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流逝、日月如梭。
自大皇子朱慈燃,在四位國公的鼎力支持下登基稱帝,大明的政局也過渡到了四國公輔政階段,而年號崇禎,在經過這不平凡的幾個月後,終來到了崇禎元年。
舊的時代已經過去,新的時代已經到來。
對張維賢、趙宗武他們來說,現階段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的去鞏固自有權勢,而天啟七年到崇禎元年的這段時間,就是他們搭建基礎勢力的最佳時機。
就現階段的大明政局來看,四國公輔政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因此倒閹黨,就變成了第一政治要務。
這件事情不僅要體現在京城朝廷,更隨著時間的推移蔓延到地方,把那些依附於魏忠賢的官員統統罷黜!
張維賢是主要負責大明民生、監督兩方麵的輔政國公,因此他也必須要以最快的速度,去搭建屬於他的勢力基石。
因為隻有這樣,也唯有這樣,才能真正獲取永固的權柄。
當然想要真正做好這件事,張維賢他必須鞏固好京中基礎,那麼才能將勢力延展到地方上去。
京城作為大明的中樞神經,一切風吹草動那都是經京城傳導下去的,同時也是在歸置京城勢力的時候,地方一些聰明的官員,早已遣派心腹,攜帶巨額金銀,以各種理由奔赴京城尋找他們對頭的國公。
而有些時候,又因為地方上民生、刑罰是不分的,這也使得地方官員在奔赴京城時,往往需要備上兩份厚禮,不管是哪一位輔政國公,那都不是他們所能得罪的角色。
在這段時間內,可以說就是大明官場最為混亂的一段時期,為了能撇清或者舉報閹黨成分,地方上的官員,上書的可謂是層出不窮,前來投效的更是比比皆是,而在這樣的過程中效忠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存在。
於是乎。
以檢舉魏忠賢犯下的種種罪行為開頭,大明各地便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倒閹黨運動,在這樣一次舉措中,不僅魏忠賢被指出了無數大罪,就連在京閹黨也多被安上了種種罪名。
張維賢、朱純臣、徐希他們借助這次機會,不斷肅清大明地方上的閹黨官員,同時在自己的權責管控範圍內,盡可能的安排自己人前去頂替。
同時在大明地方上的官員,原本為了恭維魏忠賢而建造的生祠,皆被新到任的或者留任的地方官員盡數搗毀。
而因為地方檢舉的罪責,張維賢、朱純臣他們則開朝議,最終定下了閹黨逆案。
時員外郎王守履等上書,魏忠賢逆黨,文臣崔呈秀、田吉(兵部尚書)、吳淳夫(工部尚書)、李夔龍(副都禦史)、倪文煥(太常寺卿)號稱‘五虎’;武臣田爾耕,許顯純、孫雲鶴(東廠理刑官)、楊寰(鎮撫司理刑官)、崔應元(錦衣衛指揮)號稱‘五彪’……
朱純臣代崇禎皇帝,明確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一應黨羽,並由錦衣衛北鎮撫司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