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錦衣華服中(1 / 2)

羋橫在整個場地查看了一番,廚子們表現的還可以。羋橫依次品嚐了各處的吃食,又賞賜了某些廚子。眾廚子對羋橫自是感恩戴德,就這樣,美食節的第一天結束了。羋橫回到宮中,決定美食節辦一個月,他命寺人將這一決定告訴眾人,當然,他不會天天去。下次去,將是在結束的時候。這次,一些廚子開始嚐試改良羋橫先前創製的菜肴,羋橫對這個很滿意。

安排完美食節的事,羋橫開始思索還能做點什麼。思來想去,他決定從衣飾上入手。羋橫明白,這輿服,也是典章製度的一部分。中原曆來重視這方麵,很早就做了一些事。羋橫決定,要厘定楚國的輿服之製,讓楚人的穿戴有章法。

對於穿戴,羋橫還是陳宇時,就知道: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整體服飾風格可以用“豐富多彩,南北交融”來進行概括。魏晉時期的服飾,基本上承襲秦漢舊製。

魏晉服裝服飾雖然保留了漢代的基本形式,但在風格特征上,卻有獨到突出的地方,這與當時的藝術品和工藝品的創作思路有密切關係,其風格的同一性比較明顯。

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呈現出了一種各民族間相互吸收、逐漸融合的趨勢。一方麵,一些少數民族政權的執政者,受到漢族傳統文化的熏染,熱心提倡穿著漢族服裝,以致形成“群臣皆服漢魏衣冠”的狀況。另一方麵,由於戰爭連年不斷,天災、瘟疫肆虐,北方人民被迫背井離鄉,出現了民族錯居雜處的狀況。由於以上原因,在當時形成了一種民族間相互影響,生活習俗日漸融合的趨勢。

當時的社會出現了褒衣博帶的流行時尚,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魏晉風度。男子袒胸露臂,追求輕鬆、自然、隨意的感覺;女子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盡力展示優雅和飄逸的風姿。

魏晉時期規定宮中朝服用紅色,常服用紫色。白色為平民百姓服色。這時的服式仍以襦、裙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婦女裝飾比較考究,有金環、銀約指和繞腕的跳脫等。在質地上宮中與宮外仍有很大區別。

南朝服式以襦裙為主,婦女尤其以著裙為正統,不穿裙而露褲的人,被看做是沒禮貌的行為。當時女子頭上包白綸巾,衣袖長而且窄並加以縷雕花紋。跳舞者穿長衫,並在身上披掛很長的帶子,頭上束紈巾。

南北朝服式還有“袍“和“衫“,衫在晉時已是必著衣的一種。“裘“在此時極為珍貴,以貂裘為最。““是少年喜愛的衣物,浮薄少年更喜愛有色之、“襦“、“帔“、“鶴氅“,這些都是此時普及的衣裝。

南朝服式基本上繼承魏晉,由於戰亂和國度的頻繁更替,反映在著裝方麵也有變化。江南衣式比北方短小,但當時卻流行戴小帽穿大衣的風氣,有時將一隻袖分成兩隻,一條裙截成兩裙,有的款式大領大帶,有的衣窄袖小,有的裙長曳地,有的衣長蔽腳。南朝的朝服仍是玄衣。服飾用料有規定,三品官以下的不得穿用雜色綺做的衣服,六品官以下者隻能穿七彩綺,不可使用羅綃。南朝的藝術品與服飾風格一脈相承,許多出土的陶俑形象,向我們展示了細腰圓臉型的女子,麵目神情十分娟秀,尤其出自江南的俑塑特點更突出,這與服飾的拖地長裙和寬衣披帶均十分協調一致。

北朝的服式,官宦正式場合穿著朱色單衣,便服和軍服以為主。穿紅色袍就佩帶金帶,穿小袖長身袍則用金玉帶。平民婦女以襦襖為常服,這與南朝並無兩樣。北朝時期著裝衣料中綾錦最為華貴。

南北朝的卷草花紋是在漢代的雲紋圖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敦煌造井、三角形花和條狀花、飛天、雲紋等動態形象巧妙地結合起來,既古樸、秀麗,又含蓄柔和。當時的毛織毯、麻布和絲綢都是盛行的產品。

在南北朝胡、漢服裝相互影響而又各成係統的基礎上產生的唐代服製,出現了“法服”與“常服”並行的局麵。作為大禮服的法服仍是傳統的冠、冕、衣、裳,常服則是在鮮卑裝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唐代男子上自皇帝下至廝役,在日常生活中都穿常服,包括圓領缺袍、襆頭、革帶及長靴。缺袍即開衩的長袍。襆頭則是由鮮卑帽演變出來的,它本是一幅頭巾,係裹時兩個巾角向前抱住發髻,其餘兩個巾角在腦後結紮,多餘的部分自然垂下。襆頭的質料起初用黑色的繒或羅,所以垂下的巾角也是軟的,故稱“軟腳襆頭”。以後又在巾角中用銅、鐵絲作骨,將它撐起來,成為“硬腳襆頭”。由於硬腳的形狀及翹起的角度不同,又有“句腳”、“展腳”、“朝天”等式。唐代的革帶上起初裝有供係物用的窄皮條,故此種帶名帶。上麵並固著若幹方形飾牌,名。依官階之不同,分別用玉、金、犀、銀、瑜石、藍鐵等材料製作,從而使革帶也成為區別官階的標誌。另外,北周時出現的“品色衣”,在唐代已形成製度,成為此後中國官服的一大特色。唐代官員自一品至九品,服色以紫、緋、綠、青為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