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這個複雜的人世間,總想著眼前的一切,皆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運轉。
可現實卻往往非常現實。
不管你擁有怎樣的能耐,但個人終究無法統籌一切,作為群聚性生物,一旦離開了集體生活,個人的能力即便是再強,也無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誌去行進。
“國公爺,根據這三天來的細致梳理,下官已對延綏鎮東部、中部兩大防區內所涉地方,完成了村、鄉官吏建製的委任,此次所涉及的基層官員,共計有二百七十一名。”
盧象升神情淡然的站於陝西地域圖前,手持一根指揮棒,講述著:“因為在接下來的曆程中,我軍需完成對陝北地方的掌控。
若按照原定計劃來做,我部所攜基層官員,僅夠對東部防線、中部防線的基層政權搭建,若再從遼東境內調遣來一批,不僅耽誤寶貴的發展時間,同時也會拉低遼東發展的底蘊。
所以在詳細了解了陝西的基本民情後。
下官便會合馬士英、溫體仁商議了此事,並且達成了一致意願,決定改變原定的規劃部署。
此次搭建基礎權力,決定以我部所攜基層官吏為主,並在麾下軍隊中,流民群體中遴選出一批合格的村級官吏。
在發展初期,我部所攜基層官吏,擔任鄉級、縣級官吏,並且將自己在基層實踐出來的各項所得,以製度的形式,在基層進行貫徹。”
趙宗武這一次從遼東調遣過來了,千餘名優秀的基層官吏,看似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群體,但真要量化到陝西的地方上去,那根本就不夠看的。
單單是一個小小的延綏鎮,都無法真正貫徹下來。
更何況在接下來的鎮壓過程中,那些在兵亂中喪失政權的地方,必然是要回歸到剿總帥府麾下的。
簡單些說,就是要歸到他趙宗武手中。
沒有人能用?!
那就太尷尬了!
好在盧象升、馬士英、溫體仁都是在遼東曆練出來的幹才,在第一天遇到這樣的問題後,他們便碰頭來了個緊急決議,在不驚動趙宗武的前提下,很快就結合陝西本地民情,製定了一套適宜陝西發展的道路。
聽到盧象升所講,趙宗武便已知曉問題所在。
也明白自己在先前的部署中,有了一些脫離實際的思考。
但如果說從流民群體中遴選,那麼會不會對基層權力的夯實,造成一定量的影響?
他這一次來陝西平叛,目的就是為了真正去收歸鄉野的權柄,讓盤踞在鄉野的士紳,徹底沒有了能夠滋生勢力的土壤。
“對於你們提出的相應變動,本公這裏沒有問題,但是有一點本公需要明白。”趙宗武在思索片刻後,便看向盧象升詢問道:“你說在接下來搭建基層權柄的時候,要從流民群體中遴選出一批基層官吏。
但是你如何去保障,我們在遼東實行出來的那一套權柄,能夠真正在陝西境內得到貫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