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雷鋒精神回到我們中間
翻開近日報紙:為撲滅山火,解放軍戰士英勇獻身;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某同誌隻身鬥歹徒,光榮負傷;住宅破舊窄小,某部長堅持不搬不修,保持老八路作風;某旅館服務員拾到萬元外彙,如數交還外賓;某青年助人為樂,不留姓名……這樣的事例屢見不鮮。這些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是我們時代的代表。這說明粉碎“四人幫”以後,黨風和社會圾氣正在好轉。
這令人回想起60年代初,學雷鋒、學王傑,學焦裕祿,助人為樂,克己奉公,共產主義道德大發揚的社會風氣和人的精神境界,那是多麼振奮人心的一種局麵啊!可是十年浩劫,黨風、社會風氣遭敗壞,雷鋒精祌、王傑精神不見了。粉碎“四人幫”後,有人認為,共產主義精神不要提了,似乎它超越了現實可能;社會主義的道德原則也不要提了,不要提大公無私,甚至說什麼為私乃人之本能;似乎可以不耍政治工作,不要發揚革命精神,一切隻靠經濟手段,靠“大白邊”了。實踐證叨這是行不通的。不錯,我們反對林彪、“四人幫”的不顧人民死活的“精神萬能”;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人的行動是受思想支配的,當形勢發生變化,當人們思想情況複雜時,就要抓緊政治思想工作,認清形勢,堅定信心,明確方向,冋時輔以必要的經濟手段。二者偏廢其一都不行。試問,是什麼力量使陳景潤不怕飛來的一頂頂大帽子,去攀摘哥德巴赫王冠上的那顆明珠?是什麼力量使殘疾青年張海迪戰勝病魔,自學外語,翻譯作品?又是什麼力量,鼓舞我們的戰士浴血奮戰,痛擊越南侵略者?因為他們有崇高理想,有對事業的忠貞,有堅定的信念,有不怕困難為革命事業獻身的精神!
中華民族素有艱苦奮鬥、勤儉耐勞的優良傳統。將來條件好了,仍然薷要艱苦奮鬥、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的精神。我國是個10億人口的大國,有我們的國情和具體困難。要實現四化偉業,就要保持和發揚戰爭年代那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壓倒一切敵人,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一切個人主義、怨天尤人的懶漢懦夫思想,以及不顧全大局的本位主義,都應受到鄙視和摒棄!讓雷鋒同誌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革命精神,和80年代的春天一起回到我們中間吧!
(1998?1)
是“看透了”還是看錯了
日常接觸中,發遼一些.人有股怨氣,似乎對一切都不感興趣,經常聽到他們的一句口頭禪:“我算看透了”,大有看破紅塵的架勢。果真看透了嗎?未必見得。
當前,正是一些人對形勢看不清,對今天的發展趨勢看不透,被薄萍的霧遮住了視線,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人們觀察事物的角度與方法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馬克思主義者不是先哲,不是算命先生,他可以根據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預測事物發展的趨勢,卻不能把今後所有的事情都看透,事先規劃好框子;因為事物是運動的、變化的、發展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一係列重大方針、決策,出現了建國以來少有的好形勢。可是,一部分人看不到這些主流和本質的方麵,看什麼都不順眼,對什麼事情都缺少熱情和信心。醫治這種“政治冷淡病”的方法有三:
第一,要經常進行形勢教育,使他們認清形勢,看清主流和本質,樹立信心和勇氣,不被眼前的表麵現象所迷惑;“患者”本人也應主動去走走看看,搞點實地調查,讓現實生活充實自己的頭腦。
第二,學點辯證法,掌握正確觀察事物的方法,防止片麵性和形而上學。
第三,關鍵是要有為人民利益曆於自我犧牲的精神,這才能有強烈的貴任惑和滿腔的熱情,才能有足夠的信心和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
俗話說:大浪當頭不能拋槳。我們要完成經濟調整,順利地進行四化建設,任務艱巨,困難很多。隻要我們認清形勢,堅定信心,有足夠的勇氣和幹勁,加上科學的方法,我們就一定能成功。圍家正在醫治十年創傷,好比一艘巨輪駛入港灣,檢修馬達,注油加水,目的不是永久停治,而是準備揚帆遠航。
每個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國人,都放該振牽精神抓工作,下定決心當模範,為即將遠航的巨輪做點貢獻。如果大家都這樣做了,可以斷言,檢修後的巨輪將揚起風帆,開足馬力,社會主義祖國必將穩步向前。
(1981?4)
教子有方
在事業上有成就的人,大多有他母親的一份功勞。這不單是“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緣故,重要的是母親的品格、意誌對於子女的影響和教育。茅盾所以能成為中國文學巨匠,與其年幼時受母親陳愛珠的教育分不開。他母親通曉文史,性格剛柔並濟,並有遠見卓識,教子有方。與此大同小異的是,周穀城之母大字不識,卻能天天檢査他的功課,勉勵他勤奇苦讀,培養幼年周穀城的頑強意誌與好學精神,使他終有所成。
與此相反,溺愛殺子和教子不當的事例古今皆有。《東周列國誌》中就有“衛莊公寵籲致亂”的教訓。莊公溺愛幼子州籲,致使他驕縱無度大臣屢拡,莊公不聽。大夫石碏曾對莊公說:“愛子者,教以義方,弗納.於邪。夫寵過必驕,驕必生亂。”莊公拒諫。無奈,石碏隻好把幫州籲幹壞事的自己兒子石厚抽了五十鞭子,鎖在家裏。皮鞭和鎖鏈並未使石厚回心轉意,他反倒逃了,躲在州籲府中繼續助紂為虐。後來,他幫助州籲軾兄篡位,黷武鄰國,給衛國帶來了災難。石碏順應民心,借陳侯之力殺掉了州籲和石厚,為國除害。
衛莊公寵子致死,咎由自取,不必多議。石碏大義滅親,固然可敬,然而他的教子方法實在不足取。倘若他不是簡單祖暴地打一頓了事,想石厚也不致於棄家不歸,死心塌地與州籲同流合汙;若真那樣,石厚或許還不會走上死路。
這使我聯想起今天一些做父母的:驕生慣養,百依百順者有之;用物質刺激“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者有之;隻關心孩子的衣食住,不問孩子思言行者有之;嚴寬不適,一騰十寒,或不管不問,或痛打一頓了事者有之;言行不―,忽視身教者亦有之。
應該怎樣對待和教育子女?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張聞天不給子女留遺產,把4萬元存款全交了黨費;羅舜初重病臥床,危在旦夕,卻不準子女守在身邊,定要他們按期歸隊……他們不把子女當成私有財產,而是看成革命事業一分子,出以公心,從嚴要求。
教育子女不僅是個家庭問題,也是社會題問,每個家長應認真思考,對孩子要嚴字當頭,疼愛得當,切莫步衛莊公和石碏的後塵,以免後悔晚矣!
(1981?6)
血總是熱的
胡耀邦同誌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60周年大會上,以極其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提到了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為革命而犧牲的先烈的名字,他們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英勇奮鬥,不怕流血犧牲,即使在最困難的情況下,他們也不心灰意冷,他們的血總是熱的。民主革命女英雄秋瑾就有這樣的詩句:“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尤其當你翻開《革命烈士詩抄》的任何一頁,鮮血凝成的詩句便映入眼簾:“為著共產主義犧牲,為著蘇維埃流血,那是我們十分情願的啊!”(方誌敏)“忍看山河碎?願將赤血流!”(呂惠生)“男兒一副好身手,拚將熱血灑神州。”(李貫慈)“願以我血獻後土,換得神州永太平。”(車耀先)“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葉挺)這些詩句使我們想到,今天的成果,正是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無數共產黨員、仁人誌士浴血奮鬥才取得的。魯迅有“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詩句,朱德委員長有“願拚熱血衛吾華”的詩句,而陳毅同誌的詩“革命流血不流淚,生死尋常無怨尤”,更為眾所熟知。為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和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革命先輩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這種前仆後繼的革命精神,時時激勵著人們。宋慶齡、茅盾、欒茀,在生命垂危時刻想的是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他們的信念何等堅貞!為此信念願獻出畢生!所有這些證明:革命者的血總是熱的。革命戰爭時期需要有拋頭頓灑熱血的精神,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同樣需要一腔熱血,堅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