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太和二年,在長安城南韋曲的慈恩寺塔院,一天晚上,皓月當空,忽然出現一位美貌婦人,領著三四個青衣婢女,繞著佛塔說說笑笑,很有風趣。
美婦人回頭對侍婢說:“告訴院主,借筆硯來。”
借來筆硯後,美婦人就在北邊走廊的柱子上題了一首詩,詩中寫道:“黃子陂頭好月明,忘卻華筵到曉行。煙收山低翠黛橫,折得荷花贈遠生。”
題寫完畢,院主拿著燈燭將要看看那詩句,這時,美婦人與侍婢全都變成了白鶴衝天而去。
廊柱上的字跡至今尚存。
【原文】唐太和二年,長安城南韋曲慈恩寺塔院,月夕,忽見一美婦人,從三四青衣來,繞佛塔言笑,甚有風味。回顧侍婢曰:“白院主,借筆硯來。”乃於北廊柱上題詩曰:“黃子陂頭好月明,忘卻華筵到曉行。煙收山低翠黛橫,折得荷花贈遠生。”題訖,院主執燭將視之,悉變為白鶴,衝天而去。書跡至今尚存。(出《河東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