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加拿大文學
序
加拿大是移民國家,最早的移民來自英、法兩國。
近百年來,世界各國不斷向加拿大移民,境內形成不同民族的聚居區,它們保持各自的語言和風俗習慣。全國法定的官方語言為英語和法語,但還存在著烏克蘭語、德語、瑞典語、冰島語、意大利語和意第緒語等,各有出版物和文學作品。其中以意第緒文寫作的雅科布·伊薩克·斯加爾(1896~1954)已成為舉世公認的當代重要的猶太詩人。作為加拿大的民族文學,由英語文學和法語文學兩部分組成。
第一章 法語文學
最早的法國移民於17世紀初來到加拿大,他們居住在東部濱海地區(當時稱阿加地)和聖勞倫斯河兩岸。18世紀中葉,居住在濱海地區的法裔移民被英國殖民當局大量放逐,於是以魁北克城為中心的聖勞倫斯河兩岸(今魁北克省)便成為法裔移民的集中居住地。加拿大法語文學主要指魁北克文學,也包括少量散居各地用法語創作的文學作品。
加拿大法語文學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其發展曆史大體上可以分為4個階段:
新法蘭西時期(1534~1763)自1534年法國航海家雅克·卡蒂埃發現美洲東北部大陸,1608年薩米埃爾·德·尚普蘭建立魁北克城以後,法國的探險家、航海家以及天主教各傳教團體先後來到魁北克,並沿聖勞倫斯河不斷向美洲內陸深入。接著開始了最初的移民。當時,北美東北部的大片土地稱為新法蘭西,是法國的一個海外省。這個時期的文獻之中,具有文學價值的是耶穌會教士每年給法國教會的報告《耶穌會教士報道》(1632~1693)、於穌林教派教名為"聖母化身"的女修士的7,000封書信和自傳體筆記以及法國軍官拉·翁堂男爵(1666~1715)的遊記:《遊北美》(1702)、《遊北美又記》(1703)、《拉·翁堂男爵與野蠻人對話錄》(1704)等。這些材料紀錄了當地土著印第安人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記載了法國開拓者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描述了新法蘭西的自然風貌、天文地理和動植物等。
英國殖民統治時期(1763~1867)1760年法軍於魁北克城外被英軍擊敗,1763年巴黎條約規定新法蘭西劃歸英國管轄,法籍移民紛紛返國。留在北美土地上的是6萬多名沒有能力飄洋過海的貧困的墾殖者、士兵以及部分教士。他們大多是沒有受過教育的文盲。為了抵製盎格魯-撒克遜文化,他們於1764年在魁北克建立第一個印刷所,創辦用英法兩種語言出版的《魁北克文學報》(1764~1874),後來又用法語出版《蒙特利爾報》(1778)和《加拿大人報》(1806~1893),後者以堅決反英著稱。在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中,特別是1837至1838年的武裝暴動前後,湧現了一批政論文作者和政治演說家,著名的有路易·約瑟夫·帕皮諾(1786~1871)、路易·伊波利特·拉封丹(1807~1864)和埃蒂納·帕朗(1802~1874)。19世紀30年代出版的米歇爾·比博的《書簡詩、諷刺詩、歌曲、短詩及其他》(1830)和小歐貝爾·德·加斯佩的《探寶者或一本書的影響》(1837)是法語文學中最初的詩集和小說。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 1867年,加拿大成為英國的自治領,成立聯邦政府,魁北克作為四省之一參加聯邦政府。在英國人占領魁北克的大約100年間,法裔居民依靠天主教作為精神支柱維持著彼此之間的聯係,繼續使用法語;同時教會以教理問答、聖徒傳記等宗教故事作為文化教育的中心內容,阻礙世俗文學,特別是小說的發展。
19世紀中葉,曆史學家弗朗索瓦·格紮維埃·加爾諾(1809~1866)編寫了加拿大第一部曆史《加拿大史》(1845~1848),記載了法國移民在北美的開發過程,被譽為"加拿大法語民族的聖經",對促進民族意識的覺醒作了特殊的貢獻,影響了19世紀下半葉文學創作的基本內容。加爾諾又是詩人,他的詩歌創作打破了假古典主義的傳統,開創了早期的浪漫主義。
在加爾諾的影響下,魁北克一批自由派知識分子、作家以克雷瑪齊書店為中心,於1858年結成"魁北克愛國學社",創辦文學雜誌《加拿大人之家》,致力於"傳播知識,鼓勵民族文學的發展",喚醒民族意識。在文學創作方麵,他們強調描寫本地區的生活,其中重要的作家有奧克塔夫·克雷瑪齊(1827~1879),他是加拿大法語地區第一位民族詩人,著有《加拿大老兵之歌》(1855)和《卡裏永堡的旗幟》(1858)等愛國詩篇。學社中另一個重要詩人是路易-奧諾雷·弗雷歇特(1839~1908),他深受法國詩人雨果的影響,屬浪漫派作家。他的詩歌以描寫加拿大法語地區的曆史和自然景色為主。詩集《北國之花》(1879)和《雪鳥》(1880)獲法國法蘭西學院"蒙蒂翁文學獎"。詩集《人民傳說》(1887)是他最重要的作品,記載了歐洲移民開發北美的業績。
參加愛國學社活動的其他作家還有阿爾弗雷德·加爾諾(1836~1904)、龐菲爾·勒美(1837~1918)、亨利·雷蒙·卡斯格蘭神父(1831~1904)等人。
隨著19世紀中葉聯邦政府的成立和魁北克與法國隔絕狀態的改變,加拿大法語詩人和作家要求詩歌創作打破狹隘的地區界限,借鑒國外的成就進行革新。蒙特利爾的一些作家、學者於1895年冬成立"蒙特利爾文學社",介紹法國的帕爾納斯派和象征派詩歌,推動了加拿大詩歌的革新,在魁北克文學的發展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其中重要的詩人是埃米爾·內利岡(1879~1941),他的詩受法國象征派詩人的影響,講究色彩和意境。
小說是從19世紀末開始發展的。初期的小說大多描寫本地區的曆史和風土人情。菲力浦·歐貝爾·德·加斯佩的《老一輩的加拿大人》(1863)、拿破侖·蒲哈薩的《雅克和瑪麗》(1866)分別取材於1760年英軍征服魁北克的激戰和英殖民當局放逐阿加地法裔移民的事件,歌頌愛國熱情。安東·熱蘭-拉茹瓦的《墾殖者若望·裏瓦》(1862)和《經濟學家若望·裏瓦》(1864),則描寫魁北克人的勤勞、熱愛土地、忠實於家庭的傳統,情節簡單,文筆樸實。
20世紀 這是加拿大法語文學的成熟時期,文學的各種形式都有較大的發展,產生了一批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並開始形成本民族的體係和風格。近代文學又以60年代為界分為兩個階段。
19世紀文學的基本傾向是模仿法國文學,缺乏獨特的風格。1918年出版的文學雜誌《尼戈格》(印第安語,意為魚叉),對大量描寫安於農莊生活的文學作品提出批評,認為這種鄉土文學缺少加拿大法裔民族的獨特風格,主張以"尼戈格"代替耕犁,表現自己的風格和特點。這一主張的提出開創了加拿大文學的新時期。
詩歌方麵,重要的詩人有聖德尼·加爾諾(1912~1943)、阿蘭·格朗布瓦(1900~1974)、麗娜·拉尼埃(1915~)和安娜·埃貝爾(1916~)。他們被稱為加拿大當代4大詩人。格朗布瓦曾數次來到中國,他的第一部詩集《漢口之書》(1934)是在中國漢口出版的。詩集《夜的島嶼》(1944)等描寫了他在人生道路上的漫遊和探索。加爾諾擅長以象征手法寫自由體詩,文筆簡練。女詩人拉尼埃和埃貝爾的詩短小精悍,有時較為艱澀,有時簡明透徹。他們的風格雖各不相同,但都克服了追隨法國文壇的傾向,具有民族特色。他們的詩充滿了被親人拋棄、隻身生活在孤島上的憤懣和孤獨感,情緒壓抑,色彩黯淡。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工商業迅速發展,移民初期建立的莊園經濟日漸衰落,城市人口有很大增長,這些在文學創作中得到了充分反映。30年代以後出現了一批著重描寫田園經濟解體、對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各種道德觀表示懷疑的作品。如蘭蓋(1895~1960)的《三十阿爾邦土地》(1938),費利克斯-安東·薩瓦爾(1896~)的《駕木筏的能手梅諾》(1937),熱爾曼·蓋弗爾蒙(1896~)的《不速之客》(1945)和讓-沙爾·阿爾維(1891~1967)的《半開化的人們》(1934)等。40年代開始,出現了描寫市民生活的小說,為魁北克文學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天地。女作家加布裏埃爾·魯瓦(1909~)的成名之作、長篇小說《轉手的幸福》(1945)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蒙特利爾市工人區的生活場景,曾於50年代初轟動歐美各國,被譯成多種文字。勒梅蘭(1919~)的《緩坡腳下》(1944)和《普羅夫一家》(1948),以素描的手法,描寫小市民的生活,對傳統觀念提出懷疑。
長期以來,法裔居民以伐木、墾荒為生,居住分散。到了40年代,城市建設迅速發展,戲劇事業也隨之興起。1948年格拉西安·熱利納創作的劇本《蒂·科克》,是加拿大法語地區第一部劇本,上演後獲得成功。
60年代以來,魁北克的形勢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人們稱之為"平靜革命"。文化界和思想界出現了要求獨立和進步、反對壓製和束縛、反對教會的浪潮,天主教的傳統觀念受到了批判和抨擊,人們思想異常活躍,各種文學形式都有很大的發展。1954年成立"六角出版社",1958年《自由》雜誌問世,促進了60年代文學的繁榮。
這時期的創作傾向比較複雜。基本上承襲傳統創作方法的作家中比較重要的有安德烈·朗日萬(1927~),他的小說注重人物所討論的問題,因而被稱為"提問小說",主要作品有《城市的塵埃》(1953)、《人們的時代》(1955)和《美洲駝鹿》(1972)等;伊夫·泰裏奧(1916~)著重描寫當地土著民族的生活,他的作品有《阿加科克》(1958)、《阿西尼》(1960)、《死胡同》(1961)、《小人物的輝煌故事》(1963)等;雅克·費龍(1921~)是幽默作家,他的小說大多描寫小人物和窮人,對他們充滿同情,作品有《未定型的國家的故事》(1962)、《壞評語》(1962)、《英國人的故事及其他》(1964)、《爸爸上司》(1966)等;克萊·馬丁的小說以揭露社會弊端著稱,她的自傳體小說《在鐵手套裏》(1965)和《右頰》(1967)抨擊天主教的教育和夫權思想。有些作家主張文學創作應該符合民族的特點,爭取魁北克的獨立,反對教會的控製,如熱拉·貝賽特(1920~)的《書籍推銷員》(1960)。另有一些思想激進的作家,以《決意》雜誌為核心,他們的作品被稱為"決意派文學"。他們主張為魁北克獨立和社會主義而鬥爭,提倡用朱阿勒語(蒙特利爾工人區通俗口語)寫作。代表作家有《被壓幹榨盡的人》(1964)的作者雅克·雷諾等人。70年代"魁北克黨"上台執政,文學中出現了頌揚民族精神、向往獨立的作品。詩人加斯東·米龍的詩集《驗明身份》(1972)和原籍阿加地的女作家安東妮·馬耶的小說《拉小車的貝拉潔》(1979,獲1979年法國龔古爾文學獎)最為引人注目。有些作家在表現手法方麵有所創新,如雷讓·迪夏姆的小說《被吞沒者中的女性》(1966)、女作家瑪麗-克萊爾·布萊的成名之作、長篇小說《埃馬紐埃爾生命中的一季》(1965)、於貝爾·阿坎的長篇小說《下一個插曲》(1965)、雅克·戈德布的小說《水族館》(1962)和《你好,加拉諾》(1967)等,都突破了傳統小說的觀念,在表現手法上有所創新。他們被稱為"反小說派"或"新小說派"。
50年代的戲劇創作,以反映城市下層人民生活為主,如馬賽爾·迪貝的《貧民區》(1953)和《普通一兵》(1957)。60年代以後出現了以揭露社會上層家庭生活和描寫心理活動為主的劇作,如迪貝的《白鵝回來的時候》(1966),同時也出現了不少政治諷刺劇,如弗朗索瓦茲·洛朗熱的諷刺劇《不老不嫩,帶血的》(1976)等。1965年魁北克成立"劇作家試驗中心",大力推廣新戲劇,反對以人物心理活動作為劇情發展主要依據的傳統戲劇,強調戲劇結構的作用。代表作品有米歇爾·特朗布萊的《姑嫂們》(1968)、《永遠屬於你,你的瑪麗-魯》(1971)等。
60年代以後,重要的詩人除加斯東·米龍外,尚有費爾南·烏埃萊特、保爾·尚貝朗等人。這時詩歌中出現兩種新的傾向:一是受美國土風舞、搖擺舞、流行歌曲派的影響的所謂反文化派;另一是受法國"保持原樣"派的影響,認為詩歌的目的是探求一種完滿的語言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