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章:定國黨的強盛(1 / 2)

有關九邊帥府的擴大軍議,還需要一段時間進行籌備,畢竟這駐守各地的總兵官、撫軍使,其距離遠近是不一的,對於遠在半島的總兵官、撫軍使來說,他們這一路上必定是風塵仆仆的趕來。

既然這總兵官、撫軍使未全部趕來,那麼趙宗武也不可能閑下來等著他們,到了他這個位置,需要他處理的事宜還有很多。

拿下大明的北部邊疆,趙宗武就要對生活在這中間的百姓負責,因為不同於先前的發展理念,其手中掌握的不再是遼東一地,隨著這些年的發展,甘肅、陝西、山西、草原(內蒙古境南部)、朵顏、遼東,皆掌握在他手中。

這直接使得近兩千餘萬眾的百姓,也掌握到了趙宗武的手中。

為確保自己控轄的疆域,能夠得到整體發展,趙宗武也是籌建了相應機構,借此來引領地方發展。

為了確保地方能夠擁有好的發展,趙宗武剔除了十二執政官,明確了政務院九總理:孫傳庭、盧象升、史可法、袁崇煥、張壺、陳雄、周延儒、溫體仁、楊景辰。

至此凡是其部控轄範圍內的勢力,皆由政務院九總理分工執掌,其發展部署,已歸納建立在五年發展計劃中。

而在政務院之下,則有審計署署長李士元,統籌署署長阮大铖,民生署署長陳士奇,農業署署長朱之馮,稅務署署長張輝,工業發展署署長張力,建設署署長龍文光,教育署署長劉佳引,商務署署長劉之勃,交通署署長王一寧,水利署署長鐵铖。

這十一署署長分管境內各個領域,確保所轄勢力能夠擁有好的發展境遇。

而獨立在政務院、十一署之間的還有四院:法院院長劉鎮藩,警察院長賀逢聖,檢察院院長張宗衡,督察院長許鼎臣,這構建了一個相對完善的大級別行政機關。

雖說明末的生產力遠不比後世,但是其擁有的一些底蘊,使得明末有追趕後世的可能,因此籌建類似於後世的行政班底,這完全是可行的。

社會是呈現不斷進步的階層,對於華夏一族來說,分權式的領導,絕對比不上,集中式領導。

事實證明,後者更勝一籌。

集中領導辦大事,這符合華夏一族的稟性,同樣也適合讓華夏一族不斷領超世界。

“國公爺,根據政務院頒布的第一次普查工作,通過這一次人口調查,在政務院管控範圍內的地方,共計有兩千三百七十三萬九千八百七十一人!而這還不包括遷移出華夏地域的四百七十餘萬眾百姓。”溫體仁舉著手中的人口調查文書,詳細向趙宗武介紹著當前所擁有的人口總量,並對各部分人口用工情況也進行了細致講述。

人口。

這是一個永遠也繞不過去的話題,如果想要讓國家擁有真正強盛的根基,那麼就必須要確保人口總量,可是在糧食不能累年豐產的基礎下,如何增加人口就成為了關鍵所在。

好在有趙宗武的存在,使得這樣的瓶頸得以輕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