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兩軍交戰(1 / 2)

北風呼嘯,山坡下麵的隋軍大營前後兩麵正分別被兩路人馬夾擊,一路是突厥的騎兵另一路則是楊諒的殘軍。

三路人馬已隋軍大營為分界線正在各自鏖戰。

楊諒這邊負責指揮的是一員七十餘歲的老將,正是蕭摩柯。

楊諒從來都不是張須陀在意的一方,蕭摩柯雖然曾是南陳大將,論領軍能力也頗有不凡,但楊諒手下的主力也早已被自己打散,此刻軍心也早已渙散。

軍心若已經不能凝聚,將領的能力就算是再厲害也是無用的。

所以張須陀隻是派了幾名前鋒據守迎敵,因為他知道真正關鍵的戰場是在突厥這邊。

隨著聲聲號角聲,突厥鐵騎嗷嚎著衝入了大隋的軍陣。

張須陀在遠處一座山丘之上,用令旗變化節奏發號施令,身邊站著李建成和幾個偏將。

隋軍陣營中領軍的正是裴行儼,此時騎兵並未出動。

麵對突厥咆哮而至的鐵騎,張須陀隻憑借步兵在幾番後退之下,依仗陣型的韌性,就消減了突厥起兵的鋒銳和衝力。

裴行儼帶著步兵用盾牌,弓箭,長槍死死的阻撓著突厥騎兵的繼續突進,看似後退但實際上陣型卻並未散亂,同時又有步兵自兩翼悄然包夾上去,儼然是想要將突厥的騎兵困殺在陣中。

不過突厥騎兵馳騁草原也有多年,戰馬嘶鳴,見勢不好,不待隨軍合圍立即開始朝外撤退。

眼見突厥騎兵就要脫離了包圍,張須陀號令再變。頓時隋軍陣勢又起了變換,趁勢追擊了上去。

張須陀善用步兵,統禦的八風營聞名於天下,他領軍多年早已將手下的士兵煉造的如同鐵打一般,盾牌手、刀斧手、長槍手、弓箭手、撓鉤手等兵種靈活結合,集進攻防禦為一體。

先是利用陣型的優勢消弭了對方騎兵的衝勢,待對方撤退之時,再變化陣型加以騎兵進行追擊。

騎兵勇猛,但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突厥一方指揮的大將見雙方士氣此消彼長便已經知道形勢不妙。

但他也是經驗豐富的將軍,立即派出突厥步兵前去接應,雙方又戰做了一團。

突厥騎兵雖然厲害,但任何兵種都不是無敵的,都各有利弊。

真正的大將需要將統領的各路兵種根據特點,靈活的結合到一起來運用,才能做到進攻防禦渾然天成。

徐世績看張須陀指揮若定,心中感概,領軍如此,武功亦應如此。自己如今剛猛有餘,但天下武學精妙,將來還是要多練習一些才好。

不過轉念又想,世上雖常說剛柔並濟,以柔克剛。但若能將剛猛發揮到極致,柔勁是否還能相克呢?

徐世績搖了搖頭,自己對武學之道仍是一知半解,好在他肉身強悍,將來煉體有成之後,隻要別人破不了自己的防禦,就已經立於了不敗之地。

至於如何進攻,將來可以慢慢研究。

想罷,徐世績順著山坡正要從側麵殺入突厥陣營當中,正這時徐世績忽聞箭矢聲響,前方低矮樹叢當中竟有十餘隻弓箭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