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章(1 / 2)

今上和穆長寧的祖母是百年前奪嫡的勝利者,她圈禁了原來的太女一家,把唯一還活著的小透明妹妹過繼了出去,作為一開始地位不高的皇女,最後登上皇位可謂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但是這位人生贏家在子嗣上非常艱難,到了四十歲依然膝下空虛,最後不得已挑了原太女的小女兒冊為儲君,並怕未來太女被姐姐教壞了,求著放到了自己的舅舅,年事已高的孝武大長帝卿膝下教養。

隻是不知是老天可憐這位人生贏家,還是嫌棄皇族不夠折騰,平靜了二十多年後人生贏家居然老蚌生珠了,還是原配帝正君生的。

今上和穆長寧的母親呱呱落地,雖然一出生身子就比較弱,但這總是自己的孩子,別說老皇帝自己起了心思,就是那些下臣也起了心思,不過這心思再大也沒用,小皇女到底還小,養不養得住都是一個問題。

於是太女和名正言順的繼承人之間就取得了這樣微妙的平衡,直到穆長寧的母親年滿十五歲,十五歲對於這裏的女孩子來說已經是一個大人了,而原來的人生贏家也到了遲暮之年,如果再沒有決斷,以後也就沒有那個能力下決斷了。

就在這時太女自請退位,要把太女之位還給小自己近二十歲的堂妹,老皇帝那個時候隻有一句話可以形容她的心情【朕心甚慰】!

人家直截了當的把太女之位讓了出來,老皇帝雖然麵上不說心裏也是很感慨的,再加上年紀大了也總是愛回憶過去,心又軟了,於是把圈了幾十年的姐姐放了出來封了個王,讓她和自己一起安享晚年,至於沒了太女之位的侄女則冊封了一等雙親王,還是帶封地永不降爵的那種,承諾隻要真無在,永靜王這一脈就一直和帝王同享世間榮華富貴。

老皇帝一邊培養女兒還不忘把侄女拉出來協助女兒,一時間朝堂上倒是分外和諧。

說到這裏本來其實算是一個各歸各位的美好故事,但是如果事情真的這麼美好,就不會出現二十多年前的廢太女之亂了。

一切的起因隻是因為一個男人,一個當年頗具盛名的男人。

老太女和老皇帝年輕時也是風流倜儻的大美女,再加上身份地位,後邊跟著的大家公子完全可以用打來計算,而那時兩人都看上了一個男子,這個男子的具體出身穆長寧這一輩人已經不知道了,隻是聽說是頗為繁盛的家族。

不過可惜的是那個男子既沒有看上老太女也沒有看上老皇帝,而是帶著盛名嫁給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落魄女書生,這讓一大群的名門貴女都是耿耿於懷,但嫁人了就是嫁人了,不過一個男子罷了,做多了就有些掉分了,於是這件事情也就過去了。

隻是那個男子的妻子並不是長命的,當然也可以說是那個男子比較壽長,總之如今這男子雖然也一大把年紀了,但依舊風韻猶存,哪怕是一頭白發也是紅顏如花,於是自覺想給姐姐點好處的老皇帝大手一揮,下旨把守寡的男子嫁給老太女做了正王君。

悲劇就從那個時候開始了。

或許是老太女其實一直心有不忿,也或者是男子對於老皇帝逼自己改嫁存了怨恨,總之不知怎麼弄的,一隻腳都踏進棺材的老太女居然造反了,不但刺殺了老皇帝妹妹,還重傷了太女侄女,綁了自己的雙親王女兒,偷了傳國玉璽,並且裹挾一大群的貴族子女做人質逃出了盛京。

那一次平民倒是沒有波及多少,但是貴族們損失巨大,太女重傷登基卻丟了傳國玉璽,老太女一大家子並著永靜親王一脈瞬間就成了謀逆反賊。

雖然先帝心裏是相信自己的堂姐的,但是群起激憤的貴族和官員們卻是絕對不願意放過他們的,先帝最後隻能把堂姐的家小都圈了起來,直到今上親政大赦天下才放出來。

而被自家老娘繼父坑了的永靜親王簡直是哭都找不到地去,老太女一隻腳都跨進棺材裏了,她還會有多少追隨者?就算是當年的追隨者有殘留下來的,估計也沒幾個熬到這個歲數了。

所以老太女謀逆打的是永靜王的旗號,這個小女兒好歹當了二十年的太女,又是在孝武大長帝卿膝下長大的,從小聰慧,心地仁善,不少朝臣將軍都是很看好她的,後來讓出太女之位更是成為一代佳話。

而老太女的說法也是非常戳人心的,她的皇位被妹妹所奪,她女兒的皇位還要被妹妹的女兒所奪,總之一句話,欺人太甚,她才是蒼氏一族的正統,憑什麼一而再的被旁支欺壓。

這都還不反,幹脆直接自己抹脖子算了,省的活著丟人現眼!

於是永靜王被自家老娘繼父逼成了逆賊,日日夜夜有人看守,就算想自裁都沒有成功過。

後來終於兵敗,永靜王帶著傳國玉璽逃了出來,準備聯絡已經成為皇帝的堂妹,得到的卻是堂妹撒手人寰,小小的堂侄女登基,後宮把持朝政的消息,這讓她如何敢帶著傳國玉璽進京,於是就在這西北的白樺村窩了下來,一窩就是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