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楊軍
由於我是在作協工作,也算得上是一名文字工作者了。麵對浩瀚的文字海洋,常常有一種茫然有所失的恐慌。原因無他,主要是現在的大多數作品都存在著同質化傾向,趨於平淡。一個溫暖的午後,我習慣性地拿起了書稿,突然感到一陣感動。李竹梅的《為了母親》講述了一個感天動地的孝德故事。故事主人公楊天寶,從九歲開始就一邊上學,一邊護理癱瘓在床的母親,至今已經15年,其心路曆程催人淚下,其孝德精神感人至深,其現實意義遠超古之《二十四孝》。
孝是德之本,百善孝為先,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孝德精神孝德文化,始終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精髓,她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留下了多少美麗的傳說,留下了多少美好的故事,有的感天動地,有的可歌可泣,使我們家庭生活變得無比親善美好,使我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巨大的升華。我們的生活需要這種傳承,我們的民族需要這種傳承,我們的國家要強大同樣需要這種傳承。
古時候有“王祥臥冰”、“曹娥投江”、“安安送米”等二十四孝,在我們社會主義新中國的今天,也有像洪戰輝,我們身邊的楊天寶等等,這樣的孝德模範,為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標杆,他們接過了孝道傳承的火把。
但事物的發展總是參差不齊的,隨著國民經濟不斷壯大,人們的腰包逐漸鼓起來了,物質充盈起來了,不少人價值觀念發生了變化。在拜金為上物欲橫流的今天,孝道觀念日趨淡薄。再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獨生子女被視為掌上明珠,百般寵愛,家庭孝德教育嚴重缺位,於是不少青少年缺乏感恩之心和回報意識,更不知孝為何物,甚至發展到子女不願贍養老人、虐待老人的地步。
近些年來,一樁樁、一件件遺棄老人、殺父殺母的案件時有發生,觸目驚心。
杭州楊某為了變賣父母名下的房產還債,竟殺死七十多歲的雙親。河南開封“天之驕子”周某為了買房,要錢不成竟砍殺父親,並將母親頭皮剝掉,手段何其殘忍。中國留學生湯某溫哥華殺母碎屍,還企圖殺父,良心已經泯滅……
如此種種,讓人深思:我們的家庭、社會、學校是否存在缺失?是否應在加強未成年人的傳統教育方麵下點功夫?尤其是我國麵臨著老齡化速度加快,老齡人口日益增多,養老問題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學校教育應如何有所作為?
我常常在想:在這個價值觀念多元化的年代,在很多傳統美德喪失的今天,對照青少年中這些反叛行為的出現,我們需要做什麼?我們需要做的是道德回歸,發掘人性善良的本質,把中華民族的精髓文化植根於未成年人心中。
退休教師李竹梅就是這樣一個立誌做弘揚中華民族的精髓文化的誌願者。為了寫好《為了母親》,她用了一年多時間,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錢,收集、整理、打印資料。除了到網上查找相關資料外,還到楊天寶曾經和現在就讀的學校,曾經生活的家鄉,現在的租住屋進行實地采訪、觀察、了解情況,並對幫助過楊天寶的好心記者、愛心人士以及楊天寶的同窗學友、楊天寶母子倆進行過麵對麵的交流和電話采訪。所到之處,往往不止一次兩次,采訪對象達數十人次之多。
李竹梅老師辛苦勞作,為我們奉獻一份可貴的精神食糧,為青少年獻上一部道德教育的輔助教材。從對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角度講,這部活教材,為實現偉大的民族夢、中國夢、教育夢作出了一些探索。
對於一個退休教師,李竹梅對文學的追求,對教育工作的執著,讓我看到教書育人無止境,教師退崗不退耕,也讓我看到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
(本文作者目前任職於四川省作家協會創聯部。)
2013年11月19日
愛心的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