是四衝程內燃機,在當時是不浪費氣體的最好的內燃機,以後的內燃機大多利用這個原理。
德羅夏提出四個衝程,隻對內燃機理論作出了貢獻,並沒有實際製造出內燃機。他的理論發表在法國的一家地方刊物上,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
當時,德國的奧古斯特·奧托也想發明比蒸汽機性能更好的內燃機,煞費苦心地進行設計和研製,但進展不大。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了德羅夏的論文,覺得很有道理,便按德羅夏的理論進行研製。
1876年,奧托成功地製造了第一台四衝程內燃機,並取得了專利權,因此通常把內燃機的發明歸功於他。奧托內燃機體積小,重量輕,消耗的煤氣少,功率也比較大,在1878年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展出,受到極高的評價。
自此,越來越多的工廠采用這種發動機來代替蒸汽機。內燃機的曆史從此開始。
但是奧托煤氣內燃機有許多不便之處,不能作為船舶、車輛等運輸機械的動力。
1859年,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此後,石油產量不斷提高,汽油、煤油、柴油逐漸成為廣泛應用的新燃料。
1883年德國工程師完成了汽油內燃機,1885年英國的普雷斯特曼研製出煤油內燃機,1892年德國人狄塞爾製造了第一台自動點火的柴油內燃機。
內燃機的發明,產生了動力機的一次新革命。內燃機不僅效率高,而且種類多,用途廣泛,它推動了交通運輸業革命,使汽車和飛機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引起了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