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誰家妖女初成長1(1 / 3)

楔子

誅仙台上,玉女問心坦然屹立。

監督行刑的白胡子仙人遙遙一指誅仙台下,問她:“問心天君待你極好,你現在反悔去向他求情還來得及,如何可有想通?”

問心淡淡然一笑,回頭忘了忘身後的八百裏虛空,解脫似的悠悠歎息一聲,不等白胡子仙人發號施令,便一躍翻下誅仙台。

伴隨她飄飄下墜的是白胡子仙人的驚呼與懊惱。

“這可如何是好,天君隻是讓我嚇唬嚇唬她的……”

“唉,為了一個凡人至於嗎?那凡人當真比天君還要好?”

凡人當真比天君還要好?當真如何?不當真又如何?

問心想笑,冷不防一滴淚緩緩流出了眼角,卻迅速跌落,恰好落入人間的八鏡湖。

五百年後,八鏡湖裏的一條小紅鯉成了精……

許陽三怪(一)

題記:

蜀景風遲,浣花溪邊,誰種芬芳。天與薔薇,露華勻臉,繁蕊競拂嬌黃。枝上標韻別,渾不染、鉛粉紅妝。念杜陵、曾見時,也為賦篇章。如今盛開禁掖,千萬朵鶯羽,先借朝陽。待得君王,看花明豔,都道赭袍同光。須趁排宴席,偏宜帶、疏雨籠香。占上苑,留住春,奉玉觴。——蜀溪春

許陽城,位於巴蜀西南,其四麵環山,東靠三生峰,西鄰遼雲峰,南有俊琪山,北依農溪峻。站在城中,仰望青翠的山峰,雲霧妖嬈間呈現著各式的形態,展現了不同的美姿,映襯得城內更顯柔美恬靜。城中一條條潺潺流淌著的小河,在城中央彙集成了養育了許陽城一代又一代人的母親河—天巴河,河水清澈透底,河中是穿梭不已的小船,橋上是川流不息的人群,而這一切的一切--小橋、流水、人家,被濕漉漉地裹在迷蒙的霧氣裏,河麵上時不時飛過品種各異的飛鳥,景色何其優美,空氣異常清新,人傑地靈且人閑物豐,簡直是一派人間仙境,實乃修身養性的絕佳去處。

就是這樣的風景,造就了許陽城一處獨有的風景,也是許陽第一怪:處處皆道觀。據不完全統計,這許陽城內有大大小小的道觀共47所,且男女分開修行,其中專收男徒的有40家,其餘7家皆為女道觀。

這許陽第二怪,就出在這道門之中,那便是:問道有男女。這句話的意思可不是潛心修道的不分男女,這裏的問道指的是許陽數一數二的道觀——問道門。這問道門建宮於三生峰頂,開山立派二百年許,門徒上千,到如今已是第三代了,向來都是隻收男徒的。至於為何收了女徒弟,就說來話長了,這要從十年前說起。

那年的年景十分不好,南方大旱,顆粒無收,一時間各地擠滿了流民,連地處偏遠的許陽也湧進了一批為數不多也不少的流民。

於是乎,問道門現任掌門人天命道人帶著自己的三名愛徒:年僅十歲的大徒弟溫淵上,八歲的二徒弟成清善,七歲的三徒弟何玉若,連同其他一幹眾人趕往山下為流民行醫施粥。

這行醫施粥的地方就選在城內荒廢已久的月老廟中,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沒一會兒,就搭好了爐罩。七、八個壯漢在爐罩上架起了兩口大鐵鍋,接著幾小口袋白花花的大米下了鍋,然後添上了滿滿一鍋水,此時爐罩中的劈材火燒的啪啪作響。

那天命道人見萬事具備,就隻欠粥熟了,便留下了大徒弟和二徒弟主持施粥,自帶走了三徒弟在月老廟的一旁另搭棚戶做行醫準備。

天命道人前腳剛離開,聞訊趕來的流民便將粥棚圍得水泄不通,四周頓時擁擠一片,空氣中充斥著各類方言的爭吵聲。溫淵上皺了皺眉,放下手中的柴火,站直了身子,摸了摸被火氣熏得通紅通紅的小臉,鎮定的用稚嫩聲音說道:“請大家稍安勿躁,排好隊!老弱婦孺在前,青壯男子靠後,待粥成,依次發放!”

問道門的其他弟子,聽見掌門座下大徒弟如此說完,紛紛上前維持秩序。不多時,圍在一起的人群,便排起了兩條長龍,這龍尾一直延伸到月老廟院外的大街上,為了不影響交通,還拐了個彎,連月老廟的破牆根兒底下都蹲滿了滿麵汙垢,衣衫不潔,頭發淩亂的人,其中有一個約莫五、六歲的小孩站在這群流民的隊伍中卻顯得格外的鶴立雞群。這男童梳著總角,麵色清秀,衣服吧雖髒了點,但也不至於讓人入不了眼。且放眼望去,這裏的流民有的唉聲歎氣,有的滿麵愁容,有的低聲哭泣,也有的神情麻木似呆雞。隻有那小童,從頭至尾,一直露著酒窩淺淺的微笑,一雙明目,睜如滿月,笑似彎弓,水潤潤的眼珠兒還時不時的滴溜轉,一副機靈可愛的模樣,讓人看了就忍不住想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