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血色之夜(1 / 2)

就在陰天樂與緋狐在貝加爾湖湖底停留的這一天一夜裏,整個世界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不用陰天樂有意地“禍水北引”,在林郴的命令下,饑不擇食的日本人已經向俄羅斯正式宣戰,而且是首戰大捷!俄羅斯海空軍是損失慘重,遭到了自阿富汗戰爭以後從所未有的重創。在信息化的今天,俄羅斯政府根本就無力向自已的國民隱瞞這樣大的事情,很快這個消息就傳遍了全國。

大批居住在海參葳周邊地區的俄羅斯國民,不用政府號召,就紛紛打起行囊,擠上了通向西伯利亞內陸的列車。雖然俄羅斯人個個人高馬大,普遍地要比日本人高出一頭,從力量上來說,也要高日本人一頭。但是和平以久的人們是不願意被卷入到戰爭中去的。保家衛國,那是軍人崇高的職責,但決不是普通老百姓的義務。也許有那一天,當國家麵臨生死存亡的時刻,所有的俄羅斯人都會為了祖國拋灑熱血,但是並不是在此刻!

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大鐵路總長9289公裏,從莫斯科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跨越8個時區,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壯觀的鐵路線之一。西伯利亞大鐵路修建於1891年到1916年,起點是莫斯科,途中穿過遼闊的鬆樹林、跨過了烏拉爾山脈、穿越了西伯利亞凍土帶,最終抵達太平洋。西伯利亞大鐵路將俄羅斯的歐洲部分、西伯利亞、遠東地區連接起來。

西伯利亞大鐵路竣工後,給俄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在火車的轟鳴聲中,原本荒無人煙的西伯利亞迅速繁榮起來。通車後,這裏的第一個變化就是人口迅速增長。1863年時,西伯利亞人口僅為286萬,到1914年已達962萬。而到了今天,整個西伯利亞的人口已經達到了近兩千大萬人。大量的移民的到來,有效地緩解了西伯利亞地區勞動力匱乏的狀況。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在大鐵路沿線兩側,眾多的城市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這種發展步伐被當時國際輿論譽為“美國速度”。

靠著鐵路帶來的勞動力與資金技術,西伯利亞一躍成為俄國的主要農牧業基地,到十月革命前,西伯利亞穀物產量已占全國的17%。同時,西伯利亞的工業也得到了大力發展。為滿足修路需求應運而生的采煤業、木材加工業、冶金業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刺激,乃至拉動了整個俄國的經濟。經過2012年的大修後,如今的西伯利亞鐵路設備優良,其中歐洲部分約占19.1%,亞洲部分約占80.9%,共跨越8個時區、3個地區、14個省份。鐵路設計時速為240公裏,從莫斯科到達海參崴需要兩天兩夜的時間。

其中的貝阿鐵路,又稱貝加爾—阿穆爾鐵路,是俄羅斯東西伯利亞與太平洋沿岸的第二條鐵路。西起西伯利亞大鐵路上的泰舍特,經勒拿河畔的烏斯季庫特、貝加爾湖北端的下安加爾斯克、赤塔州的恰拉、阿穆爾州的滕達、哈巴羅夫斯克州的烏爾加爾、共青城,迄於蘇維埃港。全長四千二百多公裏。是當時蘇聯為應付與中國的緊張關係,所建的策略性支線鐵路 ——西伯利亞鐵路的正線相當接近中國邊境,一旦兩國發生戰事,很容易遭到中國的攻擊破壞。

而此時的貝阿鐵路上,正飛馳著一趟趟已經超載的旅客列車,原本可以容納百人的車廂裏,足足塞進去了四百餘人。包廂每一張的臥鋪上都坐滿了人,就連走道和車廂的連接處都擠滿了人。其中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孩童。就連車廂的廁所也被人所占據。位於車廂中部的人想要上一次廁所,就不得不花費上幾十分鍾,吃力地擠過來,再艱難地擠回去。

“不過就是些小矮子們罷了,有我們偉大的俄羅斯軍人護衛著,就算隻能以刀來做戰,又有什麼好怕的!為什麼我們非要在這個時候,拋棄溫暖的家,到這個地方來受罪啊!”說話的是一名俄羅斯中年婦女,從那“魁梧”的身形來看,體重恐怕不下二百斤。不過從她那風韻尤存的相貌來看,年輕時肯定也是個漂亮的姑娘。這俄羅斯的婦女相當地斜門,無論生育前身材如何地好,如何地標準,隻要生育後,年齡再大一些,這身材就如同那充氣的氣球一般,迅速地臃腫起來。能在三十五歲以上,並且生育過子女後,還能保持魔鬼身材的女性,十中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