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墓人 楔子:新皇帝(1 / 3)

星曆1533年12月22日,雪域冬至日,皇城以大雪封城三日。

是日夜深,雪域大君駕崩,後世諡號:肅明。

肅明帝有遺詔書,立二皇子武王姬燁為新皇,時姬燁征戰未還,恰大皇子仁王姬衍輪值守皇城,故代為監國。

帝崩事非小,且有疑處,仁王恐朝堂生變,暗自暫壓此事,且急書密函至三大輔政王,又昭三大封王回朝。

帝崩第二日,仁王命其麾下大軍即日於封地開拔皇都;第四日,四皇子成王姬煜攜兵入京,與仁王大軍同時抵達,大軍分駐於皇城西大營與北大營;五日,穆王姬翊攜兵入京,駐於皇城南大營;同日,武王飛書京城,告知前線決戰,回程延遲。

書至昭陽殿,群臣嘩然:依《雪域大律典·國殤律》,帝崩為大殤,新皇登基之前,為防生變,四大封王及朝中群臣必於皇城服大喪,非若此者,等視叛域!武王為四王之一,知事不可為而為之,其心可揭。

武王好兵事,自主東洲以來,守東洲十七郡,二十三年,年年有戰:東逐海寇,西驅匈牧,南鎮蠻越,北屠獸族,屢耀兵威以示炎域,向為雪域倚仗之利刃。雖戰功赫赫,然常年征戰,封地青壯人力,盡皆應伍,如是,民戶之中以無餘糧,地田之中亦無農耕,百業故此凋敝。

謠傳皇帝陛下曾勸誡武王:大興戰事,有傷民和,輕易不可為之。不料武王竟以“八十萬東洲甲士難以一時歸田,恐或生變!”之言挾嚇陛下。陛下仁德,不以為意,後遂放任之。

帝崩第七日,舊例稱龍氣回環天,當由儲君扶先帝靈柩入陵。然武王尚未返都……

當日,昭陽殿內,皇座之下齊列三案,左右兩邊又共擺四案。四案之下,三錦席齊列,再下,有九竹席成三三列好。大殿之外,三公九卿恭候眾王已有多時。

至卯時,廣軒門現禦林軍清道,百名金吾衛簇擁之下,三大封王駕輦而來,武王未至,以空輦乘聖旨代之,至殿前通拜門,皆下輦步行,聖旨由仁王姬衍執之。三公九卿見而迎上,隨金吾衛同入大殿。未稍時,德慶門又現禦林軍清道,數十金吾衛相護之下,三輦接順而出,乃是輔政三大親王。

雪域之地,幅員遼闊,自炎域高祖武威皇帝攻域後,疆土迫之分而為五,中為帝皇中土,守四關而扼四方。餘者為東洲,西原,南域,北地,四大封王各分封一地。皇帝駕崩,則四王入京,其一為新皇,餘者交兵權,讓王位,重拜新職,冊封國公,以輔朝政,並號“輔政三王”。

登基之前,四王各選未滿五歲之子嗣數人,由先皇輔政親王引入太廟,教習文武,於各脈中,重選四大封王,待成年,向宗祖立誓,拜皇帝為父,各封皇子位,其方可至封地掌權數年,而後拜得為新封王。

此者為雪域之大略。

再說輔政王及封王,三公九卿等入了大殿,金吾衛飛身隱去。

輔政親王,三人齊步至皇座下,尋位依案坐下,封王三人同樣依次坐好,唯武王案上,由玉駕呈聖旨代替。

三公九卿做朝拜一揖,也是依次尋位坐好。此時東國公姬林撇過武王座案,神色不悅,便朝仁王問去:

“姬衍,武王如今莫非還沒有歸?”

“是的,武王昨日來信稱,已到陽池關外。”一身白滌喪服的仁王起身回複。

“哼,若如此!這姬燁小輩,擁兵自重,莫非真要反不成!”西國公慍色立出,南國公見狀略拉其衣擺,示之勿怒。

南國公見武王案上聖旨,心中隱有所預,便故問之:

“姬衍,你以璽令引我等及諸公來此,皇帝禦崩遺昭可有尋得?皇璽乃國之重器,受皇帝操之,禦座崩後,依法璽令可五出,當下朝堂不穩,若非大事皇璽不用。汝為監國,此番便罷了,但還是要有個解釋的!”

“稟輔政三王,姬衍確有大事要當諸位王公大臣前示之!”仁王神色肅然,目光環視眾人,而後停於冰王案上。兩步到案前,取下聖旨。

“嘩……”聖旨拉開,仁王宣讀,“天穹之高,滄海之遠,皇帝之威,震懾山海,皇帝之言,聖諭萬民。”

雪域大皇帝的聖旨開篇。

“恭拜吾皇,謹受聖聽!”三公九卿齊齊伏拜而下,眾王亦起身躬拜。仁王故為一頓,視此情形,繼而讀之。

“朕登基而立,炎域百三十年之威,如懸頂之劍,在咽之鯁,於朕手中,未能中興,更甚又失潼關,朕每日長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