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洋人”留下的曆史在彭德懷司令部駐地的一間小屋裏,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正在小油燈下,興致勃勃地看著一張照片。
這是1936年夏天的一個夜晚。
照片自然是黑白的。照片上的人頭戴八角帽,身穿紅軍服,坐靠於一堵土牆前,兩臂交叉,麵帶甜笑。由於嘴巴樂嗬嗬地張開著,所以可以明顯看出,缺了兩顆門牙。
斯諾看著看著,便情不自禁地笑了。
照片上那位缺了兩顆門牙的人,是徐海東。
斯諾收起照片,步出窯洞。此刻月懸中天,繁星燦爛,陣陣晚風飄過,給人以清涼爽快之感。
斯諾深深呼吸一口空氣,然後解開衣扣,一邊散步,一邊想象著照片上那個缺了兩顆門牙的徐海東。
三十一歲的斯諾出生於美國坎薩斯城的一個貧民之家。年輕時,他當過農民、鐵路工人和印刷學徒。大學畢業後作了報社記者。1928年,他到了上海。後來為采訪新聞,他遍訪過中國主要城市和東三省、內蒙古、台灣、日本、朝鮮以及荷屬東印度。他還在中國西南各省作過長時間的旅行,徒步走過雲南西部,到達緬甸和印度,訪問了甘地和其他印度革命領袖。1933年後他在北京燕京大學擔任過兩年新聞係的教授,並學習了中國語文。在此期間,他和魯迅、宋慶齡以及部分中共地下黨員有所接觸。
帶著關於革命與戰爭等諸多無法理解的問題,同時也懷著一顆探尋紅色中國的好奇之心,斯諾作為西方第一個新聞記者,於1936年6月由北平出發,路經古都西安,冒著極大的生命危險,進人了陝甘寧邊區。
他一開始便對毛澤東進行長時間的采訪,搜集了關於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的第一手材料。接著,他又對賀龍等紅軍將領進行了跟蹤采訪。
當時,紅軍東征剛剛結束不久,又開始了緊張的西征。斯諾每日奔波采訪,兩個多月血與火鑄成的現實,使這位美國夢想家感染上了火樣的熱情,從而為了他開始信仰的一切,他決心用自己手中的筆,像中國紅軍一樣進行戰鬥。
但斯諾在兩個多月的采訪中,並沒有看到任何“正規的”紅軍,因為那時紅軍的主力正在幾百裏外的西部打仗。他本打算立即到前線去,亦很想到前線去,但他得到了蔣介石正準備在南線發動一次大攻勢的消息,便改變主意,想到兵力較強的一邊去。
這時,一位年輕的紅軍翻譯告訴他,你現在有機會到前線去,卻不知道該不該要這個機會?可不要犯這樣的錯誤!你還沒有看到真正的紅軍就回去,你會終身遺撼!接著,又繪聲繪色地向他講起了徐海東的故亊,講得他目瞪口呆,靈魂出竅。
於是,他在甘肅和寧夏的山間小道上騎馬和步行了兩個星期後,終於來到了豫旺縣——紅1方麵軍和彭德懷的司令部所在地。
於是,他從彭德懷嘴裏,又不止一次地聽到了徐海東的故事〇今天,他又好不容易要到了這張照片,第一次"見到了”徐海東。
但啥時才能見到真正的徐海東呢?
斯諾一邊走,一邊想。他知道,徐海東此時正在指揮打仗,一定很忙。同時他很快又想到另一個問題:徐海東肯見他嗎?見了後能愉快的接受他的采訪嗎?聽說徐海東是個凶猛如虎的人物,脾氣又很大,萬一出現尷尬怎麼辦?
但他決心已下:不見到徐海東,不離開陝北。
剩下的問題是:怎樣才能盡快見到徐海東?
他想到了彭德懷。
次日中午,斯諾向彭德懷司令部走去。
走到門口,他便聽見屋裏一片笑語歡聲。憑感覺,他知道紅軍又打了勝仗。
屋裏坐了不少人,彭德懷正在眉飛色舞地講著什麼,見斯諾來到門口,忙打住嘴舌,迎出門來:“喲,洋記者來了,快進屋坐!快進屋坐!”
“司令員,您好!”斯諾熱情地搌住了彭德懷的手。接著,斯諾又與各位紅軍將領一一^握手。
但,當斯諾的手與徐海東的手相握時,愣了一下:此人好像在哪裏見過?卻又怎麼也想不起來。
亡時,彭德懷抱過一個大西瓜,操起菜刀,嚓、嚓、嚓,隻幾家夥便切了個橫七豎八,然後拿起一塊,首先遞到斯諾的手上:“來,洋記者,吃瓜!這是地道的陝北西瓜,甜得很喲!至於吃法嘛,中國美國一個樣,都用嘴啃!”
說罷,彭德懷拿起一塊西瓜,“嚓”地一聲啃下一大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