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賀是在楊光被帶回國內後,主動向紀委自首的。
劉賀能從一個農民升到lj市國資委主任絕對是個奇跡。
當然,即使表麵上看是奇跡,但若是認真剖析劉賀的發跡史,卻還是能看到他人生的閃光點和抓住機遇的能力。
劉賀出生在臨海縣農村。
劉賀的父親是臨海縣第一位拖拉機手;在臨海縣的縣誌裏,還能查到劉賀的父親劉紅棋開著臨海縣第一台東方牌履帶式拖拉機的擺拍照和文字介紹。
劉賀初中畢業後就子承父業,在鄉裏農機站開上了履帶拖拉機。
臨海縣是農業大縣,耕地數量龐大;而相對於關內而言,又人口偏少。
於是,從1960年代開始,國家就在這種地廣人稀的產糧大省推廣農業機械化。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農業機械化推廣項目就是“機翻地”。
這麼說吧,以當時臨海縣的土地數量而言,要在“冬翻”或“春翻”把全縣的土地都翻耕一遍,即使全縣老老少少啥也不幹、一起上陣,也得翻上兩、三個月,效果還未必好。
而當時用二十多台履帶式拖拉機,十五到二十天就能全部把耕地給翻完。
劉賀因為翻地的事兒也跟劉紅棋一樣上了一回縣誌。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趕上農業學大寨運動,新上來的縣革委會領導想讓全縣農業建設也“放一顆衛星”。
於是,就開了全縣農田冬翻動員大會,在會上要求全體社員要向大寨學習,以無畏的革命主義精神忘我的“翻地”,用一周時間把地翻完,向上級報喜。
這時候,臨海縣農機局因為文革動亂已經停擺了好幾年,全縣各鄉鎮(那時候叫“公社”)農機站二十幾台拖拉機能冒黑煙的不到一半。
縣裏給了這些能開動的拖拉機下達了翻地任務,劉賀父子的那台拖拉機要承擔兩個鄉鎮的翻地工作,工作量比之前大了一倍。
而劉紅棋由於年紀大了的原因,一到冬天就開始哮喘,根本幹不了活兒。
所以,開拖拉機翻地的任務其實就隻能依靠劉賀一人來完成。
也不知道是不是偉大旗手的號召力太強,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劉賀五天時間裏幾乎沒怎麼睡覺,就率先完成了翻地任務。
於是,社會主義紅棋拖拉機手的大紅花就戴在了劉賀的胸前,這張照片也印到當年的縣誌上。
後來,隻有十七歲的劉賀當上了村裏的民兵排長。
這時候,村裏來了一對老夫妻,是被下放改造的原lj市委副書記江海河夫婦。
按照當時的規定,看管和批鬥的工作由村裏的民兵排負責。
劉賀的父親劉紅棋這個人心地善良,看不得別人遭罪。
所以,就私下裏告訴劉賀,對江海河的看管和批鬥做做樣子就行了,這都是老革命,以後還說不定是咋回事兒呢。
劉賀也覺得自己的父親說的有道理,做人不能太惡毒;再說看江海河也不像什麼壞人,聽說他還是打過鬼子和國民黨的老革命。
於是,劉賀對江海河夫婦的看管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每天也不給安排太多的勞動,能做點什麼就做點什麼。
劉賀還對村裏幾個背語錄背傻了的半大孩子一頓教育,讓他們以後沒有他這個民兵排長的批準不許再到村裏的老房子這裏批鬥江海河。
而對這些給自己的關照,江海河都看到眼裏。
文革結束後,江海河官複原職,回到了lh市委。
不久,劉賀就被調到臨江縣公安局當了一名民警。
三年以後,因為工作表現突出,劉賀又被送到省公安幹部學校讀了兩年書,弄了個中專文憑,回到臨海縣公安局當了副所長、所長;後來又到了紅光鄉當鄉長、黨高官;又升到縣農業局當局長、工業局當局長、副縣長、縣委副書記;在省委黨校混了個本科文憑後,又調到lj市重工業局當副局長、局長;lj市撤銷重工業局、煤炭工業局、輕工業局、糧食局等成立國資委後,劉賀又先後擔任lj市國資委副主任、主任兼黨高官。
所以,從劉賀的仕途履曆來看,他既有勤奮和努力打下的基礎,也有得到貴人相助而一飛衝天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