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族武術文化
第1章 箭
箭是靠機械力發射的一種兵器。箭因其彈射的方法不同,又可分為弓箭、弩箭和摔箭。箭由箭頭、箭杆、箭羽三部分組成,箭頭,又名箭鏃,多為鐵製,頭銳而底豐,式樣有三菱形,三角形,圓錐形等。其刃薄而鋒利,旁有槽。箭杆以木或製成,嵌於箭頭之下。箭杆為圓柱形,用箭端製作而成。箭羽常以鵬鶻等巨禽翅製成,夾於箭杆尾端,使箭在飛行中平穩地命中目標。
箭的曆史伴隨著弓的產生,遠在石器時代就作為人們狩獵的工具。曆經迄今約有三萬能年的演化。古代軍隊把箭列為作戰的武器隨著火器的出現,至十九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戰爭中已基本上不用弓箭。近代以後,射箭從軍事上分離出來,成為習武強身的體育運動項日,射箭被列為正式的比賽項目之一。
箭端:製造箭杆的工具。為方形硬木所製,箭端中有並一圓槽,略比箭杆為大,圓槽貫兩端。一端敞開,一端裝有鋼板上有一圓孔。圓孔呈薄刃形,圓孔大小如箭杆圓珠筆而平直,此器因使箭杆斜而更正,曲而複直,故取名為端。
箭製:指箭的規定編製,我國古代軍隊從廣泛用箭,各朝各代對箭的式們都有規定。《唐六典·武庫令》載:"箭之製有四:一日箭、二日木箭、三日兵箭、四日弩箭。"各朝代的箭製大抵相同。
徒:箭鏃的別稱。《釋名·釋兵》:"鏃,關西日徒。鉸也,言有交刃也,"
鏃:①指箭頭。《文選·西都賦》:、"爾乃期門齊飛,列刃攢。"②箭名。《詩·大雅·行葦》:"'敦弓既堅,四既鈞。"《爾雅·釋器》:"金箭謂之。""以金為鏃,齊者名鏃"。
鏑:箭鏃的別稱。〈曆記?秦楚之際月表〉:"銷鋒鏑。"
抉拾:古代射箭用器具。抉指扳指,載右指上,用以鉤弦。拾零。著以左臂,用以護肩,抉用棘或骨製成,拾以革製成。
步叉:箭袋。〈釋名?釋兵〉:"步叉,人所帶,以箭叉於其中也。"〈後漢書?興服誌〉:"箭袋謂之步叉。"
箭桶:裝箭器具,亦作箭袋。以皮革製,外飾花紋,長短與箭之尺寸為標準。盛箭器具。用木或獸皮製成。〈周禮?夏官?司弓夭〉:"中秋獻。"
古時箭的種類很多,現介紹如下:
(1)夭:箭的別名,〈廣雅?釋器〉:"夭,箭也。""夭,指也。官其有所指向,迅疾也。
(2)八夭:①箭類的總稱。②中國古代的八種箭。〈周禮?夏官?司弓夭〉:"常六弓四弩八夭之法。"八夭為枉夭、挈夭、殺夭、候夭、恒夭、痹夭、。枉夭和挈夭,可以帶火發射,用於守城及車戰,殺夭與候夭,用於近射和田獵;恒夭和痹夭用於散射:夭和夭用於遠射。
(3)匕:古時箭頭的別名。《左傳·昭·二六年》:"謝之中盾瓦......匕人者三寸。"
(4)一槍三劍箭:箭的一種箭頭為扁平銳三角形,箭杆以木或鐵製,供弓弩發射用,因其一次可發射三枚,故名。
(5)三叉箭:箭的一種。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似,惟箭頭為本叉形,中有尖刃,兩側各有向外突出的小刀,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6)大習箭:箭的一種。箭習與箭杆比普通箭為長。唐·杜甫《丹青引》詩:"良相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太習箭。
(7)小鑿頭箭:箭的一種。箭頭形狀如鑿頭,箭杆較細,以木或製成。供子弩發射。
(8)飛鳧:箭的一種,《六韜·虎韜·軍用》:"飛鳧雷影自副。"《注》:"飛鳧。赤莖白習,以鐵為首。
(9)飛虻:箭的一種。漢·揚雄《方言》:"箭......其三鐮(棱)長尺六者,謂之飛虻。"《東觀漢紀》:"光武作飛虻箭,以攻赤眉,"
(10)無扣箭:箭的一種。箭頭為扁平銳三角形,頂角細小如針。箭杆以木或竹製。
(11)無羽箭:箭的一種。又名"沒羽"。《宋史·兵誌》:"湖北享西造納無羽箭。上曰:"箭不用羽,可謂精巧。"
(12)木羽:弩箭的一種。據《宋史·兵誌》載:"宋真宗鹹平元年,石歸宋獻木羽弩箭,能致遠,入鎧甲。"
(13)木箭:箭的一種。以木製之。
(14)木樸頭箭: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似,惟箭頭以硬木製成,頭大尾小成滴水狀。
(15)木兔叉箭:全長二尺九寸,箭頭為三棱椎形,後麵有兩個月牙鏟形尖齒朝前突出,植於箭杆,杆以楊木製,箭羽為雕羽製。為清代弓射箭。
(16)水箭:全長二尺九寸,箭頭為鐵製,形狀如鏟。長五分,寬七分,以與箭杆相連,【骨交】以梨木製,箭羽以雕羽製。為清代弓射箭。
(17)烏龍鐵脊箭:鐵製。箭頭呈扁平蛇矛狀。用弓發射。
(18)月牙箭: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前頭為月牙狀,有朝前突出之兩尖刃。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19)月牙鈚箭:全長二尺九寸。箭頭為鐵製,呈月牙鏟形,長一寸五分,寬一寸二分,頭部鋒利,箭羽以雕羽製。為清代弓射箭。
(20)鳳羽:弩箭的一種。元《東南記聞》載:"趙執中製木幹箭,能射三百步外,名鳳羽。"
(21)半邊扣箭:箭頭為扁平銳三角形,頂端尖細如針,後部有二個倒鉤,非常鋒利,箭杆以木或竹製成。為明代弓射箭。
(22)平題:箭的一種。漢·揚雄《方言》:"箭明鏃......者謂平題"。
(23)艾葉頭箭:箭的一種。箭頭為艾葉狀,尖刃之下有前斜出之若於尖刺,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24)號箭:傳遞信號的響箭。《水滸傳》第十一回:(朱貴)搭上那一枝響箭,向對港敗蘆折葦裏麵射去,林衝道:"此是何意?"朱貴道:"此是山寨裏的號箭,少刻便有船來。"
(25)四扣馬箭:箭為扁平圓錐形,箭杆為木製,杆末端扣弦處為交叉成十字的兩個月牙形,此箭多用於射馬。為明代弓射箭。
(26)四髯箭:弩箭的一種。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後有四須,兩旁刻有深槽,能穿甲而過。此箭體過程,不能遠射,常用腰開弩發射。
(27)白羽:以白羽作箭羽,故名。張守節《正義》引文穎曰:"引弓盡箭鏑為滿,以白羽羽箭,故雲白羽也。"
(28)皮頂角頂小樸頭箭:箭頭為皮革裹棉花而成,箭頭用繩縛於箭杆之上,杆以木或竹製,此箭專為演習、對抗射擊之用。明代弓射箭。
(29)羊頭:箭的一種。漢·揚雄《方言》:"凡箭鏃......三鐮(棱)者謂之羊頭。"
(30)齊鈚箭:全長二尺九寸,箭頭鐵製,呈平頭鏟形,長一寸七分,寬七分,杆以楊木製,羽以雕羽製,清代弓射箭。
(31)杆頭箭:箭為扁平形雙棱狀,箭杆較短,供木弩發射用。
(32)夾骨包箭:長二尺九寸,箭頭為鐵製五棱狀,與骨【骨包】相連,長三寸三分,骨【骨包】以獸角製,環穿十個圓孔,杆以楊木製,羽為雕羽製。清代弓射箭。
(33)竹箭:以竹製。見《唐六典·武庫令》。
(34)殺矢:箭的一種。因殺傷力強而得名。《周禮·夏官·司弓矢》:"殺矢、疾矢,用諸近射、田獵。"鄭玄注:"殺矢,言中則死。"
(35)合包哨箭:全長二尺九寸,箭頭長二寸一分,為扁平方鏟狀,頭部薄而鋒利,闊一寸五分,以骨【骨交】五箭杆銜接,骨【骨交】以獸骨製成,長一寸,呈圓錐形,上有四孔,杆以楊木製,羽以雕羽製。清代弓射用箭。
(36)快箭:角鏃長一寸一分,闊四分,狀如鑿子箭而小。見《清會典圖·武備·快箭圖說》。
(37)鑿子箭:頭闊如鏟形。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駕登裏津樓諸軍呈百戲》:"又雙柳枝插於地,數騎以鑿子箭,或弓或弩射之。"
(38)兩開肩箭:頭為扁平銳三角形,後有一隻三角形倒鉤,杆為木製,為明代戚繼光所製之弓射箭。
(39)連珠箭:可供連發。《秦並六國評話》:"李信不用長槍,抬弓取箭,射三隻連珠箭,張吉落馬。
(40)兵箭:為步兵所用。見《唐六典·武庫令》。
(41)角頭箭:全長二尺九寸,頭為鐵製,形狀為枚針,長四寸二分,杆為楊木製,羽為雕羽製,為清代弓射箭。
(42)枉矢:古箭名。《周禮·夏官·司弓矢》:"凡矢、枉矢、殺矢、利火射,用諸守城車戰"。鄭玄注:"枉矢者,取名變星,飛行有光,今之飛矛是也。"
(43)槍頭箭:長二尺九寸,頭為鐵製,形狀如長槍頭,長三寸,寬四分,杆以楊木製,羽以雕羽製,清代弓射用箭。
(44)抹角鈚箭:長二尺九寸,頭為鐵製,形狀如梳脊鈚箭頭,隻是在後角處切去一塊,長二寸,寬二寸一分,杆以楊木製,羽以雕羽製。為清代弓射用箭。
(45)鳴鏑:響箭。箭在空中急速飛行時能發出鳴響。《史記·匈奴列傳》:"冒頓巧作為鳴鏑,習勒其騎射。"《集解》:"矢鏑飛則鳴。"
(46)鳴鈴飛號箭:響箭的一種。矢為圓錐形槍頭狀,杆以竹製,上有六至八隻凹凸方孔,以箭以弓發射,時會發出哨聲。
(47)金仆姑:箭的一種。《左傳·魯莊公十一年》:"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宮長萬。"楊伯峻注:"樸姑,矢名,矢之名仆始......其義不可強求。"
(48)金箭:以金為鏃而得名,《舊唐書叱蕃傳》:"其舉兵以七寸金箭為契",亦名"金鏃箭。"
(49)弩箭:為弩射之箭。《漢書·霍光傳》:"河東太守郊迎,負弩矢先驅。"
(50)兔叉箭:箭頭為扁平橢圓形,刃口鋒利,後有十字交叉,鐵鉤分向前後,杆多又木製,明代弓射用箭。
(61)魚叉箭:長二尺九寸,頭如鈀形,寬一寸四分,長一寸九分,分為5個鐵齒,每個齒均帶有倒鉤,齒尖,杆為楊木製,羽以大雁羽製,漆成黑色。清代弓射為箭。
(62)柳葉箭: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形似柳葉。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63)蕎麥棱箭:頭為扁平鏟形,頭部平,當中略向後凹,後部有月牙形倒鉤,杆以木製或竹製。明代弓射用箭。
(64)點鋼箭: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小而尖,其後有兩個倒鉤小刃。整個箭頭為純鋼打製而成,呈扁平狀。
(65)鈚箭:杆長而頭薄。《集韻》:"鈚木依矢。"漢·揚雄《方言》:"箭鏃廣長而薄鐮謂之鈚。
(66)眉針箭:箭矢前部為針狀,中部三角形,後部為倒月牙鏟形,杆以木或竹製。
(67)皇帝大禮隨侍箭:全長三尺一寸,頭為三角形,中有脊闊,一寸六分,頭長二寸九分,杆以楊木製,羽以雕羽製,漆成朱紅色。為清代弓射箭。
(68)皇帝大闊【骨包】箭:全長三尺一寸,呈三棱形狀,下部圓柱形,上有8個小孔,杆以楊木製,羽以雕羽製,漆成綠色。為清代弓射箭。
(69)皇帝吉禮隨待哨箭:全長三尺一寸,箭頭為中棱形,平頭而銳利,箭頭安裝於角【骨包】上,骨【骨包】以獸角製成,為圓形,上有8個小孔,箭杆以楊木製,羽以雕羽製成。為清代弓射用箭。
(70)皇帝行圍哨箭:全長二尺八寸,箭頭為槍頭形,中有脊,下部以獸角做成【骨交】,扁平狀,長二寸,四周有8個孔,羽以雕羽製。為清代弓射用箭。
(71)皇帝隨侍鈚箭:式樣用皇帝大禮隨侍鈚箭。為清代弓射用箭。
(72)皇帝隨待兔叉箭:全長二尺九寸,頭為六棱銳角形,後有4個前曲尖鉤裝於【骨包】上,【骨包】以獸角製,前銳後圓,長一寸六分,四周有5個孔,羽以雕羽製。為清代弓射用箭。
(73)恒矢:箭的一種。為禮射用。《周禮·夏官·司弓矢》:"恒矢、痹矢,用諸散射。"鄭玄注:"恒矢,安居之矢之。"
(74)索倫箭:全長二尺九寸,頭為鐵製,呈三棱錐形,長二寸八分,寬五分,杆以楊木製。為清代弓射箭。
(75)哨箭:箭鏃上加骨角哨子,發則哨響。古稱"嗚鏑"。清代稱哨箭。
(76)鴨嘴哨箭:長二尺九寸,頭為鐵製,扁平形,薄而鋒利,以【骨交】與杆相連,梨木製,前微扁銜箭頭,四麵有環,杆以楊木製,羽以雕羽製。為清代弓射箭。
(77)鐵箭:弩箭的一種。箭頭以鐵或銅鑄成。中脊線高起,兩旁各有凹槽,槽內可貯毒藥。箭頭下裝有細箭杆,裝配不求太緊,以插住為限。一旦鐵箭射入人體。箭杆一撥即出,而箭頭則嵌入人體而不能自拔。
(78)鐵樸頭箭:箭頭扁平銳角形,後倒月牙鏟狀鐵鉤,頭中有小孔,杆以木製,為打獵或傳號之用,發射時有"呼呼"聲。為明代弓射箭。
(79)鐵兔叉箭:長二尺九寸,頭由枚鐵片組成銳三角形,長二寸五分。下有四個向前突出倒鉤,鉤尖鋒利,杆以楊木製,羽以雕羽製。為清代弓射箭。
(80)鐵骨利錐箭: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同,惟箭頭狹小而特別尖銳,能穿透一般盔甲。亦稱"鐵骨麗錐箭"。
(81)鐵羽大鑿頭箭:頭尺寸較大,形狀如大鑿頭箭頭,杆較粗,以竹或木製,羽為鐵片製,供大合蟬弩發射用。
(82)狼舌人箭:頭為扁平狀,兩隻相連,純圓,杆以木製。專供射馬用。
(83)射虎鈚箭:長二尺九寸,頭為鐵製,呈三棱形,長一寸五分,寬九分,杆以楊木製,羽以雕羽製。為清代弓射箭。
(84)透甲錐箭:頭為圓錐形,前尖中粗後略細,杆以竹或木製,明代弓射箭。
(85)【豆鬥】子箭:箭的一種。頭為銳三角形,中有脊,兩隻後角銳利而朝後突出,杆為木或竹製,供三弓【豆鬥】子弩發射。
(86)梅針箭:全長二尺九寸,頭為鐵製,與角頭箭箭頭相似,杆以楊木製,羽以雕羽製。
(87)菠菜頭箭:頭如菠菜狀,扁平鈍圓形,後有兩排倒鉤,均很鋒利,杆以木或竹製。明代弓射箭。
(88)鏟子箭:頭前部扁平尖針狀,中部如倒月牙鏟形,後部為銳三角形,杆以木或竹製,專為射馬,明代弓射箭。
(89)鑿子頭箭:頭扁平如月牙鏟狀,杆以木製,其多用於射馬。
(90)筒子箭:用竹製成箭囊,內裝15-20枝,囊上縛帶可背或束於腰際,頭為扁平槍頭形,杆為竹製,長尺半,杆尾端以雀毛作羽。明代手擲箭。
(91)雹箭:以骨為鏃的箭。《南史·齊本紀上》:"蒼梧王漸行凶暴,屢欲害帝......及取雹箭,一發乃中帝臍。"
(92)綦衛:古時用綦竹製的羽箭。《列子·仲尼》:"引烏號之弓,綦衛之箭。"張湛注:"烏號,黃帝弓。綦,地名,出美箭;衛,羽也。"
(93)踏橛箭:箭頭為銳三角形,中有脊,兩隻後角銳利而朝後突出,杆以木製,呈方棱形。供手射弩發射用。
(94)篇矢:竹箭。《呂氏春秋·貴卒》高誘注:"小曰鏃矢,大曰篇矢。"近人陳奇猷注:"'篇'為竹名。則篇矢以竹為,不以金為鋒。"
(95)燕尾鈚箭:長二尺九寸,頭為鐵製,呈扁平燕尾狀,燕尾剪尖略向外翹,長二寸,尾尖寬一寸五分,杆以楊木製,羽以雕羽製。清代弓射箭。
(96)矰①古代係生絲以射鳥雀箭。《史記·老子傳》:"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矰。"②短箭《國語·吳語》:"萬人以為方陣,皆白裳、白矰、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
(97)鞭箭:短小,頭為扁平,銳三角形,頭部細針狀,杆以木或竹製。
箭。
(98)攢竹箭:頭為3個上連的棱形,中有脊,杆以竹製,較一般箭長。明代弓射箭。
第2章 針刺類、鉞類
(1)八卦龍形針:武當兵械的一種。以鋼鐵製成,中間粗,兩頭細而尖,成圓錐體,中間有一鐵環鉚連,使用時套於中指,餘四指可緊握,也可鬆放,拔動鋼針使其轉動自如,用法有如峨嵋刺相似。
(2)峨嵋刺:短雙奇生兵器,又稱峨嵋對刺或雙鋒撾,原為水戰中使用的暗器。可在水中作刺殺或潛入水底鑿穿船底之用,後改為陸上應用,長約一尺,兩頭細中間粗的錐形體,頭略扁,呈菱形帶尖,刺身正中有一小孔,上鉚一鐵釘,釘子可在孔中靈活轉動,釘下有一鐵環與之相接連。練時中指套於鐵環中,餘四指緊握刺身,當四指放開,運用抖腕或四指的技動,可快速轉動。演練時雙手各執一刺,擊法有刺、穿、挑、拔、紮、架等。
(4)針棒:短雙器械,形如峨嵋刺,長約八寸,鐵刺。中間粗兩頭細。中有一孔,由鐵釘與環連接。一端為尖錐體,一端為圓壞形體,環為扁平狀,用時中指穿入環內,手一搖,針棒隨之轉動,用法如峨嵋刺。
(5)月牙刺:小雙械的一種。護手兩頭有尖刺。護手前有鉞似月牙形,舞練時雙手群執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