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科技園區
經過近20年的努力,韓國科學技術城--大德科技工業園區於1992年竣工了。這樣,韓國也有了象美國矽穀,日本築波科學城、台灣新竹科技工業園那樣集研究、教育、文化為一體的科學技術城。
大德科技工業園區位於韓國中部的忠清南道大田附近,是1973年開始建設的。建立這個科技園區的基本目的是:使研究所和大學有機地聯係起來,促進各個領域科技人員密切合作,有效地開發科學技術。大德科技工業園區的總麵積為27.6平方公裏,其中研究和教育設施占13.9平方公裏,住宅占10%,其餘為綠化草地。全部建築花費2.6萬億韓元,其中政府和民間各提供一半。70年代剛建設時,園區內設立了船舶、海洋開發、機械技術、電子機械、石油等五大戰略產業研究所。如今,這裏有33個政府、民間科研機構和高等學院,集中了韓國宇航、核能、電子、通信等各個高科技領域的精英人才。1995年這個科技園區將有65個科研機構和大學,將成為擁有2萬多名科研人員的韓國最大的綜合科研工業園區。
大德利技工業園區為韓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顯著貢獻。韓國最早研製成功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的地方是大德科技工業園區。1983年,它首次研製成功6.4萬位芯片,1992年又研製成功64兆位芯片。在這裏研製成功的還有人造金剛石、抗癌藥、人工土豆種、煙葉胰島素、斷層攝像機、艾滋病診斷試劑、腎髒碎石機等。它研製的電子交換機,不僅在韓國國內廣泛使用,還遠銷到越南、菲律賓、伊朗、尼加拉瓜等國。這個科技園區在1992年8月還把韓國第一顆科學衛星"我們的星1號"送入宇宙軌道,使韓國成為第22個擁有衛星的國家。為使韓國科學技術提高到發達國家水平,大德科技工業園區正在積極研究磁懸浮列車、電動汽車、智能型機器人、256兆位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等先進科技產品。
韓國科技事業起步較晚,是從60年代後期開始逐漸發展起來的。1965年,韓國派兵參加美國侵越戰爭,獲得美國一大筆經濟援助,其中包括1969年10月美國援助韓國建立科學技術研究所。這個研究所的全部科研器材、設備,都是由美國提供的。美國還為韓國培養了一批高級科技人才。從此,韓國科技研究事業走上發展軌道。1980年同1963年相比,韓國的科技與開發投資額由950萬美元增加到4.8億美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也由0.24%上升到0.86%。從1962年至1981年期間,韓國還引進外國先進技術1973項,支付科技專利費5.65億美元。由於韓國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從而加快了經濟發展速度,提高了科技水平,縮短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提高了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韓國商工部1979年1月的調查資料表明,當時在7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達到國際水平的產品已占40%。其中,機械工業發展迅速,1979年汽車、船舶、機床、機車、飛機的國產化比率已分別上升為90%、60%、70%、30%、40%。進入80年代以後,新的科技革命在世界興起,尖端技術產業迅速發展。韓國也急趕新技術革命的浪潮,提出"科技立國"的口號。1988年韓國的科研開發費為33.5億美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9%,比1980年增加了將近6倍。截至1988年,韓國共有1116個研究機構,其中官方研究所163個,大專院校附屬研究機構349個,私營企業附屬研究所604個。
韓國政府為發展科學技術,從行政體製、法律規定、財政投資等方麵采取了許多獎勵措施和扶持政策。韓國政府先後製定了《科學技術振興法》、《技術開發投資促進法》、《國家技術人員資格法》、《技術人員雇傭法》、《職業訓練法》、《外資引進法》、《公正交易法》等法律、法令,為加快科技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國家法律上的保證。
韓國總統自60年代以來一直親自抓科學技術的開發工作。在韓國政府內,總統掌握著關於經濟問題的最後決定權,直接協調有關部門的不同意見。總統府內設有經濟秘書組,人少、權力大,經濟第一首席秘書在1973年以前是正部級待遇,後來才降為副部級、部長助理級。在樸正熙掌權時期,總統每月主持召開貿易振興擴大會議,以振興出口來帶動韓國整個經濟的發展。1982年起,全鬥煥每季度主持召開一次技術振興大會,製訂和調整科技發展政策和措施。總統直屬的技術振興審議會,主要研究世界科技發展動向和韓國應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