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在孩子麵前要控製自己的情緒
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教育子女心切,急於求成。麵對孩子,他們常常缺乏足夠的耐心和細心,不是"恨鐵不成鋼",就是"怒其不爭,哀其不幸"。這種心態表現在日常的教育行為中,便是對孩子的施暴與粗魯。有的父母以橫行專製對待孩子,有的父母以自己的"粗野"對付孩子的"粗野",有些父母甚至將"棍棒之下必出孝子"奉為至理名言,對孩子施以殘暴的體罰......這些做法是多麼的錯誤啊!幾千年前,孔夫子就曾告誡過為人父母者:鞭撲之子,不從父之教。換言之,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會成長為怎樣一個人。父母的過分專製與簡單粗暴,不但難以取得預期效果,而且還會導致孩子的反抗與積怨,從而使其幼小的心靈埋下仇恨的種子。現實中父母施虐,子女報複,或者父母殘暴,子女致殘的例子難道還不足以令廣大父母們引以為戒嗎?孩子的錯誤與缺點縱不可容,但父母也應該將孩子作為一麵鏡子,從中反觀自身的不足,從中檢點自己教育方式的不當之處,從而做到與孩子一起成長,共同進步!
改正我們自己的錯誤,就是在幫助孩子彌補不足。
1.棍棒之下一定會成才嗎重新認識體罰
現代的兒童教育觀點宣揚的是對孩子的心智教育,提倡對孩子的鼓勵。無論是從教育專家那裏,還是在對孩子教育上很成功的父母那裏,對懲罰本身就很有疑義,沒有哪個教科書上或是成功的教育者會在某種場合大談懲罰的作用。但體罰作為一種教育形式,並非完全失去重要的價值,當然是不得已而用之,對兒童尤其是6歲以下的幼兒,某些時刻,體罰還是必要的。體罰的目的在於提醒孩子,社會對他們的行為是有限製約束的。他們不能為所欲為。尤其在一些場合不容多講道理,需要迅速約束住孩子的搗亂行為。
對孩子施行的體罰大多是打孩子幾下,在使用這一方法時應注意以下一些問題:首先,不能在孩子身上亂打,不顧首尾,一氣之下往往出手很重,結果使孩子受傷,一般來講要打孩子的屁股,既對孩子的身體沒有傷害,又使他接受教訓。
另外打孩子時,一定不能在氣頭上,這樣容易轉為一種發泄,而非僅僅為了製止孩子的不聽話行為。有些大人打孩子,最終成為一種發泄行為,把出不了的怨氣發泄在孩子身上,這是很值得注意的問題。媽媽正在房間裏打電話,5歲的孩子基米打開了電視,將音量調到最高。媽媽回頭向他示意將聲音降低,但基米躺在沙發上紋絲不動。媽媽過去將電視關上,又去接著打電話,但基米又用遙控將電視打開。媽媽再次從基米手中搶過遙控,將電視關上,基米毫不猶豫地從沙發上起身,跑到電視機前又一次打開了電視,並擋在電視機前使媽媽不能關上電視。媽媽匆匆結束了講話,將電話掛上,一步衝到基米跟前,生氣地將他扔在沙發上,狠狠打了幾下,並且說:"你這個不聽話的孩子,一點規矩也沒有,我要讓你嚐嚐苦頭。"這裏媽媽有沒有必要打基米幾下呢?往往當我們打孩子時,是為了製止他們的行為發展而不影響當前的局勢,如果局勢並不急迫或造成的問題已不存在,就沒有必要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用體罰來教訓孩子,這種時候打孩子的行為會令父母在過後覺得很不明智。在情緒激動時打孩子,一是父母容易反應過度,對孩子采取過於強烈的懲罰或下手過重,再者孩子抵觸情緒過高,不能看到自己行為的錯誤之處,而隻看到父母在對自己展示權威,不認為是由於自己犯了錯誤,應受懲罰,更不想在將來改正錯誤,所鬱積在心裏的盡是對父母的不滿,抵觸情緒一旦形成,就會發展為敵對態度,一旦有機會定要同父母較量較量。
在這個例子中,媽媽已經掛上了電話,雖然是迫不得已,但局勢已變,媽媽大可不必先去打他一番,而應采取更緩和的步驟,試著與基米聊一聊。當然情況也許會比較特殊,媽媽正與對方討論重要的事情,所以不願放下電話,打斷正在進行中的談話,這時媽媽可以打基米幾下,逼使他停止無理取鬧,也使他懂得這樣做是為了讓他明白一個道理,對他人的禮貌和尊重,以及孩子的行為應遵守的限度與規範。
對例子再深一步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基米或出於向媽媽挑釁或是與媽媽開玩笑,這兩種心理導致他並不想它的後果,不知這樣做會給媽媽帶來不便。如果媽媽能夠主動撤離現場,到另外的房間去打電話,基米自覺無趣,一場衝突也就無機而發。當然也不會發展到非要體罰不可的程度。
對孩子在不得已情況下進行體罰後,稍過一會兒父母應表示對孩子的愛,或擁抱或親吻,使他們明白父母這樣做是為了幫助他改正自己的錯誤行為,是出於對他的愛,不致因這場懲罰而損害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在任何情況下,體罰都應限製在有限的數目下。事實已經證明,越是挨打多的孩子越是不求上進或不守規矩,因為他們視挨打為一種慣例,特別是有些父母對孩子發泄種種不滿的時候,並沒有將這件事本身的過錯講清楚。孩子盲目地挨了打還不知原因何在,敵對情緒一旦確立,就會導致前功盡棄。如果孩子要常常挨打才能有所收斂,做家長的應該問一問自己,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明智,是否別有它途。
盲目的體罰會加重孩子的自卑和反抗心理,無助於孩子的上進或守規矩,更無助於父母與孩子間的親密關係的發展。
2.對於做了錯事的孩子,愚蠢的爸爸可能會體罰不當,留下後患
有一位小學二年級學生的爸爸說:"專家們說不可以打孩子,可是,我兒子在客人麵前無理取鬧,我忍不住打了他幾巴掌。打孩子不是好方法,可又能怎麼辦呢?我也搞不清7歲的孩子心裏是怎麼想的。"這位爸爸提到的是有關兒童不良行為矯正中的觀念與方法問題。
4~6歲的兒童變得十分膽大妄為,而且不知危險,有的孩子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不知規矩,小學低年級兒童中有的仍然如此,甚至變本加厲,形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如撒謊罵人、在客人麵前無理取鬧等。
上述行為的出現,其原因是多方麵的,但多數是家教有失當之處。孩子認為以無理取鬧的方式最終能達到目的,使大人聽命於他。事實上,正是大人的嬌慣強化了孩子這種隨心所欲的習慣,稍不如意就大喊大叫,即使在客人麵前也不例外。此時,家長才意識到失教之過,怒打巴掌了。
這個問題又涉及到一個教育觀念,即"棍棒教育"是否能立得住腳?我提倡以表揚、鼓勵為主,但並不否定必要的懲罰,就是說偶爾使用包括一定的體罰在內的手段來教育孩子也是可以的,這可讓孩子把自己受罰的行為與挨打的後果聯係起來,從而學到良好的行為規範,克服不良行為習慣。
因此,家長體罰孩子一定要慎重,要三思而後行。
一思:我今天情緒怎樣,是不是想拿孩子出氣?務必克製情緒,該打時方打。
二思:這是我本月或本年中第幾次打孩子?切忌動輒棍棒交加,隻能偶爾為之。次數多了,非但不能產生教育效果,還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的反抗和抵觸情緒,破壞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為以後的教育帶來更大的困難。
三思:這一巴掌打在何處?一般打手心或打屁股,而且隻能用手,絕不可用腳,更不能用棍棒器械,因為手的力量較小且容易控製,而腳或棍棒力量大且不容易控製,極易傷害孩子。這方麵的教訓很多,報紙上常有報道,希望家長注意。
同時,家長還應注意說理與懲罰並重。打孩子不是好方法,是不得已而為之,應堅持正麵說服為主,即使打孩子也要與說理並重,讓孩子明白挨打受罰的原因。打後輔以嚴肅說理,目的在於提醒孩子以後不要再犯。家庭氛圍民主化,把孩子當成平等對話的朋友,而不是可以濫用武力的私有財產,養成與孩子討論家庭問題的家風,學會體諒別人。這樣孩子就不會無理取鬧了,才會成為一個真正懂事的孩子。
不可輕易體罰孩子。可以偶爾為之,但務必要把道理講清!
3.孩子的性格缺陷往往來源於父母的簡單與粗暴
安寧和幾個好朋友約好了,周六晚上都去趙凡家,下下圍棋,同時也商量一下升學考試的事情。吃過晚飯,他向爸爸請示時,爸爸卻大聲嗬斥道:"晚上到哪兒去?不許去,給我在家裏呆著!""他去和同學商量考試的事。"一旁的媽媽替安寧解釋,可是爸爸仍然聲色俱厲:"升學的事還要和同學商量?用不著!開家長會的時候,我跟班主任一研究就定了,你隻要好好念書,考高分就成了。"爸爸教訓完安寧,又轉過臉來衝著媽媽喊:"就是你縱容他,慣得簡直不像話!聽著,這個家,我是老子,我說了算數!"
安寧的心裏難過極了,他難過的不僅僅是由於爸爸的阻攔使他失了約,而且是為爸爸如此的專橫武斷而難過。其實,他知道爸爸也是疼他的。每次出差也不忘給安寧帶禮物回來,可是,不知為什麼,安寧就是受不了爸爸對自己的事情的粗暴幹涉,所以好多時候,他心裏有事,寧願憋著,也不跟爸爸講,免得又招爸爸的責罵。那麼安寧的爸爸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在安寧的爸爸看來,安寧應該是一個百依百順的"乖兒子",而不應當是活生生的有頭腦有主見的人。他認為讓孩子"自由"決策做事,就是"慣孩子",就是溺愛,家長對子女應該嚴加管教,不能任他們擅自做主。他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兒子,並按自己的意願為兒子規定該做的事和該說的話,完全忽視兒子個性發展的要求,完全忽視兒子的獨立人格,完全剝奪孩子的自由發展空間,照此下去,可以想像,安寧與爸爸的矛盾肯定會激化,並給他的健康成長造成極大的障礙。
對待孩子采取簡單粗暴的專製管教形式,事事都要過問和幹涉,從吃喝拉撒睡到學習、交往生活的各個方麵,一心一意希望自己的孩子越"溫順"、越聽話越好。其實這樣過分地管教恰恰害了子女。
簡單粗暴是人格修養不成熟、不完善的表現,也是不文明的表現。誰都不會喜歡專製的領導或者同伴。子女對專製的父母同樣也是反感,盡管表麵上可能表現得"惟命是從"。
簡單粗暴行為在處理人際關係中,曆來吃的都是惡果,解決孩子的問題亦如此。用這種性格、方式去解決問題往往把好事弄成壞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不少父母也事後後悔莫及,但由於未下大決心克服這種毛病,後悔歸後悔,再遇事依然故我,舊病複發。弄得孩子見爸爸如同老鼠見貓,何談天倫之樂,父子之愛?
有的爸爸粗暴不僅表現在訓罵上,還動不動就施之以棍棒。脾氣倔強的孩子,會表現出寧肯叫粗暴的爸爸打死,也一聲不吭,不願屈服於家長的不合情理的要求。而這種性格很可能進一步激化了素質低劣、性格暴躁的爸爸的火氣,隨之而來的是更狠的毒打。
有知識有修養的爸爸應該明白,粗暴的態度,壓製的辦法,這種行為比孩子的錯誤要嚴重得多,也令人痛心得多。
教子主要是通過不同的形式和內容,啟迪和教育孩子的上進心,讓孩子自由健康地發展。粗暴地強迫孩子如何如何,效果從來不好。
孔子曾說:"鞭撲之子,不從父之教",意思是被鞭子打過的孩子,不會聽從爸爸的教導。"棍棒之下未必出孝子",專橫隻能招致反感,與美好的願望背道而馳。
所以,奉勸那些對待子女態度粗暴的爸爸們,為了你的孩子的健康成長,請你痛下決心,改掉自己動輒發火、事事幹預的脾氣,真誠地尊重孩子,切莫總是高高在上,死守惟我獨尊,老子家裏第一的觀念。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在他自己的事情上他有說話和做決定的權利。當然這並非意味著可以凡事不聽家長的意見,而是說做家長的,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考慮孩子的想法,合理的就讚同,不合理的應耐心指導改進,並以理說服孩子,做孩子成長路上的知心朋友。
命令孩子是爸爸的權利,違抗爸爸的命令也是孩子的權利。
4.隻有不合格的爸爸,沒有不合格的孩子。孩子的不文明行為往往都應歸咎於爸爸的粗俗
有一次,老師在學堂上要學生用"我是......"進行口頭造句,有個學生認認真真地站起來說:"我是一頭豬!"頓時引起全班哄堂大笑。究其原因,原來是這孩子聽慣了父母的口頭禪:"你像豬那樣笨!""你真是豬一樣!"久而久之,就條件反射,衝口而出"我是豬!"天下做父母的誰不想孩子成才呢!但是,如果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粗言惡語、簡單粗暴,或是對孩子的提問十有八九都無法回答,就可能出現事與願違的結果。因此,作為孩子的教育者爸爸,要使孩子聰明起來,把孩子培養成為有用之材,就必須樹人先樹己,加強自身的修養。
那麼,爸爸應該怎樣加強自身的修養呢?
第一,要努力加強自身的思想品德的修養。
加裏寧說過:"品德是不能用漂亮的宣傳或單純的喜歡來植入孩子的腦筋中去的","再沒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樣能捉摸一些最細微的事物"。爸爸的思想和行動的細微末節,都會給孩子以深刻的影響。對子女來說,爸爸一次行動上的示範,往往勝過上百次空洞的說教。因此,要把孩子培養成為勤奮好學、積極進取、才華出眾的人才,爸爸就應該成為孩子的榜樣。假如父母自己都不思進取,講究享樂,不看書刊,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即使對孩子講100次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道理,孩子也不可能按照要求去做。相反,爸爸那些本來無心教孩子的言行,卻可能成了孩子的模仿目標。從而出現"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種刺刺滿坡"的結果。正因為這樣,要想使孩子從小立誌成才,能夠勤奮好學、積極上進、吃苦耐勞,父母就應該切實加強自身的修養,注意自己平時的一言一行。
第二,要努力加強自身的文化知識方麵的修養。
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的智力發展是從一個"為什麼"的解決獲得的。因此,家長要培養孩子的智力,使孩子變得聰明,就應該能在孩子提問之後,給予正確的解答,並且因勢利導,啟發他的智力進一步發展。孩子"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為什麼?"的一連串問題裏麵,所包含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甚至於不乏稀奇古怪的問題,家長要回答出這些問題,力求準確地、科學地給孩子答案,就必須懂得許多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麵的知識。這就向家長提出了一個任務,需要不斷地學習,努力加強自己文化知識的修養。
第三,爸爸要努力學習有關家庭教育的科學知識和技巧。
家庭教育這一門科學,涉及到生理學、衛生學、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麵的問題。家長懂得有關家庭教育的科學知識,對子女的教育就會更有好處。
當然,家庭教育是屬於個別教育的活動,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可能和別的孩子完全一樣。有的孩子好動,有的孩子比較文靜,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比較外向,有的孩子接受能力較強,有的孩子接受能力稍弱......所有這些都決定著對孩子進行教育時,不能千篇一律。要使對孩子的教育及時有效,就必須對自己孩子進行深入的了解,並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製訂和實施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隻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深入細致地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和因材施教,這是對孩子進行智力培養所不可缺少的。但是,有關孩子的心理活動以及孩子的智力發展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父母要能準確地、全麵地把握其特點和本質,就必須掌握科學的方法,並要做長期艱苦的努力。為此,爸爸應該加強這方麵的修養。
言教不如身教,樹人先樹己。
5.如果你和孩子發生衝突,你不妨試試"彈簧術"
家庭中,家長與孩子的矛盾經常會產生。產生衝突不要緊,重要的是雙方應如何處理衝突,如兒子想看少兒節目,爸爸說這個時候複習功課最重要;剛學會騎車的兒子想騎車和同學去郊遊,爸爸覺得太危險等等。那麼如何化解這些衝突呢?
事情總有解決的辦法,而且要解決得大家滿意,那就是用"彈簧之術"。彈簧之術強調的是反對的方式,不能簡單地說"不"!要求父母在耐心傾聽的基礎上,表示接納對方的意見,然後在氣氛和緩後,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避免直接衝突,使緊張的衝突變成互相討論。那麼,家長的合理意見就很容易被孩子接受,家庭氣氛就像彈簧一樣,慢慢地恢複原狀。
比如看電視與複習功課的矛盾:兒子堅持少兒節目是他最喜愛的,而且有益於智力,對學習也不無裨益,爸爸則認為太浪費時間,會影響正常的學校學習。在這種狀況下,父子倆經過討論協商,得到了一個大家都滿意的解決辦法:①兒子自願放棄白天的節目。②兒子自願提出每星期固定看幾次,即並非每晚必看,不過周末除外,"特別節目"除外。③爸爸在兒子看少兒節目時不再嘮叨和強迫他去複習。結果,這個電視的老大難問題解決了,孩子仔細地選擇了自己喜愛的節目,他既有時間做功課了,在複習時也更加專心了,還可以早點上床休息。這樣堅持下來之後,便形成了他的好習慣。這便是彈簧之術的妙用。
子女通常是通情達理的,他們往往會接受比自己原始要求更為有利的辦法,有不少家長認為完全不可能為子女接受的方案,最後難以置信地被子女同意了,因為爸爸使用彈簧之術使孩子打消了"我必須堅持自己的觀點,否則一切得聽爸爸的"這樣一種念頭。由於子女看到家長的意見是可以商量、談判的家長重視子女的意願子女便產生一種商談的欲念,從而減少了"是或否"的想法,撤回了反對態度,"勝負觀"被真誠地考慮家長的需求所取代。比如女兒剛剛學會騎自行車,在興頭上就想與同學們騎車去郊遊。爸爸觀看了她的車技之後,意識到她在街上騎車並不安全。爸爸把想法告訴了女兒,可是女兒卻老大不高興,說在街上騎又平又穩。爸爸聽她訴說,她也意識到家長並非不讓她騎,隻是出於安全考慮。二人一起討論了這件事,女兒決定到操場上去練,以後再去郊遊,她很高興,爸爸也很滿足。她在操場上騎了幾個星期,直到掌握了足夠的技巧,有了足夠的自信心之後,才騎車去郊遊。在這裏,爸爸用彈簧之術取得了"勝利",但女兒並沒有反感,原因就在於爸爸沒有采取簡單的"是或否"的態度。
父子間也需要相互理解,而經常的交流則是理解的根本途徑。
6.對於"粗野"的孩子,父母絕不可以以"粗野"對待"粗野"
這裏給家長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1988年11月,吉林省集安市,小學五年級學生孫躍坤,指使同學趙海亂刀殺害了自己的母親,在趙海行凶過程中,孫躍坤就趴在20米外的溝渠旁,睜眼看著這一切......這起駭人聽聞的慘劇令人震驚,更叫人深思。
12歲的孫躍坤在11歲以前一直生活在姥姥家裏,小躍坤作為姥姥家中第三代裏惟一的男孩而備受寵愛,吃穿玩樂樣樣得到滿足,雖然養成任性、隨心所欲的不良品性,倒也沒有大的不是。到了11歲,孫躍坤回到自己家中,命運開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就在回家不久的1987年冬天的一個晚上,孫躍坤的爸爸忽然發現衣服中的幾十元錢不翼而飛,夫婦倆尋找一番無結果,便認定是回家不久的兒子所為,做媽媽的先在躍坤的大腿上狠勁掐,掐醒熟睡已久的兒子,然後用棍子抽打。小躍坤被打得稀裏糊塗,這錢他並沒拿,但他越是申訴越是挨揍,在怒目與威逼下,孫躍坤寫下了"絕不再犯"的保證書。從此,他的媽媽開始經常用這種方法來"教育"兒子,可兒子非但沒有領受這種"教育"的威力,反倒真的撒起野,無心讀書,逃學惹禍。就在案發前的一段時間,孫躍坤屢屢逃學闖禍,媽媽的棍子也頻頻落到他身上,一再受"教育"。10月2日晚,孫躍坤媽媽得知兒子與趙海一起連續逃學兩天,憤極之下狠狠揍了孫躍坤一頓,身體的疼痛觸發了孫躍坤一年來的積怨,他萌發了殺掉母親的念頭。
在供詞中,孫躍坤寫道:"我媽媽對我不好,總揍我。看人家電視劇裏的媽媽多好,從來不打罵孩子。我尋思,我要是沒有媽媽沒有爸爸該多好,那時,我就沒人管了......一個月前的一天,我媽媽打我,我就想殺了她,可我想不出好辦法。"
趙海在供詞中則說:是孫躍坤讓我殺他媽的,孫躍坤曾對我說:"看你多好,沒人管,我要是把我爸爸媽媽弄死就好了。"導致這起惡性事故的起因有二:一是孫躍坤從小被過於嬌慣,有人管實際等於沒人管,過得自由自在,任性、自私、以己為中心隨之俱來,回到父母家中後,他不再像過去在姥姥家那麼受寵,且皮肉不時受苦,情感落差極大,憤怒情緒滋生;二是孫躍坤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極其簡單化,與孩子缺乏思想感情溝通,一味用暴力方式懲罰孩子,反令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行為更加粗野、不負責任,做父母的又有進一步的強烈暴力予以對付,孩子心中對父母的感情走過一段由愛至害怕,由害怕發展而為憤怒,由憤怒進而發展為仇恨,這種心理再與他自私、任性、不服管教的性格結伴,可怕的結局似乎有很自然的過程。
這起惡性事故盡管主要原因在於媽媽的粗野,但現實中更多的是爸爸的粗野,所以做爸爸的更應從中吸取教訓。
行為粗野的孩子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孩子,起先都是父母的寵兒,要什麼有什麼,可呼風可喚雨,一旦家中有了小弟弟、小妹妹,父母的注意中心不再是他,或者父母意識到必須改變教育方法,決定不再對孩子百依百順時,他們的行為便開始粗野起來,以發泄心中的委屈、不滿;第二類孩子,出身於爸爸素質、修養較差的家庭,做爸爸的思維簡單,語言粗魯,行為簡單、暴力化,覺得孩子好便什麼都好,認為孩子壞便什麼都壞,從來不會也不想與孩子溝通感情,當孩子犯了錯或者孩子不聽話時,絕不給孩子說明為什麼的機會,當大聲斥責效果不佳時便施之以拳腳。爸爸長此以往,便會惡性循環,孩子也變得崇尚暴力,逐漸變得粗野,在外麵搞些小破壞,在學校欺負小同學,變得憤世嫉俗,不愛甚至憎恨父母。
如果你的孩子行為粗野,做爸爸的該如何對待呢?
對待行為粗野的孩子,訴諸於暴力方式,結果必然失敗,直接傷害父母的惡性事件雖很少發生,但十有八九會使孩子的心態失去平衡,行為失去控製力,成為問題孩子、問題青年。
所以爸爸們必須記住以下幾點:
第一,避免作出強烈的反應。
一些家長很為自己孩子的粗野行為感到擔心,一則擔心孩子會發展成什麼樣子,二來擔心其他成年人認為自己的孩子缺乏教養,這就不僅關乎孩子,也牽涉到自己的聲譽。於是做爸爸的想通過簡潔快速的辦法糾正孩子。當孩子由於行為粗野,欺負他人而在學校受到教師的責備或者來自其他家長的聲討時,做家長的於是作出強烈反應,大聲斥責或加以拳腳,試圖予以懲戒與阻止,不知道已犯下與孩子一樣的錯誤。行為粗野的孩子也正是以這種方式去處理自己覺得麻煩的事情。在這種時候,做爸爸的應冷靜下來,以靜克動,以柔製剛。你可以簡單明了地告訴孩子如何守規矩。如告訴他說:"不要衝著人伸舌頭,因為這樣做會傷害人家的感情。"然後,你再告誡他,如果不守規矩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失去朋友,失去父母的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