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一片楊樹葉脫離枝頭,飄飄灑灑的落在地上時,陳數正好邁步走入林中。
他是盛夏時來的皇都,不知不覺中,都已經到了初秋。
不過日子卻還是那樣,禦史台一如既往的繁忙,陳數一如既往的悠閑,東逛西逛。
穿過葉子已經金燦燦一片的楊樹林,陳數照常走入禦史台中。
這些天下來,禦史台眾人終於習慣了陳數的存在,無論陳數出現在哪裏,出現在何處,他們都能夠做到視而不見,就仿佛陳數是透明人一般。
陳數也樂得如此,他來禦史台無非就是為了下一道詔書,禦史台眾人這樣的態度,正好方便了他。
詔書早就已經寫好,現在就差禦史台大司空也就是程顥手中的官印。
以陳數和程顥的關係,若是想從程顥手中拿到官印,隻有一種辦法。
這些日子以來,陳數轉遍了整個禦史台,想要找出第二種辦法來,隻可惜怎麼也找不到。
官印,是由特殊的方法鑄造的,根本不能仿造。
因而陳數現在,正在為第一種辦法做著最為充足的準備。
禦史台的藏書樓,確實如同外界傳言一般,東西極多。天文地理,四書五經,無所不包。甚至還有一些,竟然是過去處理過的公文,就那麼隨意的像垃圾一般堆放在那裏。
在外界傳聞,陳數是為了禦史台的藏書樓而來。陳數最近這兩天,也極為符合“傳聞”的泡在藏書樓裏,隨意的挑著些書看著,醉翁之意不在酒,但是戲,終究是要唱下去的。
不過這些天在藏書樓,陳數倒不是一無所得。藏書樓內那些百家之書,他在陳國時已經翻閱過大部分,剩下的那些孤本典籍,他現在也沒有什麼看得心思。
於是乎,便翻起了那些隨意堆在角落裏的公文。
禦史台監察百官,除了自己擁有的信息通道以外,還有很大一部分信息來源於各大諸侯國中的小官小吏。
這些禦史台之下的官吏,或是互相傾軋,或是互相吹捧,會向禦史台上本子,揭發或褒揚某官,而禦史台的作用,便是辨別這些信息的真假,最後留下那些有用的,呈給武皇。
陳數已經翻閱了不少公文,發現這些公文裏,大多數都是那些地方官吏呈上來,將某某大員出使別國時,醉生夢死,貪汙腐敗之類,大多數都是在告發別人的醜事,當然真假就不一定了。
這批公文,最老的可以追溯到五年之前,最新的就在這兩天。
原先剛剛開始看得時候,陳數還覺得有些新鮮,可看得久了,雖然偶爾有些有用內容,可大多數還是那些誰誰收了多少錢,誰誰納了多少妾的醃臢事情,千篇一律。
不過因為其中的一道公文,倒是徹底吸引了陳數的眼球。
這道公文實在三年前,應該也是地方官吏呈上來的,參的不是別人,正是陳數的大伯陳不明!
三年前,陳數的父親與爺爺方方戰死!那時,是陳不明在陳國方方崛起的時刻。
沒想到,還是有忠肝義膽之士,向禦史台參了陳不明一本,說陳不明越俎代庖,李代桃僵,竊取陳國大權,他日陳國必大亂!
不過很顯然,這道三年前參陳不明的公文,並沒有引起禦史台注意,要不然,也不會就這樣堆放在這裏。
陳數按照時間往近了翻,發現由此人還堅持不懈的參過陳不明兩三本,可是依然沒有得到重視,到最後,便再也沒有了。
估計是那時陳不明已經徹底竊取了大權,清洗掉了那些腦後長著反骨的。
不過那幾篇公文,倒是將陳不明在陳國的所作所為講述了不少,殘害忠良,大開殺戒,陳數看得皺眉,當時的陳不明怎麼可能讓陳數接觸到這些。
皺著眉頭再往下翻去,隻不過陳數這一次,隻針對陳國,隻針對陳不明,因而看得很快。
再接下來的公文中,對於陳不明的記載沒有多少,對於陳國倒是有一些。
在陳不明執掌陳國期間,陳國的諸多鄰國驚訝的發現,陳國竟然開始裁軍!而且裁軍數量極大,幾乎砍掉了一半有餘!
這在陳不明方方掌權時還能理解,為了防止各地的將領起義,這樣的做法倒也符合常理。
可等到陳不明徹底掌權,陳國上下聽不到一絲反應之聲時,陳不明非但不想著將原先裁掉的軍隊補回來,反而想盡一切辦法,用諸多借口開始裁軍,那樣的做法,讓鄰國詫異非常。
莫非這陳國已經窮到連軍餉都發不起的地步了?
陳數心頭漸漸升起疑慮,要不是陳不明大量裁軍,陳國也不會在短短幾天之內,就被魯國的軍隊打了個落花流水,連克幾十座城池,一舉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