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州邊海裏有一個島嶼,島上有一個大池,叫做珠池。

每年刺史征收貢賦,都親自監督采珠戶到珠池中采來繳納。

據老年人傳說,如果太守貪婪,那麼珍珠就會遠離而去,難以采到。

采上來的都是老蚌,把蚌剖開從中取珠。

珠池在海邊,人們都懷疑池底與海是相通的。但是池水極深,不可探測。

池中所產的珍珠,像豌豆那麼大的,是普通的珍珠;像彈丸那麼大的,也時常可能采到;直徑一寸能照亮屋子的珍珠,卻隻有其說,不可遇到。

另外,把小蚌的肉取出,用竹篾穿起來曬幹,叫做珠母,容桂一帶一般都用它炒菜下酒。

見到肉中有米粒大小的珍珠的蚌,便知它是產自珠池。

珠池裏的蚌無論大小,全都胎中有珠。

【原文】廉州邊海中有洲島,島上有大池,謂之珠池。每年刺史修貢,自監珠戶入池采,以充貢賦。耆舊傳雲,太守貪則(“則”原作“即”,據明抄本改)珠遠(“遠”原作“送”,據明抄本改)去。皆采老蚌,剖而取珠。池在海上,疑其底與海通,又池水極深,莫測也。珠如豌豆大,常珠也,如彈丸者,亦時有得。徑寸照室之珠,但有其說,不可遇也。又取小蚌肉,貫之以篾,曝乾,謂之珠母。容桂率將脯燒之,以薦酒也。肉中有細珠,如粱粟,乃知珠池之蚌,隨其大小,悉胎中有珠矣。(出《嶺表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