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經濟型人才(1 / 1)

那時候的遼南沿海,地廣人稀,國家因為當時蘇聯催賬和連年自然災害,作為戰略物資的糧食極為短缺,於是就動員各大軍區和地方政府,成立農墾區,大麵積開荒、種糧。

而遼南地區,尤其是沿海那一片,有大量的鹽堿地可以改良、種田。

於是一個又一個“科級”單位的農場就建立起來。而此時,老朱的老丈人就是新成立的省農墾局的局長。

不要小看這個農墾局,當時省裏在考慮省農墾局領導班子配置時,除了政治指標外,業務能力上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就是調到農墾局的人要懂經濟。

而老朱的老丈人解放前就在東北以開貨站來打掩護從事地下革命工作,給組織解決了大量的經費;解放後又在省財貿委擔任要職,為解決省裏的財政問題殫精竭慮。

現在國家由軍事鬥爭轉入全麵經濟建設,缺的是什麼?一個是錢,另一個就是人才!經濟管理人才!!

讓老朱進省城大機關去渾渾噩噩地混日子,哪如從基層幹起,把他培養成一個國家急需的經濟型人才?!

那時候對經濟型人才定義也不高,懂生產、懂經營的就是。可這樣的標準,在當時的黨政幹部中,也得拿放大鏡去找。

可要是選能打仗的、搞政治的,那是多了去了,一抓一大把。

所以,老人們對老朱的工作安排那是絕對地高瞻遠矚的,富含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