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餐——與家人歡聚一堂(1 / 1)

家是每個人的避風港,說起家庭餐,我們總會不禁想起除夕夜、八月十五全家團圓的日子,總能想起那首《常回家看看》:“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

飯桌往往是中國人社交的最好場所。工作時如此,家人交流亦如此。我們習慣於在晚飯的時候對彼此說,這個你愛吃,多吃些。以此作為關懷。似乎除了這種方式,再也找不到其他。而最親密的朋友之間,往往都有共同的口味,無需過多言語,便能心有靈犀地選擇喜歡的食物。而食物的選擇,也極容易暴露一個人的性情、家世和品行等等。於是,我們隻有在家庭的環境中,和熟悉的人一起,吃習慣的飯菜,才可以感覺到釋然。

在電影《飲食男女》中,飲食的華美豐盛恰恰映襯了感情的荒蕪寂寥,如同一襲華美的破衣,比破舊的普通衣物更讓人覺得淒慘寒愴。退休的廚師老朱每天都要花大量時間做出一桌精美的菜肴,可惜無人享用。於是拎了提籃興衝衝地給鄰居的小女孩送去學校作便當,也因為菜色太過豐盛而引人側目。每周一次的晚宴時間,是家人難得聚在一起的機會。然而因為性情的固執相似,導致情感的南轅北轍,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沿著自己的軌跡越走越遠。老屋中的晚宴,不再是溫馨團聚的時刻,而成為了每個家庭成員的負擔,急於要逃脫。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告顯示:一家人常在一起吃飯,孩子更易得高分並有好品格。培養孩子的良好性格和教養有各種方法,美國專家認為,父母不必花大力氣去找家庭教師和好學校,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家庭聚餐。這不僅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走上成功之路,還能使家庭關係更加和睦。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發達國家裏,美國孩子和家人一起進餐的比例最小,15歲的孩子裏,隻有65%的人每周有幾次和家人一起吃正餐,這一比例在意大利和法國都超過90%。

和家人一起吃飯包括一起享受整個過程:布置餐桌,將食物端到桌上,和大家交流自己一天的經曆,一起享受沒有壓力、放鬆的時刻,這一切都很重要,缺少這個過程對家庭關係造成的破壞無法彌補。

在名為《家庭聚餐的神奇力量》一書中,作者馬裏亞姆?魏因施泰因說,和家人一起吃飯是每名家庭成員在一天中的精神支柱,孩子們應該知道,“家在那裏,而你是其中一員”。“一起吃飯總是能給家庭成員的關係提供一個基礎。”邁克爾斯說。

專家認為,最好的家庭聚餐應該是:關掉電視,父母鼓勵孩子們交談,不強迫孩子吃他們不喜歡吃的東西,也不在吃飯時討論他們為什麼考試沒考好。研究人員的調查顯示,父母和孩子都希望能常在一起聚餐,而工作壓力對家庭聚餐構成了最大障礙。 有些人根本是工作狂,忽略了應該優先考慮的事,他們和所有重要的事都失去接觸。而孩子們的課業負擔重,功課安排得太滿,也成為阻礙家庭聚餐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