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如何培養小說美感
第一章 小說的藝術魅力
小說是最令人著迷的一種文學樣式。情節、人物、環境是小說的三大要素,尤其重要的是情節和人物。小說的魅力也主要來自於此。
讀一部小說,首先吸引人心的是故事情節。故事情節的第一個審美功能就是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要想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引起讀者的欣賞興趣,情節的開頭就得非常精心地設計。魯迅先生的名作《傷逝》采取了一種慨歎式的開頭。小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一聲慨歎:"假如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悲哀,為子君,為自己!"一讀之下,我們不禁要問:"子君是誰"我"是誰他們之間有什麼悲哀,如此深重難解正是這種疑問引發了我們讀下去的強烈欲望。托爾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情節則采取了哲理式的開頭。小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有的不幸。"讀到這句話,我們不禁要想:真的如此嗎為什麼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裏發生了什麼家庭悲劇這悲劇是怎麼發生的正是這些想法使我們迫不及待地往下讀。
當然,故事情節隻是開頭吸引人是不夠的。要想始終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就必須精心設置情節的展開過程。歐·亨利的《警察與讚美詩》采用了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情節展開手法。小說中的一個流浪漢害怕冬天挨餓受凍,想進監獄去躲過寒冬。要進監獄就是犯罪。可是他一會兒砸商店櫥商,一會在飯館白吃,就是沒人抓他進警察局。別人把他當潑皮無賴,巡警也認為他神經有毛病,都怕惹他。想進監獄就是進不去。小說情節發展到這裏似乎走入了死胡同,可是情節一轉:流浪漢百無聊賴來到一座教堂前,教堂裏正做彌撒,悠長動人的讚美詩的音樂從裏麵飄蕩出來。聽著、聽著,流浪漢心靈受到了震撼。在上帝的感召下,他下決心自食其力重新做人。故事發展到這裏似乎可以結束了。然而情節又一轉:巡警見流浪漢著迷地"窺視"著教堂裏麵,以為他想偷什麼東西。巡警跑到他身邊,警棍一舉,手一扭,把他關進了拘留所。真是想進監獄時進不了,想做好人時又做不成;犯了罪時無人管,平白無辜又進了獄。這部小說的情節真是一波三折,引人入勝,始終緊緊地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
美國推理小說《十個小印地安人》的情節展開則采取了懸念貫串始終的手法。十個毫不相幹的人被同一份神秘的請柬邀請來到一個孤島別墅度假。可是直到天黑大家都未見到別墅主人。十位來客聚到大廳,赫然發現大桌上放著十個印地安瓷娃娃。旁邊一張紙上寫著一首歌謠,敘述了小瓷人如何一個個悲慘地死去的故事。死亡的陰影深重地籠罩著十位來客的心。他們不明白邀請他們的是誰,這個人為什麼要殺害他們。來客中的一位法官提議大家坦白自己曾犯的罪行。如果這些罪行涉及到同一個人,那麼就可推斷出誰是神秘的請客者。來客中的一位軍官坦白自己犯了公報私仇的罪:他派兩位與自己有仇的士兵去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結果使他們喪了命。來客中的一位女家庭教師坦白她間接地殺害了自己的小學生,氣瘋了女主人,占有了男主人。來客中的一對管家夫婦坦白說他們為了得到主人的遺產,見主人患急病而不救治,造成了他的死亡。來客中的一位醫生說自己曾在手術台上假裝失手,以事故形式殺害了一位與己有仇的病人。法官則說自己犯了瀆職罪,讓幾位該判死罪的犯人逍遙法外。這麼坦白過後,別墅主人還是找不出來。因為大家的罪行並未指向某個人;而是指向互不相幹的許多人。這時,管家的老婆因口渴,倒了一杯香濱酒喝,結果倒下去就死了。大家一看桌上,發現瓷人立即少了一個!死亡降臨了,餘者個個如驚弓之鳥。法官指出,小瓷人的失蹤說明陰謀殺人者就在別墅裏。於是大家一間房一間房翻箱倒櫃地找。折騰了半夜都沒有結果。於是大家分頭回房休息。第二天一早,大家發現管家未下樓來。去他房裏一看,他已被人扼死。再看看大廳桌上,小瓷人又少了一個!大家更恐怖了,瘋狂地搜尋全島,但島上除他們自己外,一個人影也沒有。他們開始懷疑凶手就在他們自己之中。中午集合時,大家發現法官和醫生不見了。正在他們懷疑凶手就是法官時,發現法官死在草地上,脖子上有個注射器紮的小孔,顯然是被人注射了毒液而死。於是大家懷疑凶手是醫生。可是第二天醫生的屍體從海裏浮上來了。人一個個神秘地死去,桌上的小瓷人一個個神秘地失蹤。當隻剩下軍官和女教師兩個人時,女教師猛然反應過來,站在她麵前的軍官才是真正的凶手。她當即溫情地貼上軍官的身體,嘴裏呢喃著:"親愛的,真累嗬......"手卻迅捷地伸到他身後掏出他的手槍。她哈哈狂笑倒退數步,口裏罵道:"你這卑鄙的殺人犯,如今落到我手裏了。我要替大家報仇!"那軍官急忙搖手解釋。可是槍響了,軍官倒下死了。女教師暈暈乎乎回到別墅,赫然發現小瓷人隻剩下一個!她 嚇得魄散魂飛:誰拿走了倒數第二個小瓷人殺人者顯然還活著,他就在這裏!女教師魂不守舍地回到自己房間。一開門,隻見一個巨大的套索懸在眼前,她感到天命難違,不由自主把頭伸進去。就在那一刹那,套索唰地收緊了......一星期後,來送食物的交通艇發現了十具屍體,報告了警方。搜遍全島,警方未能發現殺人犯的任何線索。又過了一個星期,一個男孩在海邊拾到一隻小瓶,瓶中裝著一份遺書。警方從中讀到了已逝法官的自白:整個事件是他一手策劃並實施的。他一生以維護法律的尊嚴與公正為神聖使命。但在他辦的案中,有九個罪不可赦的殺人犯因種種原因未能伏法。當他得知自己患上絕症不久於人世時,他決定自己動手伸張正義。於是他把他們騙到島上,在極其神秘恐怖的氣氛中把他們一個個殺死了。中途他裝了一次死以麻痹懷疑他的人。在絞死女教師後,他也開槍自殺了。
這篇小說的故事在一開頭就設計了重重懸念:誰請客人來孤島他為什麼請他們他與他們有何冤仇為什麼要殺死他們小瓷人一個個神秘地失蹤,客人一個個神秘地死去。懸念不僅沒有解開的跡象,反而越來越扣人心弦,驅使著我們一刻也不能停地往下尋覓懸念的解答。可直到最後一筆,懸念才徹底解開。我們這才長長地舒出一口氣,感到寬慰和快慰。
故事情節的第二個功能是激發讀者的審美情感。《高山下的花環》利用情節的強烈對比來達到這一目的。梁家平民的愛國獻身精神和趙家高官的自私卑劣品行構成強烈反差,令人感憤不已。梁三喜以身殉國的崇高精神境界和身後留下的長長的賬單所揭示出的極悲苦的物質生活,構成強烈的反差,令人潸然淚下。《羅密歐與朱麗葉》用高潮迭起和悲劇結局的手法來激發讀者的審美情感。羅朱兩家幾代世仇不共戴天。而羅密歐竟與朋友冒死私闖朱家化妝舞會,形成第一個高潮,使讀者為他們提心吊膽。舞會上羅與朱竟一見鍾情,私訂終身後花園,形成了第二個高潮,使讀者為他們又喜又憂。朱的堂兄因羅私闖家宴覺得受了莫大的侮辱,殺了羅的好友,又追殺羅。羅不得已與之決鬥,失手殺死朱的堂兄,形成了第三個高潮。舊恨加新仇,雪上又下霜,我們不禁為羅朱的婚事深深擔憂。接著羅被流放,朱家許婚並逼朱麗葉嫁給他人。朱寧死不從。形成第四個高潮。朱麗葉找到曾為他秘密證婚的善良的神父,神父給她麻醉藥教她詐死。可羅在流放地聽信誤傳趕來奔喪,正遇上朱的法定未婚夫,兩人相搏,後者被殺死,形成第五個高潮。羅來到墓室看望朱麗葉,誤認戀人已死,遂拔劍刺心而死,形成第六個高潮。朱麗葉藥性過後在墓室醒來,看到心上人已死於身邊,悲痛欲絕,遂用同一柄劍自殺身亡,形成最後一個高潮。高潮迭起使讀者的情感也大起大落,悲劇結局使讀者也心痛神癡、悲痛不已。
當然,小說情節還有其他的審美功能,我們在這裏就不一一贅述。小說更為重要的因素是人物形象。人物形象首先要血肉豐滿、性格複雜才會具有神奇的魅力。如《紅與黑》中的於連,其性格內部就充滿著複雜的矛盾衝突,在其生命的最後階段尤其顯得突出:一聲槍響,瑞拉夫人倒下了。於連因殺人鋃鐺入獄。槍響前後,於連判若兩人:自幼就支配他整個身心的狂熱的個人野心如今灰飛煙滅;昨日還占有他心靈的對瑪特爾小姐的愛情已換作厭倦冷漠;而對"出賣"他的仇人瑞拉夫人卻重修舊好,熱戀如狂;尤其令人不解的是,他貪戀著前所未有的愛情的歡愉,卻又斷然拒絕情人的懇求,不求赦免,惟求速死;此外,不久前還是統治階級忠實走卒的他,幾天後竟在法庭上慷慨陳詞,儼如為民請命的造反英雄。如此種種性格矛盾使人感到撲朔迷離。但要使人物性格富於魅力,所有的性格矛盾都必須得到解釋,使讀者覺得合乎情理,真實可信。
於連為什麼會在槍擊瑞拉夫人僅幾天後就消失了對瑪特爾小姐曾有過的瘋狂的愛情,而與"斷送"他前程的瑞拉夫人重修舊好呢原來他對兩個女人的愛情性質完全不同。對瑞拉夫人他懷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愛。對瑪特爾小姐他隻是一種工於心計的愛。他把征服瑪特爾當作向上爬的階梯:一旦作了木爾侯爵的女婿,他就可以得到貴族頭銜、田產和軍職,就能實現其個人野心。當初正是這種實現野心的狂熱使他忍痛離棄深愛著他的瑞拉夫人,而奔向巴黎上流社會尋找機會。可現在槍聲一響,他成了殺人犯鋃鐺入獄,向上爬的幻想徹底破滅了。既然如此,爬上去的梯子(瑪特爾小姐)對他還有什麼價值呢而當他發現斷送他前程的並不是瑞拉夫人而是陰險的神父時,他對自己竟然對深愛著他的瑞拉夫人開槍痛悔不已。當瑞拉夫人傷好後來看望他時,在往日情愛和今日的感激、痛悔的交互作用下,他一下子陷入了對她的瘋狂的愛戀是毫不足怪的。
於連為什麼一麵在獄中與瑞拉夫人酣飲愛情的醇酒,一麵又拒絕情人的懇求,不求赦免惟求速死呢根子在於他的人生觀是與其賴活,不如好死。實現個人野心的幻想徹底破滅了這是一重絕望。享受與瑞拉夫人的情愛也決不可能長久。整個上流社會及一般民眾輿論決不會允許一個窮酸的平民,一個舊日囚犯與一位貴婦人平等相愛。這是第二重絕望。在這雙重絕望的打擊下,於連貪戀死前的歡愛又不求苟活惟求速死,也是十分合情合理的。
為什麼昨天於連還是統治階級的忠實走卒,今天他竟在法庭上慷慨陳詞像個平民階級的造反英雄我們知道人是環境的產物,性格矛盾的發展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殺人入獄前一段時間正是他青雲直上飛黃騰達的時期。木爾侯爵給了他勳章、頭銜、貴族姓氏和巨大田產,給了他實現個人野心的一切條件。但被捕入獄使他一切發展進身的機會都失去了,一切顯身揚名的美夢都破滅了。他發現他的失敗是由於整個統治階級對一個敢於反抗命運、敢於混跡於上流社會的小資產階級青年的敵視,在他身上已泯滅的平民階級意識又蘇醒過來,統治階級的卑鄙、貪婪和腐朽無能又使他對他們滿懷蔑視。這種種仇視和蔑視促使他在法庭上慷慨陳詞,曆數統治階級的罪惡,因而顯得像一個平民階級的代言人。這種巨大轉折是他性格發展的必然。
於連的性格是血肉豐滿富於魅力的。魯迅筆下的阿Q也是這樣一個絕妙的藝術形象。阿Q的性格極其複雜:既質樸愚昧又無賴圓滑;既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既爭強好勝又忍辱屈從;既狹隘保守又盲目趨時,既排斥異端又向往革命;既憎惡權勢又趨炎隨勢;既蠻橫霸道又懦弱卑怯;既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既不滿現狀又安於現狀;既率真任性又正統衛道。
當然,人物形象的魅力不僅僅在於性格的複雜豐滿,更在於從人物形象上反映出來的人情世態。於連這一人物形象就具有巨大的社會概括性。作者司湯達說當時"法國有二十萬於連·索黑爾",而於連那種不顧一切以實現個人價值的行動則體現了資本主義價值原則,從而預示出貴族階級的複辟王朝終將為資產階級共和國所取代的曆史趨勢。阿Q這一形象反映出來的社會內容更為豐富:從社會學角度看,阿Q是鄉村流浪雇農的寫照;從政治學角度看,阿Q性格是專製主義的產物;從心理學角度看,阿Q性格是心理變態者的肖像;從倫理學角度看,阿Q性格是流氓無賴、反複無常者的畫像;從近代史角度看,阿Q性格是辛亥革命的一麵鏡子,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失敗主義思潮的象征;從民族學角度看,阿Q性格是中華民族國民劣根性的寫照。細細地思索起來,我們每個人性格中都蘊含著一點阿Q心態,都帶有一點阿Q精神的影子。阿Q真是一麵透視人情世態的鏡子,發人深省、震撼靈魂。
第二章 小說鑒賞的重點
小說是我們接觸較多的一種文學體裁。鑒賞小說,可側重以下三個方麵:
一、人物形象
人是敘事性文學作品中描寫的主要對象,人物形象是組成這類作品藝術形象的主體。人物形象的塑造,關係到一部小說的成敗。
讀一部小說,首先要看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否符合生活真實,以及是否栩栩如生。
符合生活真實的人物形象,總是有血有肉、具有鮮明個性,因而是可信的,讀者會覺得他們就在曆史和現實生活之中。試以魯迅筆下的祥林嫂為例:她第一次在魯四老爺家做工時,為人勤快,動作敏捷,對生活還抱有希望,第二次在魯四老爺家做工時,卻變得遲鈍、呆笨,眼光失去了先前那樣的精神,這是因為她被婆婆搶走後,身心遭到了一連串的殘害:先是被迫改嫁,繼而第二個丈夫死去,接著是惟一的孩子阿毛被狼吃掉。她以為自己有罪,寄希望於鬼神,省下錢捐了廟宇的門檻,自以為從此可以贖了罪名,卻不料依然受到嘲笑和歧視。賴以生存的最後一根精神支柱倒塌了。他沒有徹底否定神權,但卻對鬼神產生了疑惑:"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這些描寫既恰如其分,又入情入理,因而也就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宗法製度吃人的罪惡本質。
魯迅在《孔乙己》中塑造了孔乙己這一下層封建知識分子的典型。他自命清高,實則迂腐,且好吃懶做,終於潦倒而忍辱偷生。他既是封建教育的受害者,又是封建製度的犧牲者。下層封建知識分子的某些本質特征,正是通過具有善良、迂腐、不會營生、恥於與勞動者為伍、嗜酒如命等個性特征的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來表現的。
茅盾的《林家鋪子》寫了兵荒馬亂、百業凋敝的三十年代初期一個小商人林老板的悲劇。他既不滿於當時的黑暗現實,又唯利是圖,苦心經營,千方百計把他的危機轉嫁給比他更為弱小的人。為了不使小小的店鋪倒閉,在夾縫中百般掙紮。他把遭人們抵製的東洋貨偷偷改成國貨,還以次等貨冒充頭等貨。但所有這一切,都未能使店鋪免於倒閉。最後,在黑麻子、卜局長之流的國民黨老爺們的敲榨、迫害下,被迫出走。林老板這一藝術形象,表現了三十年代初期千千萬萬一般城鎮小商人的共同處境和命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處於風雨飄搖中的民族工商業的前途。林老板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般城鎮小商人的典型。
老舍《駱駝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是一個在舊中國社會地位低下的城市個體勞動者的典型。祥子以堅強的意誌和執拗的態度,與生活展開了反複的搏鬥,顯示了駱駝一樣的堅韌個性。但他的卑賤命運決不是依靠個人奮鬥所能改變的。他迭經失敗,卻未能引出正確的教訓,而是把一切都歸之於"命"。他的悲慘命運是對舊社會的血淚控訴,他始終不覺悟又令人感到悲憫。
典型性既是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一,典型人物就具有多樣性。同是奸雄的典型,董卓、曹操、司馬懿,卻性格各異;《紅樓夢》中的金釧、晴雯、司棋、鴛鴦,雖然同為丫頭,其在思想、感情、心理和言行上的差異,是一望而知,絕難混淆的。
人物的性格發展形成了情節。鑒賞人物描寫自然還應顧及情節。我國古典小說素以故事生動、情節曲折見長。但判定情節的成功與否,主要看是否有生活依據,是否生動、深刻地表現了人物性格,那些僅僅為了迎合部分人的趣味或為了把某種觀念硬塞給讀者而隨意編織的情節是不足取的。
二、環境描寫
環境包括宏觀的社會環境和微觀的具體生活環境,也包括自然環境。塑造典型人物離不開典型人物生活的典型環境。典型環境必須是符合曆史真實,交織著多種社會關係,從而顯示著社會的某種本質屬性的具體環境。它顯示著社會本質,同時又是具體的、可感知的。一方麵,人物的命運主要決定於他所處的具體環境;另一方麵,人物又在創造、改變著環境。處理好人與環境的辯證關係,能使兩者都達到典型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