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早朝論教(1 / 2)

“仆臣在。”何白一邊高聲應道,一邊站起繞著眾議郎一大圈,這才從朝臣靠後的位置中走出,來到了大殿正中。按蔡邕所教的禮儀步伐,行至了距離漢靈帝五十米的地方停住,拱手彎腰深深的拜道:“仆臣何白恭請陛下皇帝安。”

“皇帝恭安。”陛下的宦官大聲應道,又側耳聽漢靈帝的言語,而後又大聲叫道:“皇帝詔問,何議郎所上議疏中言道,防疫當除四害,講究私人清潔與公眾衛生,然而此疫到底是從何來?”

“回陛下……”這個陛下在此時還是特指傳話的宦官,而不是皇帝本人。而此問不過與蔡邕之問一般,已經有過一次解釋的何白,對此次解說自然更要詳細明了一些。

特別是對大澇與大兵之後,必有疫病之事解說的十分清楚。古代大軍大都喜歡將兵災後的屍體棄入河中,讓其順水而走,但是這樣一來,腐爛的死屍必將生疫,反而報複生者。所以喜歡濫殺者,又未能好生的處理後事者,當地必有大疫發生。

整個大殿之中的滿朝文武都一言不發,靜聽何白的詳細解說。然而心內卻如潮起雲湧,雷鳴大作,有心辨駁,卻尋不到一處古例。眾人都是飽學之士,縱然不去查詢史書,然大澇與大兵之後,書中也絕對記有大疫。眾人皆以為是老天之罰,卻不想疫病是如此而來的。

難道真要拿孔子與董仲舒的天人感應來辨駁?可天人感應隻有大略,沒有詳細的解釋,更沒有何白這般詳細細致的解說災異之原由,與防治辦法。從前是一口咬定乃皇帝失德而引發的災異,不管皇帝認與不認,都是你皇帝的錯。

可是在經過何白的解說之後,皇帝發現災異不是自已的錯了,天人感應那玩意是虛的,遠不如何白所說真實可信。那群臣再說是皇帝的錯,那不是成心在打皇帝的臉,耍無賴麼。跟皇帝耍無賴,你是活得不奈煩了,需知皇帝才是天底下最大的無賴。

唯有在其他方麵徹底的駁啞何白,群臣才能將何白之前的解說全部歸於邪端異說,是專門用來欺瞞皇帝的。隻是何白說得十分有條理,縱然不信,隻要以實際的辦法去治理,就必然會有一個結果。就像俗話中說的那樣,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不會像天人感應那般,恐怕儒生們自已都說不出一個理所然來。從前可以用孔子所著的《春秋》所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莫須有的天意來恐嚇皇帝。但在經過何白此事之後,儒生出身的百官們隻怕再也不能拿天意來欺壓皇帝了。畢竟皇帝也不是蠢蛋,是能夠分得清誰真誰假的。

“皇帝有旨,百官們可有疑惑者,可出列請教何議郎?”

百官們心中一凜,皇帝這是準備發難了,要是百官們問不倒何白,那以眾儒生為主的百官們,就得承受起皇帝的雷霆震怒。而儒學在大漢天下中的絕對統治地位,也必將遭到慘重的打擊。

可是問難何白又要怎麼問?三公九卿自持身份,不能輕易出頭,於是就有一名議郎越眾而出。先朝著漢靈帝大禮之後,再向何白行了一禮,問道:“吾聞公乃武人出身,未知胸中曾學事否?”

何白也行了一禮答道:“吾自幼從父家學,不曾學任何儒學經義,諸子百家也隻是略有所聞。”

那名議郎頓時神色一振,不禁傲慢起來,指著何白斥道:“汝不過區區一介武夫,不明儒家五經六藝,更不識諸子百家之學,卻膽敢妄議天意,真是好大賊膽。”

何白微微一笑,說道:“伊尹恭耕於野,薑尚垂釣渭濱,更有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弇之輩,吾從不知此數人治何經典,識何百家;卻能夠順天應人,輔佐商、周、兩漢一統天下。由此可知,天意者人人可議,隻要能夠讓人信服者,便是真意。若不能讓人信服,而是強以天意欺之詐之迫之,便如那淫祀一般,是以天之名為已謀取私利也。”

那名議郎大怒,問道:“公既如此大言,膽敢自比伊尹、薑尚、張良、陳平、鄧禹、耿弇這等不世才俊之士,吾便請以天為問:天有頭乎?”

何白大笑,說道:“汝之問,就如螻蟻之間相問,人與螻蟻類同乎?有四足六爪乎?何時而生?又姓誰名誰?”

那名議郎怒道:“那公如何看待上天?”

“天,無形無名而又無所不在。然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如人從不去關心螻蟻之間的事物,天已滋生了萬物,自然也不會再來管理人間之事了。然而天有天規,地有地則,隻要摸清天地之中的規則,便可以順天應人了。”

“公大言已摸清天地規則,然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此規則當做何解?”

“四時者,春夏秋冬也,此天時當與日相關。日距大地近則是夏,較遠則是春秋,更遠則是冬。五行者,寒暑燥濕風,則與山川地理,江河湖海相關……”何白費盡心思的回想初中時所學的地理知識來,幸好地理的成績還不錯,可以解釋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