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中子星(1 / 2)

流浪聯盟的科學團隊通過觀測到的數據分析,認為黑洞的超強引力應該是由兩部分組成的。

一是由物質質量所形成的引力。

這種引力與密度無關,隻和質量有關。

無論是從逃逸速度的計算,還是兩個體之間的引力公式計算都足以表明,因為這其中的引力強度都沒有考慮密度的公式。

二則是由質量對空間形成扭曲後產生的傾斜率,這種傾斜率會導致物體順著傾斜的空間滑向質量更大的物體,這種由空間傾斜形成的引力,科學家們暫稱為偽引力。

也就是,我們目前所認知的引力,實際上是由真引力與偽引力結合而成的。

這兩種“力”可以分開理解,但更多的時候是相互結合在一起出現的,就像電力與磁力一樣,可以將之分開,但更多時候將之統稱為電磁力。

而科學家之所以如此認為,那是從黑洞身上得到的啟發。

眾所周知,黑洞是由大質量恒星在超新星爆發後,遺留下的星核無限向內坍縮形成的一種可以吞噬光的極限體。

這也就是,黑洞實際是由大質量恒星死亡後形成的,同時初生黑洞的質量是遠不如大質量恒星的,那根據萬有引力公式,質量略的初生黑洞的引力,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比大質量恒星要大才對。

然而,現實中的情況卻是違背這一點的。

黑洞的引力實際上比大質量恒星要大,但黑洞的質量卻比大質量恒星要,兩者唯一的區別隻有密度。

由此可以得出,引力在某種特殊的情況下和密度有一定的關聯。

但無數的現象與事實卻又證明,密度與引力是沒有關聯的,至少在物質形成黑洞之前沒有關聯。

因此,科學家們便認為目前他們所觀測到的引力,並不是單一的一種力,應該是由兩種“力”結合而成,真引力在任何情況下的屬性不變,但偽引力會隨著物質密度對空間造成的扭曲程度而增加,如此才能解釋這種現象。

隻不過,在這個假設的理論中,會存在兩點誤區。

一是,兩個質量相同、密度不同的體相互撕裂時,密度大的會占優,但需要知道的是,這兩個體所發出的引力實際上是相同的,隻是物質的密度使得撕裂速度有了差異,所以密度並沒有改變引力的大,隻是改變了引力撕裂物質的速度。

這一點需要區分理解,不能將撕裂速度和引力強度直接掛勾。

而科學家們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給大質量恒星和黑洞假設了同一種物質。

那就是光子。

光子在真空中的運動質量是恒定的,也不會被輕易撕裂,當遇到黑洞時,光子直接會被黑洞吞噬,無法逃逸,而大質量恒星的中心區卻是每時每刻都在噴發大量的光子,所以兩者的引力強度已然高下立判。

二是,以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認為,引力是質量對空間造成的扭曲形成的,根本沒有“引力”這種東西,但現在的科學家們卻認為,如果沒有引力(也就是引力全是一種空間扭曲的假象),那物質內部的壓力是如何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