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皇兄的語氣漸漸嚴厲,劉元祉也無法再隱瞞,便打算將弟弟劉元昭的近況如實彙報給劉徹。
說到這個劉元昭,他和劉元祉是親兄弟,比劉元祉年幼兩歲,雖然在同樣的環境下長大,接受著相差無幾的教育,但兩人的性情卻全然不同。
劉元祉個性堅強,有足夠的上進心,做事有度,眼光高遠,頗得劉徹賞識。
劉元昭卻沒有將哥哥的優點繼承半分,反而生得一身數不清的“毛病”。
他做事毫不堅定,缺乏上進心,意誌力薄弱,遇到困難首先便想到逃避,劉徹形容他是“毫無男兒氣概”的草包,他也從不反駁。
劉元昭直到劉徹一直對他有意見,但是他就生得這樣的個性,改也改不了。他也曾下過決心要迎頭趕上,雖不至於變得像兄長一樣優秀,最起碼不要再讓周遭的人瞧不起。但是他偏偏時運不濟,無論如何努力,就是無人賞識,最終心灰意懶,幹脆得過且過了。
就在劉元祉於中朝參政議政時,劉元昭仍在每天渾渾噩噩,靠著父母接濟度日。
劉元祉將弟弟近期過著被父母養活的日子這一事實告知了劉徹,劉徹便氣的一拍桌子,厲聲說道:“堂堂男兒竟自甘墮落到這部田地,成何體統!朕隻期劉氏男兒能夠個個英明神武,成為社會棟梁。元昭如此境況,實在離朕的期許相差甚遠。”
劉元祉站在一旁不再言語,心裏為弟弟捏了一把汗。
“這樣吧,”劉徹扶額思考了一陣之後,對內廷常侍吩咐道:“武官選拔結束之後,也把元昭編入武官隊列中,讓他跟著今年的新晉武官們一同訓練,好好將他打磨一番。”
內廷常侍心裏感到為難,但表麵上也不能表現出來,先滿口答應了皇帝,心裏卻思量著,劉元昭再不濟,也是皇帝的兄弟,當朝的王爺,雖然皇帝嘴上說著“好好打磨他”,但必定不能真的去“打磨”他,以劉元昭那種資質,萬一“打磨”不當,出了什麼差池,受牽連了可是一眾常侍啊。
內廷常侍便心中暗想,如果劉元昭也進入武官營列,那麼,肯定是得給他放放水的。
此刻,在府上東遊西晃,賞花逗鳥的劉元昭尚且不知道自己日後要被拋進訓練嚴酷的營列中了,還在渾渾噩噩得混著日子。
他胸無大誌,也對人生沒有任何規劃,唯獨羨慕那些瀟灑自在,遊雲野鶴般的“閑人”,心中也想成為那類人,但無奈卻生在了帝王家,處處受到綱常廷規的束縛。
他覺得自己也不像兄長劉元祉那樣通曉政事,能夠被皇帝重用。他對政事完全一竅不通,即使他通曉政事,以他的心性,隻怕也不願踏入朝廷,趟那些渾水。
他隻想過得灑脫自在些,但身處俗世之中卻始終無法做到這一點。而皇兄劉徹也十分不滿於他的漫不經心,每次見到他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便會毫不留情地批評他,令他備感氣忿煩悶。
劉元昭便盡量躲著劉徹,避著政事,對俗世種種皆視而不見,以為如此便可以獲得片刻的安寧,誰知道,當天晚上,劉元祉從宮中回來,便給他帶來了一個“慘絕人寰”的消息,令劉元昭當場眼前一黑,深厭劉徹之“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