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風,西北某大學曆史係一位出名的曆史老師。在該大學秦風可謂是響當當的人物。之所以說他是響當當的人物,因為他有著耀眼的學曆背景:本碩連讀在北京大學完成,師從北京大學曆史學泰鬥李思進教授。
秦風專攻中國古代史,在古代史上頗有造詣。他在國內多家曆史權威雜誌、報刊等發表了多篇含金量較高的論文,獲得了業內的權威人士一致認可,由此也奠定了秦風在國內中國古代史上研究圈子的地位。
原本秦風可以選擇留在北京,或者出國進行深造,從而走得更遠。隻是,因為自身乃是孤兒的原因,他想回鄉報答一直供養他的西北某大。所以當年在秦風即將畢業時,他的恩師向他拋出邀請函,留在北大任教的時候,他思索再三,拒絕了留任,而是選擇回到西北。因為他堅信,在西北他依然可以繼續他所熱衷的中古國代曆史——這裏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有著得天獨厚的曆史研究場地。
不過大學裏選擇曆史專業的學生並不多,所以秦風的課業任務相對來說並不繁重。秦風樂見其成,這也給了他更多的時間去研究他喜歡的課題與領域。雖然他人在西北某大,但是學術無界限,他經常能夠受邀參加與國內其他大學知名的教授專家一同外出探索新發現的曆史遺跡。每次有新發現,秦風總會在自己的課堂上與學生一起分享探討,畢竟大學學生的思維都很開闊,而正是學生們發散性的思維也給了秦風很多靈感,進而回饋他所研究的課題。
這不,秦風在課堂上又與學生開始討論:我們都知道,炎黃子孫是源於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的結合,這兩個部落的結合是基於炎帝部落被蚩尤部落所敗,而後與黃帝部落結合,打敗了蚩尤部落。此後炎黃成為了華夏正統,而蚩尤則迄今為止,被妖魔化。而蚩尤部落的後人也一直被打壓消滅,甚至是消失。
我們炎黃子孫,又稱自己為龍的傳人。但是上古時期,無論是炎帝部落,還是黃帝部落,他們所信仰的圖騰都不是龍,相反,信仰龍的是蚩尤部落!
那麼問題就來了,我們所謂的炎黃子孫究竟包不包含蚩尤部落?或者說今天的華夏子孫,中間究竟有沒有蚩尤部落的後裔呢?
有的同學相對來說比較傳統,堅持正史至上。認為從小到大自己所學的炎黃部落氏族是正統,蚩尤是妖魔。所以炎黃子孫自然指的就是炎帝和黃帝部落結合之後所產生的後裔,那就不包括蚩尤部落。
有的同學則認為華夏所信仰的圖騰龍本就是結合眾多生物的產物。龍常用來象征祥瑞,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和信仰之一。並引經據典為——羅願《爾雅翼》雲∶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龍的形象是集合了許多動物的特征在一起說形成的一種新形象,而這些動物,在上古時期事實上都有部落,分別信仰。所以說,炎黃子孫絕不僅僅隻是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的結合,而是囊括了更多的部落與信仰。
堅持炎黃子孫是由兩個部落結合形成的同學認為,遠古時代,華夏文明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沿黃河流域分散的大小部落主要在今天的河南、甘、陝西以及山西一帶,蚩尤部落所在的九黎,也偏離中原地帶,逐鹿之戰也正是蚩尤部落想要進取中原而敗北的證明。這也說明了蚩尤部落不是正統,炎黃部落才是!
當然,另外一部分同學就收到了如果按照前麵同學所說的,那麼炎黃子孫,或者說華夏文明肯定隻能是狹義的中原文明了。那麼中國人也就沒辦法稱自己為龍的傳人了。畢竟炎黃部落圖騰信仰不是龍,蚩尤部落才是。事實證明皇帝伊始,夏商之後所謂的三苗九黎,王權建製也罷,圖騰信仰也罷,無不包含著蚩尤部族的身影。這充分說明炎黃子孫,華夏文明是一個兼容並蓄的演變後所得出的結果稱呼。
……
在學生們討論的過程當中,秦風不發一語,隻是笑嗬嗬的看著同學們,你來我往的討論誰也不服誰。這正是他想要的結果,因為他希望通過學生的視角去理解曆史。也期望借此去發現一些從現今的曆史資料上麵解釋出來的史詩可能存在的疑點。
這是因為秦風這種教學思路,所以學生們也喜歡他的課別的老師上的課都要點名,生怕學生翹課遲到。但是青峰的課從來不用點名,甚至學生的數目還會多一些,那是別的係的學生慕名而來旁聽秦風的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