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東有一位出家人叫釋道英。
少年時就參禪修行,以修養心性為主,不追求外在的形象(不為表象所累),但對佛經經典中深奧的義理,即使沒看過隻要一接觸就能理解。(聰慧過人,智商很高,內在修為。)
遠處近處的出家僧眾們,都爭相向道英法師請教解除心中的疑問。
道英常對他們說:“你們還沒有真正探究到問題的根源;最好是能想想問題是從哪裏開始的,找到之後再來問我吧。”
問的人回去後,認真思考疑惑的地方,大部分都能自己解開疑惑,思考後還不明白,再來問的,道英法師都能為他們解說其中的關健處,他們都能明白歡喜的回去。
道英法師有一次與大家乘船渡黃河,船在河中漂流的時候沉沒了,船上的人都淹死了。
岸上出家人和世俗的人們都看著道英法師沉到了水裏,都麵對河中悲痛地哭泣。當時正值冬末,河裏的冰剛開始融化,但靠近岸邊的還很堅硬。
道英法師這時從河中走了出來,穿過冰層回到岸邊。
岸上的人非常諒喜,爭著脫下身上的衣服給他穿,道英法師說:“我身體還熱的,不用披衣服的。”
說著慢慢走出人群回去了,一點都沒有受凍的樣子。
看他的身體,紅紅的如火烤一般。
知道的人都認為是入定的原因。(入定真是個極高的境界)
道英法師有時給人放牛趕車,有時配大蒜就飯吃,有時穿俗家的衣服,頭發有幾寸長。(不拘泥於外表,果然是高僧!)
他曾經有一次到仁壽寺,道懸法師恭敬的安排他住下。
晚上他向道懸說:“晚上但求一飯。”
道懸說:“你是有大德行的人,雖然不帶吃相(不像是個吃貨啊?),難道不能為了避免世人的譏嫌,而過午不食嗎?”
道英法師笑著答道:“你心裏的妄想雜念,一刻也不能停止,何必白白忍受饑餓,讓自己受苦呢?(微妙的道理,你自己想那麼多,你的身體知道嗎?大道自然!)”道懸聽了,非常佩服讚歎。
道英法師於唐朝貞觀中葉圓寂。(法端及僧俗都這樣說。)
【原文】
河東沙門釋道英。少修禪行,以練心為本,不慎威儀,然而經律奧義,莫不一聞縣解。遠近僧尼爭就請決。英輒報謂曰:“汝尚未疑,宜且思疑,凝成然後來問。”問者還而思疑,多固思自解而去。有思而不寤,重來問者英為說其機要,皆喜寤而還。嚐與眾人乘船黃河,中流船沒,眾人皆死。道俗望見英沒,臨河慟哭。是時冬末,河冰始泮,兩岸猶堅,英乃水中出行至岸,穿冰而去,岸人敬喜,爭欲解衣衣之。英曰:“體中尚熱,勿覆衣也。”徐出而歸,了無寒色。視其身體,如火炙處。其識者以為入定故也,或時為人牧牛駕車,食蒜啖飯,或著俗衣,發長數寸。嚐至仁壽寺,道懸敬安處之,曰:“晚求食。”懸謂曰:“上德雖無食相,豈不為息譏嫌?”英笑答曰:“懸公心方馳驚,不暫休一息,而空饑餓,何自苦也?”道懸歎服。貞觀中卒(法端及道俗皆說雲爾)。《冥報記》-唐-唐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