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的新聞事業具有長遠的曆史。早在封建王朝時代就有史官發行《朝報》,記錄朝廷決策事項和見聞錄,散發給中央和地方衙門。1577年,當時民間書生根據官方《朝報》翻印成民間《朝報》,出售給各階層讀者,從而具有最早民間報紙的性質。但是這種民間《朝報》隻發行數月,於1578年1月,遭到當局禁止。

朝鮮半島近代史上的第一份報紙,是1883年10月由封建王朝總理衙門博文局創刊的《漢城旬報》。這份報紙全部用漢字印刷,作為政府官報專門供給高級官員閱讀。但是沒辦多久,在當時複雜的政局下,報館被搗毀,報紙也被迫停止發行。1886年,停刊的《漢城旬報》改名為《漢城周報》繼續出刊,並且混合使用漢字和韓字,將閱讀對象擴大到一般群眾,但發行不到兩年又宣告停刊。1896年,由韓國獨立運動領導人之一徐載弼創辦的《獨立新聞》問世,該報發刊詞中宣布"希望成為韓國全民的代言人"。這份用韓、英文兩種文字每周出版3次的四版報紙,雖然隻印刷發行300份,但在當時產生了較大影響。因它反對日本侵略,出了兩年又遭查禁。此後,韓國報紙繼續為維護本國民族事業和幫助人民認識新世界而努力。即使在日本帝國主義者對朝鮮半島進行殖民統治時期,韓國報紙在爭取民族獨立運動中仍然擔當了重要角色。

韓國現存的《東亞日報》、《朝鮮日報》都創辦於1920年,是韓國現在最老、很有影響的兩家民間綜合性日報。這兩家報紙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都曾因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文化意識而各有4次被迫停刊,最後都被強行封閉5年,直到日本侵略者投降後的1945年底才重新複刊。其中最著名的停刊事件是1936年8月《東亞日報》更換韓國選手的日本標記事件。1936年舉行柏林奧運會時,韓國選手孫基廷代表日本參加馬拉鬆比賽,獲得了金牌。《東亞日報》出於愛國思想,在刊登孫基廷獲獎的照片時,塗抹了他胸前的日本標記,換上了韓國標記。此事使日本統治者大為惱火,強迫《東亞日報》再一次長期停刊,社長等11人被捕。

1945年8月光複以年,韓國的新聞機構在動蕩、複雜的政治環境和各種因素的影響下,經曆了創建、撤銷、合並、恢複等曲折的過程。現在,韓國政府主管新聞界的機構是公報處,所有定期刊物必須依法向公報處長官登記。韓國目前實行的有關新聞、廣播的法律,有《關於定期刊物登記等法律》、《廣播法》、《韓國廣播公司法》、《韓國廣播廣告公司法》、《有線廣播管理法》等。另外,韓國新聞界還有《新聞倫理綱領》、《報道基準》、《廣告規則》、《廣播審議規定》等自律製度、規範,對新聞從業人員的責任、必須遵守的要求等作出具體的規定。

截至1993年3月底,韓國有報社、通訊社、廣播社等新聞機構133家,發行報刊6037種,從事新聞工作的職工36494人。在新聞從業人員中,報社為22807名,廣播社為12981名,通訊社為643名,各占62.7%、35.6%、1.7%。這些新聞界專業人員中,在漢城的中央機構36家、21114名,地方機構97家,15380名。韓國新聞機構中的男職工占86.4%,達31520人,女職工占13.6%,為4974人。

韓國自從1987年發生大規模的群眾運動,迫使當局宣稱要保障言論自由,廢除原來實行的《言論基本法》,通過《關於定期刊物登記等法律》以後,報社、廣播社迅速增加。現在同1987年底相比,發行的報刊增加了1.5倍,新聞從業人員增加了65%。

韓國現在有報社71家,包括中央綜合日報、經濟報社、外文報社、文化體育報社、地方綜合日報等。韓國報紙的第一版通常刊登國內外重大政治新聞,其他各版刊登本市新聞、經濟新聞、國外新聞、文化體育新聞和社論等,最後一版刊載娛樂新聞。韓國的中央綜合日報共有9家,它們是《東亞日報》、《朝鮮日報》、《中央日報》、《韓國日報》、《京鄉新聞》、《國民日報》、《漢城新聞》、《世界日報》、《韓胞新聞》。這些報社創建時間前後不一,辦報宗旨也各不相同,絕大部分為民辦股份公司,彼此間的競爭十分激烈。外文報社有3家,都位於漢城。兩家是英文報紙《韓國先驅報》(TheKoreaHerald)、《韓國時報》(TheKoreaTimes),一家是中文報紙《韓中日報》,分別創辦於1953年8月、1950年11月和1946年3月。1988年底以前,韓國僅有兩家專門報道有關經濟新聞的日報《韓國經濟新聞》、《每日經濟新聞》。而今,韓國經濟報社已增至10家。新增加、複刊的8家經濟報紙是《內外經濟新聞》、《釜山經濟新聞》、《漢城經濟新聞》、《日刊工業新聞》、《日刊貿易》、《電子新聞》、《第一經濟新聞》、《中央經濟新聞》。韓國的地方報紙增加得更快。1980年全鬥煥集團合並、調整新聞機構時,按一個道一家日報的原則把原來的14家地方報紙裁並成為10家。1987年以後新出現一批地方報紙,到1988年底共有19家地方報紙。現在,地方綜合日報已增至45家,職工人數9511名。

近幾年來,韓國雜誌也增長很快。目前,韓國出版的包括免費贈送在內的6000多種報刊中,大部分是雜誌、刊物,其中周刊1928種、月刊2408種,比1988年分別增加了3.4倍和45%。新增加的雜誌,大部分為文學、藝術、婦女、社會科學等類刊物,還有娛樂、趣味、體育、保健、宗教、科技、教育、商工業、金融、租稅、家務管理等各方麵專業內容的刊物。據1989年底統計,韓國發行的雜誌數量已達到4200餘萬份,這意味著韓國人均擁有1份雜誌。

韓國各報社近幾年來在設備上進行了大量投資。主要日報都興建了現代化大樓,並在印刷、出版方麵進行了革新。大部分發行全國的日報都采用了電腦化排字和編輯技術,並有能力進行多種彩色印刷。報紙發行量穩定,並有所增加。韓國各報社通常不公布自己的發行量。據非正式統計,截至1988年底,韓國的報紙的總發行量為1300萬份,平均全國每100人有31份報紙。1989年5月,韓國新成立了報刊發行數量審核協會,它有權審計、證實各家報紙、雜誌的有關發行量和銷售量的材料,並加以公布。各報杜的主要收入是售報費和廣告費。在韓國,售報費和廣告費分別占報社總收入的30%和70%。1989年,韓國的報紙廣告總收入為6137億韓元,約合8.77億美元,占各種廣告總收入的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