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那位將軍(1 / 3)

許多年後,人們再度回憶起大鄭朝的最後一個冬季,依舊覺得慘烈無比。

連下了十天十夜的大雪都無法掩蓋長安城裏的血海屍山,禁衛軍、城防軍、地方軍……還有那些不知來自何處的莫名隊伍,廝殺之聲伴隨著問天鼓的敲擊聲響遍了整座長安城,傳到了這片天地的每個角落。

一開始,江南五郡的城防軍接到調令秘密西行救駕的動作並沒有引起長安禁衛軍的注意。雖然按理說同帝目前人在江南,長安的軍隊應對江南動向多有注意,可是因著同帝想要微服私訪,還自作自受地向民眾隱瞞了自己的蹤跡釣魚,所以軍中雖然有些將士從一些蛛絲馬跡中對此有所猜測,但是誰也不敢確認這個消息的真實,也就沒有人額外留意江南的動向。

再加上在各郡城防軍中一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有心掩蓋,這一驚天行軍居然直到兵臨城下才被長安的禁衛軍悉知。

毫無防備的禁衛軍被比自己多上一倍的各郡城防軍打得措手不及,皇城之下的一連串伸冤質問更是讓有幸生還的士兵心神動搖,再也提不起絲毫的反抗情緒。哪怕數月之後,同帝在僅剩的一支暗衛隊伍的保護下匆忙回到長安,形勢卻再也無法逆轉。大鄭這個僅存了七十四年的朝代就如同曆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隻撲騰了幾個瞬間,便永恒地消散於天地之間。

後世史學家對這一次的朝代更迭爭論紛紛,有人說鄭朝的短命源起於前後兩位帝王草木皆兵的疑心,有人說鄭元帝在建國之初就不應該給與異姓兄弟如此大的權勢,以致後代不得不花費無數心力進行內鬥,最後高壓之下自取滅亡,也有人認為阡家本就心存反骨,隻可惜業帝同帝雖有心打壓,卻仍無力回天……

曆史真相究竟如何,後人已經無法知曉,但後代史學家通過對曆史資料的反複研讀,卻無一例外地讚同,影響這次政變結局最直接的因素,就是這一年初冬發生在景南山上一串不為外人所知,卻足足困住同帝長達三個月的變故,史稱——景南山之變。

**************************************************************************

“皇帝陛下被困皇城,千裏求援江南將士西行救駕!”

江南五郡的城防軍剛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還以為是有人在跟他們開玩笑——皇帝若是被困在皇城他們怎麼可能一點風聲都沒接到?就算長安城真的出了什麼變故,第一個接到救援命令的也應該是秦州的城防軍才對,哪裏會輪到與長安相隔萬裏之遙的江南五郡?

再說了,據一直流傳在江南民眾口中的小道消息透露,同帝這幾個月好像都在江南遊玩吧?九月份初的時候不是還傳聞他在武林大會期間受到了幾次刺殺?就是前幾天軍中還有小道消息說前段時間景南山封山,就是因為同帝過去遊玩了……怎麼這一會兒功夫又……又跑回長安去了?難道同帝陛下還有分身不成?

“南行隻是障眼法,皇帝陛下根本從來沒來過江南!叛臣隻是想以此來掩蓋陛下被軟禁的事實!”

眾士兵目瞪口呆地看著麵前一臉塵色的傳令人,腦子裏疑惑太多,竟然一時都不知道該從哪兒問起。直到這個傳令人從懷中掏出一塊虎型的兵符,眾人才一個個張大嘴巴猛的站起身來,腦子裏隻剩下一個念頭——

——這個人說的,難道是真的?

元殊心中嗤笑一聲,將手中的兵符高高舉起,揚聲道:“這兩個月我曆經千辛萬苦,躲過無數追殺才逃到江南,就是為了傳達這一條密令——傳江南五郡城防軍隊即刻秘密西行,前往長安攻城救駕!”

兵符自然是真的,在城防將領集體確認了真偽之後,立刻就開始了西行的準備。他們來不及去想兩個月前鬧得滿城風雨的會稽刺殺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也來不及去管前幾日的景南山又是怎麼一回事,也辯不清楚來人說的話到底有幾分真幾分假——反正小道消息從來沒被證實過,而且來人拿了兵符,就算這件事是假的,那也成了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