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裏與各相關集團公司、港口信息傳遞頻繁,從初步調查的情況來看,日、韓等公司明顯存在pvc原料對華傾銷行為。
辛安將情況通報給“遼化”、“丹化”集團。
幾位老總開了個協調會,決定立刻準備材料上bj,申請商務部對日、韓等公司進行反傾銷調查和製裁。
這事兒由國有大型企業出麵,上頭還是會更在意一些。
辛安心裏有了底,便要求聯手出擊,與對方打價格戰。
雖然各集團都怕這樣會失去手中的利潤,但經過一番爭論後,也都認識到微利總比停產、倒閉強。
再說困難也隻是暫時的,隻要挺過一年半載的,等商務部裁決下來,他們就熬出頭了。
辛安決定在大連和sh設立兩個辦事處,加強對進出港貨物的周轉監控。同時,也作為指揮商戰的“行營”。
辛安這兩年苦心培養的一批人材這次都派上用場。即使如此,他仍覺得人才奇缺。
他把李博的年薪開到四十萬,是原來的兩倍。
他覺得李博是個不可多得的經營方麵的奇材,作為自己的左膀右臂,這次返傾銷調查多虧他出謀劃策。
目前,“toppvc”的負債率高達78%,辛安一直是咬著牙硬挺著。
他知道自己現在是射出去的箭,無法回頭了,隻有繼續向前。
同時他滿懷希望地等待著二期工程新品上馬,避開市場爭奪的焦點。
他一直覺得“二期”工程就是“toppvc”的新生,是他人生的又一大轉折點。
這期間發生了一件讓辛安每每想起都有點兒後怕的事兒。
“遼化”負責原料供應的的齊總在bj給辛安打電話,說有一個跟商務部上層領導關係很近的這樣一個人答應幫忙聯係推動加快“反傾銷”案件,隻是需要給他一些“費用”。
辛安沒做過這樣的事兒,也不太了解這些“掮客”的背景;隻是聽別人說,在京城有很多有背景、有人脈的人在做這樣的事兒,收費不菲。
“遼化”的齊總信誓旦旦的保證說,這個人肯定沒有問題,是京城裏的一個高級領導的公子給他介紹的;並且還說了,事兒沒辦成不收錢。
齊總這麼一說,辛安說也行,那就看看他要怎麼辦吧。
轉過天,齊總來電話說那個辦事兒的人要來“遼化”和臨江察看企業的經營情況,核對一些信息。
辛安也覺得正常,人家給自己辦事兒怎麼也得了解一些自己這邊的情況。
又過了兩天,齊總說那個辦事的王總一行八人已經到“遼化”了,讓他做好到臨江的接待準備。
辛安心裏沒底就跟李博和張凱說了這事兒。
張凱倒是沒說什麼,但是李博說那個王總怎麼來了這麼多人?辦這事兒不是應該偃旗息鼓、不為外道的嗎?
辛安和張凱一琢磨,覺得有道理啊!
於是,就讓張凱通過其它渠道了解這些人到了“遼化”以後的去向和所作所為。
果然,傳回來的情報讓人更生出疑慮。
這些人在“遼化”呆了半天,要了很多的企業資料。
然後,提出說大家幾乎都沒來過遼城,要求“遼化”安排車輛和陪同人員去遊覽遼城的各個名勝古跡。
於是這一群人在這個原契丹的國都-遼城就這麼瀟灑地玩了兩天。
並且那個王總還告訴陪同的人,因為請來的都是各方麵的專家,需要回去寫評估報告,要求“遼化”支付每個人五萬元的顧問費。
辛安、李博幾個一聽就知道這是一群騙子。
於是,趕忙讓行政部取消預訂的酒店,那邊又通知齊總說趕緊聯係有關部門查一下這些人的底。
齊總已經感到不對頭了,就在bj通過一些朋友和關係了解這個王總的底細。
後來傳回來的消息讓他羞愧萬分,原來那個所謂的高幹子弟和這個王總就是一夥的,到處招搖撞騙;大錢騙不到,就騙點兒小錢和吃吃喝喝。
好在大家都沒有太大的損失。不然,把那麼大的事兒交給幾個騙子去操作,那得承受多大的損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