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安郡剩下的官員都會在一年之後將事務交給接手的人,也就是說紅二她們必須得在一年之內找八個縣令縣丞和郡府相關官員,光靠鷺安郡本來的人手估計有點懸,罪民之中能擔大任的人其實不多,被判流放之刑的人從洛陽走到鷺安郡能活下來就不容易,再加上去年的饑荒和瘟疫還有台風等各種惡劣的天氣,活下來的就更少了。紅二本來想一勞永逸地把郡裏的人都換成自己的,後來考慮到不現實,就想讓靈夫人動員剩下的官員留下來。
在靈夫人跟林郡守交接完工作後,她就開了一次會,這是紅二要求的,參加會議的郡縣的一把手,除了拜托他們這一年繼續辛苦之外,也跟他們說了一下她的大致打算,當然也有想讓他們留下來的意思。不過除了何山青,其他人基本沒動留下來的念頭,就連何山青也不是為了她畫的餅留下來的。在他們看來,靈夫人的願望是美好的,想要實行是不可能的,因為沒錢。
不要小看錢的重要,以後鷺安郡就算是獨立了,發生天災也不會有朝廷補助了,靠本身這點薄田能產出養活自己的糧食就不錯了,還想修路?還想挖河渠?還想修堤壩?何山青默默計算了一下,就算有錢,十年內能想完成很勉強。
本來紅二也沒想一年就做完所有事,當然,她暗暗也覺得花上十年左右的時間來完成一件實在太漫長了,她都不知道能不能活到那個時候,她還得做任務呢!她要不要學d貞養成呢?若是靈夫人生的是個兒子,她可能就把那孩子養成她喜歡的樣子了,雖然她到現在也不太確定想要怎麼樣子的男人。之前她一直覺得自己快死了,但是路上走了兩個多月她還沒死,心情還賊開朗,她估計這一年之內是不會死了。
既然不會死,她也就來出點力。
第一年鷺安郡的工作重點就是打開名氣,吸引人才。為免吸引來的人來了才對鷺安郡的一些政策說三道四,她們先把基本的政策給定了。
首先是開荒,開荒的田地三年內免稅,並且紅二技術指導如何讓土地變得肥沃;其次是服徭役,每家必需出一個壯丁去服役,不過不是做白工,而是每天有二十文錢的工錢,供吃供住。服役的地點就在所在村縣,主要還是挖溝渠或者建堤壩,對天氣惡劣的地方來說這是很必要的,來服役的人心裏也清楚,又能為自家的未來做事又有工錢拿,來服役的人還算情願,最要緊的是服役做五休二,且農忙期間會有半個月的假;最後就是普及學堂,每個村去服徭役的人中可以選出一個學識最高的在本村的學堂教學,若是沒有,也可以從相臨的村子調,同縣的人皆可以調用,在讀書人看來教書可比做苦工輕鬆多了,哪怕要教的是一大群熊孩子,還有男有女。
是的,郡政所推的法規中規定家中十二歲以下的孩子不論男女都要進學,每天上大半天的課,學五休二且有農忙假。若是藏著孩子不讓上學的,家裏的田地要加稅,當然,一般人家都想自家孩子上學,隻是對送女娃去上學有點排斥。不過法規中還說了,進學之後每年都會有考核,若是考核中家中的孩子全過了,可以再減一成稅,或是過了一半就減半成。這個規定對本身沒有田地想靠開荒多得些田的人家來說吸引力並不大,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目光短淺,很多人想到未來要交的稅便想讓孩子好好讀書。
且通過初級考核的人,將來還有機會參加中級考核,考核通過家中會有十畝免稅田,隻要通過考核的孩子不犯罪,這免稅的名額就會一直在。有中級考核當然還有高級考核,過了高級考核就能直接在郡政所掛名當官,百姓們雖然說著自家孩子怎麼看都不是當官的料,但是萬一成真了呢!最要緊的是,可以當官的不限男女,也不限漢民還是夷民。
雖然政策如此規定,但是夷民對送孩子上學並不熱衷,也抗拒服徭役。夷民較多的新羅縣對政令無法推廣深感無奈,幸好不到一年他就走了,當然這事他還是得上報,誰讓楚立新在呢,楚家如今深得新皇信任,他可以不管靈夫人對他的看法,卻不想讓楚立新留下壞印象。
靈夫人聽說此事後,也沒有多管,隻是說若是這三條沒有完成,將不會享受郡裏的幫扶。當時新羅縣縣令還犯嘀咕,這郡裏如今錢糧都有限,能提供什麼幫扶,誰知沒多久其他順利完成徭役安排和學堂建設的縣,優先領到了郡裏培育的水稻秧苗,並且派專人指導百姓如何正確種植。盡管接受指導的百姓很多都對新型的種法保持疑問,可是秧苗是實打實的好,田地都是無主的田地,紅二叫它試驗田,種田的都是各村的種田好手,將來的收成也是歸各村分平,郡裏說了,這次結的糧食大部分是要當糧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