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性的弱點(五)(1 / 3)

第4善於溝通交流

在人類行為中,有一條至為重要的法則,如果我們遵守它,就會萬事亨通;事實上,假如我們遵守這條法則,將會得到無數的朋友,獲得無窮無盡的快樂。這條法則就是:“永遠尊重別人,使對方獲得自重感。”

善於談話首先要注意傾聽。隻有你對別人感興趣,別人才會對你感興趣。談話的技巧是問別人喜歡回答的問題,鼓勵他談論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始終要對他的思想、他的需要、他的問題,比對你的想法、你的需要、你的問題要感興趣100倍。留意他臉上的嘴比注意非洲的40次地震還要多才行。

紐約銀行業巨子杜威諾先生說過:“我通過研究有關人際關係的叢書後發現,要想激發某個人的熱忱,必須改變策略,首先發掘出這個人的興趣愛好才行。”

人類行為有一條重要的法則——“尊重他人,滿足對方的自我成就感。”如果你遵循它,就會為自己帶來快樂;如果你違反了它,就會陷入無盡的挫折中,就如杜威教授曾說的:人類行為的奧妙是哲學家們經過千年的沉思才悟出來的,其實這不是一項多新的發明,古聖先賢、中外哲人所一再教導我們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者,亦施於人。人們最急切的願望,就是希望自己能受到重視。而我也曾一再強調,人類文明就是在這股力量促使下創造的。

我們平時說到的個性並不是孤立的,而是融合在人群之中的。孤軍奮戰等同於自取滅亡。個體時代中,人人都以個性為核心,與別的個性競爭,要進行溝通是非常困難的,正因為如此,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將自己的個性融入人群中去吧,你的人生將會從此改變,變得更加絢爛!

假若你非常希望成為一個善於談話的人,那你首先要做一個注意傾聽的人。隻有你對別人感興趣,別人才會對你感興趣。

學會傾聽他人說話

我雖不會打紙牌,最近卻應邀參加了一場紙牌會,恰好會上還有一名漂亮的女士也不會打紙牌,我們得以好好暢談一番了。我在去湯姆士從事無線電事業之前,曾一度做過她的私人助理。他知道當時我曾到歐洲各地去旅行,幫助她預備要播發的講解旅行的資料。因此她說:“啊,卡耐基先生,你能給我講一下你旅行過的地方見聞嗎?”

當我們一落座的時候,她告訴我她同她的丈夫最近剛從非洲旅行回來。

“非洲之旅!”我說,“我一直想去非洲感受一番,但除在阿爾及利亞停過24小時外,別的地方還沒到過。聽說你曾遊曆過野獸出沒的鄉間,是嗎?多麼幸運!真羨慕你!告訴我你的非洲之旅吧。”

她非常有興致地開始了她的講演。那次談話我們進行了45分鍾。她不再問我到過什麼地方,看見過什麼東西了;也不要聽我談論我的旅行,她所需要的不過是一個專心的靜聽者,使得她能擴大她的自我,展示自己的見聞。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許多人都和這位女士一樣。

就比如我最近認識的一位名氣很大的植物學家,我們是在一個紐約出版商格利伯的宴會上認識的,我覺得這位植物學家魅力極強。我坐在椅子上,靜聽他講大麻、室內花園以及關於普通的馬鈴薯的驚人事實。當我對他的講述有不能懂的地方,向他提出疑問時,他總能熱情地給予解答。

在宴會中,飯桌上還有十幾位別的客人在那裏,但我違反了全部禮節的定例,忽略了其他人,隻與這位植物學家談了數小時之久。

午夜時分,客人紛紛道別離去,這位植物學家轉向主人,當麵稱頌我,並說我是“最富刺激性的”等等好話,最後他還說我是一個“最有趣的談話家”。

這個稱號使我半天不能適應,因為我幾乎沒有說什麼話。即使要我說,我也不知道說什麼好,因為我對於植物學所知道的不會比對企鵝的解剖學多。但我做到了一點:注意靜聽,哪怕我對那些並不感興趣。他對我的態度非常欣賞。靜聽是我們對任何人的一種最好的恭維。

伍德福德在他的《相愛的人》中寫道:“很少有人能拒絕那種隱藏於專心傾聽中的恭維。”而我比專心致誌還要更進一步。我這是“誠於嘉許,寬於稱道”。

我告訴這位植物學家,我已經得到了極其周到的款待和指導——我確實感到如此。我告訴他,我真的希望自己能有他的知識——我也確實希望如此。我還告訴他,希望和他一起去田野中漫遊——我真的希望是這樣。我還告訴他,我必須再見到他——我真的必須再見到他。

就因為這樣,使這位植物學家認為我是一個善於談話的人。可是說實話,我不過是一個善於傾聽的人,並鼓勵他談話而已。

商業會談能夠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以注重實際著稱的學者以利亞說:“關於成功的商業交往,沒有什麼神秘——把注意力彙集到講話的人身上。沒有別的東西會這樣使人開心。”

蘊含其中的道理勿需深究,十分明顯,是不是?你不必在哈佛讀上4年書才發覺這上點。但你也應該了解,有的商人租用豪華的店麵,陳設動人的櫥窗,為廣告花費千百元錢,然後雇用一些不會靜聽他人講話的店員——中止顧客談話、反駁他們、激怒他們,甚至幾乎要將客人驅出店門。可他們卻不明白生意不能興旺的原因。

我班中的學員烏頓給我們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

他在新澤西州靠近大海的紐瓦克市的一家百貨商店買了一套衣服。這套衣服質量很差:上衣褪色,將他的襯衫領子都弄黑了。

他將這套衣服帶回該店,找到賣給他衣服的店員,告訴他有關的情況。這個店員不客氣地告訴他:“我們已經賣出了數千套此種衣服,你是第一個來挑剔的人。”

這是他所說的話,而他說話的聲調聽起來比這更讓人難以接受。他那充滿火藥味的聲音好像在說:“你說謊。你想欺負我們,是不是?好,我要給你點顏色看看。”

正在激烈辯論的時候,另外一個店員又加入了進來。“所有黑色衣服最初都要褪一點顏色,那是沒有辦法的,這種價錢的衣服就是這樣,那是顏料的關係。”

“當時把我氣懵了,”烏頓先生講述了他的經過說,“第一個店員懷疑我的誠實,第二個暗示我買了一件便宜貨。我惱怒起來,正要罵他們,售貨部的經理過來了,他知道他的職責。正是他使我的態度完全改變了。他將一個惱怒的人變成了一位滿意的顧客。他是這樣做的:首先他從頭至尾傾聽我的話,不說一個字。

“其次,在我講話的時候,店員們又想要插話發表他們的意見,他站在我的觀點與他們辯論;他不但指出我的領子是明顯地被衣服所染汙,並且堅持說,不能令人滿意的東西,就不應由店裏出售。

“第三,他承認他不了解毛病的原因,並征求我的意見:‘你要我怎樣處理這套衣服呢?對你的要求,我們一定照辦。’

“僅在幾分鍾以前,我還預備要退掉那套可惡的衣服。但我如今回答說:‘我隻要你的建議,我要了解這種情形是否是暫時的,是否有什麼辦法解決。’

“他建議我將這套衣服再試穿一個星期。‘假如到那時仍不滿意,’他說,‘請你拿來由我們給你換一套滿意的。由此給你造成的不方便,我們特別抱歉。’

“我滿意地離開了這家商店。一星期後,這衣服沒有再出現褪色的情況,我對於那家商店的信任也就完全恢複了。”

喜歡挑剔的人,包括那些最激烈的批評者,往往會在一個忍耐、同情的靜聽者跟前軟化降服——這位傾聽者即使在氣憤的尋釁者像一條大毒蛇張開嘴巴吐出毒物一樣的時候也要忍耐。

有一個粗暴的顧客,數年前曾屢屢咒罵紐約電話公司的接線生,他恐嚇要拆毀電話,他拒絕支付他認為不合理的費用,他寫信給報社,還向公眾服務委員會提出申訴,他還使電話公司引起數起訴訟。

後來,公司派出一位最富技巧的“調解員”去訪問這位惡毒的顧客。這位“調解員”安靜地聽著,並對其表示同情,讓這位好爭論的老先生發泄他的大篇牢騷。

“他激憤不已不停地說著,邊說邊打著可以幫助他發泄的手勢,相反,我卻靜靜地聽著他滿腹怨言。”這位“調解員”敘述道,“以後我再到他那裏,繼續聽他發牢騷,我共訪問他4次。在第四次訪問完畢以前,我已成為他正在創辦的一個組織的會員,他稱之為‘電話用戶保障會’。我至今仍沒有申明退出。可笑的是,就我所知,除老先生以外,這個協會隻有我一個會員。

“在每次訪問中,我都以傾聽為主,並且同情他所說的任何一點。我從未像電話公司其他人那樣同他談話,他的態度漸漸變得友善了。我要跟他說的事,在第一次訪問時,沒有提到,在第二次、第三次也沒有提到,但在第四次,我全部地結束了這一案件。這位老先生不僅把所有欠電話公司的賬都付清了,而且還首次撤銷了他向公眾服務委員會的申訴,與我們握手言和。”

顯然,這位老先生自認為是在為公益而戰,是在保障公眾的權利,不願意無情地被剝奪。但他實際上是在追求一種自重感。他先是通過挑剔和抱怨,來得到這種自尊感。但是,當他從電話公司的代表那裏得到了自重感時,他那所有並不真實的冤屈立即化為烏有。

再比如好幾年前的一個早上,有一位怒氣衝衝的客戶闖進了德第蒙德毛尼公司——這家公司後來成了世界上服裝行業最大的毛尼料供應公司——創始人德第蒙德先生向我解釋說:

“盡管這位顧客不承認,但我們知道確實是他錯了。所以我們公司信用部堅持要他付款。他在收到我們信用部的幾封信之後,穿戴整齊地來到芝加哥,怒氣衝衝地闖進我的辦公室,告訴我說他不但不會付那筆錢,而且今後也不會訂購德第蒙德公司一美元的貨物。

“我耐心地靜聽他所說的一切。我在此過程中有好幾次都想打斷他,但我知道那並不能解決問題,所以我就讓他盡情發泄。當他最後怒氣消盡,能夠靜下心來聽別人的意見時,我平靜地對他說:‘你到芝加哥來告訴我這件事,我得向你表示感謝。你已幫了我一個大忙,因為我們信用部如果使你不愉快的話,他們也可能會讓別的顧客不高興,那可真是太糟了。你一定要相信我,我比你更想聽到這件事。

“他大概怎麼也沒有料到我會這樣說。我想他可能還會有一點失望,因為他到芝加哥來,本來是想和我大幹一番的。可是我在這裏向他表示感謝,而沒有和他爭論。我明白地告訴他,我們要勾銷那筆15美元的賬,並忘掉這件事。我還說,因為他是一個很細心的人,而且隻是涉及這一份賬目,而我們的員工卻要負責幾千份賬目,所以,和我們的員工相比,他不大可能出錯。

“我告訴他,我十分清楚他的感受,如果我處在他的地位,也會和他的感受完全一樣。由於他不想再買我們的產品了,於是我給他推薦了其他幾家公司。

“以往他每次來芝加哥時,我們總是一同吃午餐,所以那天我照例請他吃午餐。他勉強答應了。但是當我們回到辦公室的時候,他比以往訂了多出許多倍的貨物,然後平心靜氣地回去了。為了回報我們如此寬厚地對待他,他特意檢查了他的賬單,結果一張他以前放錯了地方的賬單被找了出來。於是,他給我們公司寄來了一張15美元的支票,並向我們表達了他的歉意。

“後來,他的妻子生了一個男孩,他為他的兒子取名德第蒙德。他一直是我們公司的朋友和顧客,直到22年以後去世為止。”

有一個兒童從荷蘭移居來美已有好多年了,當初,他為了生計,每每在上課之餘,為一家麵包店擦窗,這樣,他每星期就可得到500美分的報酬。另外,他平常天天到街上用籃子撿拾煤車送煤落在溝渠裏的碎煤塊。那個孩子叫巴克,一生隻受過6年的學校教育,但最終卻使自己成為美國新聞界一個最成功的雜誌編輯。他的成功道路,說來話長,但他如何開始,我們能夠簡單地敘述。因為他開始時采用的正是本章所提出的原則。

巴克13歲那年離開學校,在西聯公司做童工,每星期工資6保玻得澇。但他從未放棄尋求教育的意念。他不坐車、不吃午飯,把錢省下積攢起來,直到可以買一部《美國名人傳記大全》。後來,他做了一件別人從未做的事情。他讀了名人的傳記,寫信給他們,請他們寄來有關他們童年時代的補充材料。他是一個喜歡靜聽的人。他鼓勵名人講述自己的故事。

他曾給那時正為競選忙得不可開交的加菲大將寫信,詢問他有沒有曾經做過一名辛苦的拉船童工,他沒想到的是加菲給他寫了回信。他還寫信給格萊德將軍,詢問某一戰役。格萊德給了這位14歲的孩子一張地圖並邀請他吃晚飯,飯後又與他談了一整夜。此後,他又寫信給愛默生並希望愛默生講述關於他自己的情況。這位為西聯送信的小孩不久便和全美最著名的人通了信,愛默生、勃羅克、夏姆土、浪番洛、林肯夫人、愛爾科德、謝爾曼將軍及戴維斯都與他有過書信來往。

除了與他們通信,巴克還在他們度假的時候,去拜訪過他們中間的好多位,成為這些家庭裏頗受歡迎的客人之一。這種經曆使他產生了一種無價的自信心。這些名人激發了他的理想與誌向,轉變了他的人生。而所有這些,僅僅是因實行了我們所討論的這一原則而已。

馬可遜先生是一個最優秀的名人訪問者。他說:“多數人難以讓他人對自己產生好印象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不注意靜聽。他們隻關心自己下麵要說什麼,他們不知道用耳朵。一些大人物曾告訴我,他們更喜歡善於傾聽者而非善於談話者。但能靜聽的能力,仿佛比任何其他好性格都少見。”這種性格不僅大人物有,平常人同樣也有。《讀者文摘》中曾寫道:“許多人之所以請醫生,他們所要的隻不過是一個傾聽者。”

假如你想讓周圍的人躲避你,背後笑你,甚至輕視你,這裏有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論在何種場合,總是不斷地談論你自己;假如在別人談話時,你有自己不同的意見,別等他說完,就立即打斷他。為什麼浪費你的時間去聽他無謂的閑談?他的話有你的動聽嗎?

這樣的人其實就是為自私心及自重感所麻醉的人。他們隻愛談論自己,隻為自己設想。而“僅為自己設想的人,”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巴德勒博士說,“是無可救藥的缺乏教育者。”“他的確沒有教養,”巴德勒博士說,“無論他受過怎樣的教育。”

假若你非常希望成為一個善於談話的人,那你首先要做一個注意傾聽的人。隻有你對別人感興趣,別人才會對你感興趣。談話的技巧是問別人喜歡回答的問題,鼓勵他談論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始終要對他的思想、他的需要、他的問題,比對你的想法、你的需要、你的問題要感興趣100倍。留意他臉上的嘴比注意非洲的40次地震還要多才行。

紐約銀行業巨子杜威諾先生說過:“我通過研究有關人際關係的叢書後發現,要想激發某個人的熱忱,必須改變策略,首先發掘出這個人的興趣愛好才行。”

迎合他人的興趣話題

每一個前往牡蠣灣拜訪羅斯福總統的人,都會對他那淵博的知識感到驚訝。“不論是牧童還是騎士,或紐約的政客和外交家,”研究羅斯福的權威作家伯萊特福寫道,“羅斯福都知道該和他說些什麼。”

那麼,羅斯福又是如何做的呢?答案很簡單——不論羅斯福要見什麼人,他總是會在來訪者到來的前一天晚上晚些入睡,翻閱一些來訪者會特別感興趣的知識。

因為羅斯福和所有領袖人物一樣,深知通達對方內心思想的妙方,就是和對方談論他感興趣的事情。

紐約銀行業巨子杜威諾先生說過:“我通過研究有關人際關係的叢書後發現,要想激發某個人的熱忱,必須改變策略,首先發掘出這個人的興趣愛好才行。”

前耶魯大學教授、和藹的費爾普早年就有過這種教訓。

“記得8歲那年,我去姑母林慈萊家裏度假。”費爾普在他的一篇關於人性的文章中寫道,“在一個周末的晚上,有一個中年人來拜訪姑母,他與姑母寒暄之後,便將注意力集中在我身上。當時我正巧對船很感興趣,在與他的交談中,我了解到了許多關於船的趣事奇聞。所以在他走後,我向姑母熱烈地稱讚他,說他是一個多麼好的人!對船是多麼感興趣!而我的姑母告訴我說,他是紐約的一位律師,其實他對有關船的知識毫無興趣。那他為什麼跟我談了那麼多有關船的事情呢?

“這是因為他見你對船有興趣,他是個有修養,品德高尚的人,他願意做讓你喜歡並感到愉悅的事情,同時也使他自己為人所歡迎。”姑母告訴我。

費爾普說:“姑母的話讓我深受啟迪,永遠難忘。”

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童子軍中的活躍人物查利夫給我寄來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說:“我有個計劃,那就是在歐州舉行童子軍大露營,但在計劃實施之前,我必須先獲得美國一家大公司的經理資助的旅費。

“幸好在我去見這人以前,我聽說他曾開了一張100萬美元的支票,而這張支票退回之後,他把它置於鏡框之中。

“於是,當我進入他的辦公室時,首先關注的就是那張支票。我告訴他,我從未聽說過有人開過這樣的一張支票,我要告訴我的童子軍,我的確看見那張百萬美元的支票了。他很欣喜地向我出示那張支票。我表示羨慕他,並請他告訴我其中的經過情形。”

事情很微妙,是不是?查利夫先生並沒有把此行的目的及所要達到的要求講出來,從始至終,他談論的都是對方所感興趣的事情。那麼,結果怎樣呢?

“談話快要結束時,我正在訪問的人說道:‘對了,你見我有什麼事嗎?’於是我告訴了他。

“令我吃驚又高興的事發生了,他沒有多考慮,就答應了我的要求,而且比我預想的要慷慨許多。我隻請他資助1個童子軍赴歐洲,他竟資助了5個童子軍,另加上我,並教我們在歐洲住幾星期。他又給我開了介紹信,介紹給他分公司的經理,讓他們幫忙。他自己又親自在巴黎接我們,引導我們遊覽城市。自此以後,他給那些家境貧苦的童子軍提供了一些工作,而且到目前為止他仍舊熱心給我們這個團體出策獻力,盡最大可能幫助我們。

“說實話,我很清楚,如果當時我不曾找出他所感興趣的事,使他先高興起來,那麼我想接近他一定很不容易!”

事實上,這種投其所好的方法在商界也很適用。但杜佛諾先生卻不是受益者之一。

杜佛諾先生是紐約一家麵包公司的經理,他一直努力與一家旅館建立貿易關係,4年來,他每星期都去拜訪一次這家旅館的經理,參加這位經理所舉行的交際活動,甚至在這家旅館中開了房間住在那裏,以期得到自己的買賣,但他還是失敗了。

“最後,我決定改變策略,”杜佛諾先生說,“我先要找出這個人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什麼事情能引起他的熱心。

“經過多方麵的打探,我了解到關於他的一個事情:他是美國旅館招待員協會的一名會員,多年來,他一直夢想爬上該會會長的寶座,此外,他還有一個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成為國際招待員協會的會長。不論在什麼地方舉行大會,再遠、再難他也要去參加。

“在得悉這個信息後,第二天我去拜訪他的時候,我把談話引向了與招待員協會有關的事,結果我得到了非常好的反應!他對我講了半小時關於招待員協會的事,他的聲調充滿熱情地震動著。我可以清楚地意識到,這確實是他很感興趣的業餘愛好。在我離開他的辦公室以前,他勸我也加入該會。

“這次見麵,我一句也沒提與麵包有關的事情。但幾天以後,他旅館中的一位負責人給我打來電話,要我帶上貨樣及價目單過去。

“‘我不知道你對我們經理施了什麼法術,’這位負責人招呼我說,‘但他真的被你搔到癢處了!’

“顯而易見,我幾經周折想接近他,與他交易,最後要不是我開動腦筋去想、去找他所感興趣的東西,恐怕再過4年我的目的也難以達到。”

人類行為有一條重要的法則——“尊重他人,滿足對方的自我成就感。”如果你遵循它,就會為自己帶來快樂;如果你違反了它,就會陷入無盡的挫折中。

滿足對方的成就感

人類行為有一條重要的法則——“尊重他人,滿足對方的自我成就感。”如果你遵循它,就會為自己帶來快樂;如果你違反了它,就會陷入無盡的挫折中,就如杜威教授曾說的:人們最急切的願望,就是希望自己能受到重視。而我也曾一再強調,人類文明就是在這股力量促使下創造的。

人類行為的奧妙是哲學家們經過千年的沉思才悟出來的,其實這不是一項多新的發明,古聖先賢、中外哲人所一再教導我們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者,亦施於人。

你希望周圍的人喜歡你,你希望自己的觀點被人接受,你期望聽到真心的讚美,你希望別人重視你……那麼讓我們自己先來遵守“你希望別人怎麼待你,你先怎麼對待別人”這條誡令吧!

不要想等你當了大官,幹了大事業後才開始履行這條法則,隨時隨地隻要你遵循它,就會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都有值得為他人所學習的長處,承認對方的重要性,並表達由衷的讚美,就能夠使許多衝突與緊張得以緩解。

如果你想天天都快樂,那就千萬不要責怪你太太的治家本領,也不能拿她和你母親比較,你要知道,那是非常不利的。相反,你要常常讚美她管家的能力,並且公開表示你很幸運娶了一個外秀慧中的女人。甚至當牛排像羊皮、麵包像黑炭時,也不要說什麼埋怨的話。隻說這些東西做得沒有她平常的那麼好,如此一來,她就會在廚藝上下一番功夫,以達到你所期望的程度。

不要突然開始這麼做,那樣,她會懷疑的。你可以從今天晚上或者明天晚上開始,買一束鮮花或一盒糖,多說一些關心的話,多對她溫柔地微笑……如果每對夫妻都能這麼做的話,世間就不會再有這麼多的婚姻悲劇發生了。

所以,如果你希望別人喜歡你,那麼就要尊重別人,讓對方認為他自己是個重要的人物,滿足他的成就感。

交流需要技巧,隻有純熟於心,才能和他人心息相通,彼此才能在融洽的氛圍裏達成一致。

融個性於人群中

我們平時說到的個性並不是孤立的,而是融合在人群之中的。孤軍奮戰等同於自取滅亡。個體時代中,人人都以個性為核心,與別的個性競爭,要進行溝通是非常困難的,正因為如此,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當個性處在良好的人際關係中時,就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那麼,如何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呢?

假如你現在遇到了一種危急情況,你認真想一想,能夠給你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是誰?當然不止一個,你把他們一一寫出來。如果你能連續寫出8個人的名字,你的人際關係就相當不錯了,你能做成你想要達成的事。

查斯特·菲爾德爵士認為:我們以個性為中心來與人交往,但不可以自私的心態去要求他人。對此,要時刻警覺才行,因為交往就是為了溝通。

不要以為自己永遠都是對的。生活中的法則在很多方麵都不止一種,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對與不對,隻有學生才會做出這樣的判斷。關鍵要做出最佳的形勢判斷,客觀地分析溝通的條件和現狀。

許多人在溝通時,盲目地堅持己見,結果把溝通搞得像一場概念爭論,他隻想贏得自利,將溝通拋之於腦後。這樣,看法不同的人,在同一個觀點上也許就噤若寒蟬,覺得受到了傷害,隻好退縮進心靈,不再和別人溝通了。他人對他會長時間持有異議。別忘了,觀點不一樣,並非不正確,從他的角度看一看也就什麼都知道了。

在溝通的過程中,人們彼此觀察著態度、行為、眼神,其目的在於作強弱判斷。一個人若要使溝通順利,就得在態度和行為上掌握得當才行。

首先,要有正確的處世態度,在心理狀態上要和他人平等相處,不要把自己估計得太高,也不要一味地把別人舉得過高。既然要和他人溝通,就要對他的誠意和能力示以信任,相信他的智力水平不在你之上。哪怕坐在你麵前的是乞丐,你也應該明白,在某些方麵你是不如他的。

再者就是要有正確的行為。在溝通時,應該認真地傾聽他人,這是所有溝通技法中最本質的一項原則。在傾聽中了解他人,就等於為他人傾聽你時打下了良好基礎。在相互傾聽的行為中,力爭求同存異,你會發現求同的同時,相異的觀點常常不自覺地彼此融合,最終在思想上達成了一致。

正確的態度和行為可以輕而易舉地解決自私問題,溝通起來就容易多了。懂得這個道理,才會在溝通中掌握住分寸,才能夠顧及他人的個性,才能夠融洽相處。你不再以自私而表現出武斷,而是與人商量,彼此都有參與感。相異的看法就可以認真地推敲,最終的觀點彼此都會認同,達成一致。

這世上總有許多人以為滔滔不絕的言談就是溝通,他們自以為要想說服麻雀從樹上下來就必須得那樣。這難道不可笑嗎?他們以為溝通就是說話,而忘了溝通的真義是彼此的關係。溝通的是人,不是語言,言談隻是途徑之一。

彼此關係融洽時,不用講的太多也能心意相通。一個手勢、一個眼神就能把意思表達清楚。說錯了話那也沒關係,彼此相視一笑,依舊能理解話中的意思。是不是覺得人真是奇怪,明明是一句牛頭不對馬嘴的話,對方卻能聽懂你真正的用意,為什麼?心意相通,怎會不如此呢?

相反,彼此關係惡劣時,說上千句、萬句也等於一句話沒說。障礙依舊是清除不掉的。

需要注意的是:溝通就是為了彼此建立關係。溝通時,應以關係為重,雙方情緒相抵觸時,一定要推敲自己語言中的字眼,避免讓他人難堪和受辱,同時避免被誤解。溝通的語言就是不斷地翻譯,你傾聽他人說的,翻譯成他人所想的;同樣,他傾聽你的話,把它譯成你想的。雙方情緒抵觸就會出錯,猶如把日語當成法語用。

溝通能力的培養要在外在技巧和內在動機上下功夫。要在溝通上取得長足進步,能夠在危急情況下輕易寫下8個人的名字,你就必須內外兼修。

溝通的技巧也需要實際訓練。猶如遊泳一般,光在岸上看永遠也學不會,因為缺少技巧訓練。生活中,很多人忽視溝通技巧,甚至根本不學。有的人即使學了一些技巧,但也根本不用。如果有人和他交往時用了他學過的技巧,心裏想:“你這家夥別耍花招,這些虛偽作法我是曉得的。”如此地輕視技巧,溝通起來必然會很困難。

外在技巧的目的還是為內心動機服務的。彼此內心動機吻合時,就是所謂的心靈交流。

溝通時,一個人的內心要保持穩定,內心目標要一致,當然,也要隨著情況的變化而隨機應變。你要時刻關注個性,個性恒定有賴於對自我的控製,從而有效地放棄自私。在重要問題上,仔細地傾聽他人的言語,領會詞句的真意,時刻讓個性的恒定平靜自己的思緒。我們可在認可他人的觀點下,改變或修正自己的觀點。如果個性缺乏恒定性,就會擔心改變可能帶來不利的影響,明知有錯卻要一意孤行。個性恒定最重要的價值就在於它不受他人的影響。

有一種隱患可能嚴重誤導溝通,它來自內心,且使外在技巧失靈。這就是一般人老是在事前預測結果,如果結果對自己有利,溝通就容易,如果預測結果對自己不利,就會帶著情緒去溝通,整個溝通過程都試圖扭轉或贏回假想的損失,而不能把注意力放在溝通本身上,從而使溝通受阻,自己的想法果真也出現了。

要想使得溝通順暢,須得嚴格把握住溝通的動機和溝通的內容,一定要學會用恰當的語言表達技巧。充滿情感氛圍的說話,更容易引起心靈上的共鳴。人們首先是用心去聽,然後才用耳去聽。既然彼此交心,耳朵就僅僅是傾聽的中介。如果預先預測結果,很容易有個保守立場,心理也盡力排斥他人對保守立場的靠近。如此,則將失去了解他人的耐心。不能先了解他人時,自己的表達也會有所保留,從而也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完全表達清楚。

要使自己表達清楚,就要對別人先有一定的了解。溝通的最佳境界是雙方都渾然忘我。雙方全神貫注、完全投入,就能夠超越自私,放下固執的包袱,就能從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當然,這需要有足夠的個性恒定相支持,否則,就不存在溝通,而是其中一方在不知不覺中就成為了對方的俘虜。

溝通就是雙方追求一種認同。而勇氣、耐心和個性恒定是取得一致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勇氣使你能舍去自己的執著,從他人方麵理解問題;耐心使你認真傾聽,接受他人的意誌;個性恒定是要使自己不至於受他人情緒牽引,不人雲亦雲。認同就是你對他、他對你的接納與包容。

交流需要技巧,隻有純熟於心,才能和他人心息相通,彼此才能在融洽的氛圍裏達成一致。

將自己的個性融入人群中去吧,你的人生將會從此改變,變得更加絢爛!

讓他人感到自己重要是人類行為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法則。如果人們都遵從這一法則,那麼誰也不會惹來什麼麻煩,而且都可以得到真誠的友誼和永恒的快樂。

讓他人覺得自己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些人在人際交往上為什麼會屢屢失敗呢?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或者忘記了一個重要原則——讓他人感到自己重要。他們喜歡自我表現,喜歡誇大吹噓自己,而且隻要獲得一項成果,他們首先表現出的就是自己有多大的功勞,做出了多大貢獻。其實也就是向他人表明,你們確實不太重要。無形之中,他們傷害了別人,當然也為自己樹立了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