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關中長安門外有一個村落名叫竇家村。
這個村子並不算大,約有百十餘戶農家,周圍山水環抱,林樹繁密,一片蔥鬱之色,間或點綴著數十間茅屋青瓦,炊煙嫋嫋雞鳴犬叫,風光很是優美。
居住於此的村民據說祖上都是給唐朝皇帝守陵的人,後來在此繁衍生息才有了這個村落,世代皆以務農為業,“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過著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倒也非常悠閑自在。
到了明正德年間,這個村裏卻出了一個能人,此人名叫竇謙,因幼時偶得機緣,遇到一位方士,傳授了他一身堪輿之術,自此就以幫人擇地看房為生。
凡經他所選擇的地方,不論是葬人或是修房,吉凶都很靈驗,所以很快便名聲遠揚,周圍十裏八鄉找他看風水的人是絡繹不絕,很多人為了能請到他都需要備上厚禮親自登門,如此不到數年他便發家暴富起來。
等到手中有錢之後,竇謙便想拆了家裏原先的幾間茅草屋再重起一棟大宅,雖說他精通風水之術,平日給人選地修房也不知多少次了,可是輪到自己修房擇地卻是煞費苦心,不僅白天在這附近四處尋找,晚上還站在山頂夜觀天象,經過多日的查勘和推算,他終於在傳說中的帝陵旁選好了一塊地方買了下來,再算了個吉日破土,不到一月便修起了六間瓦房,還帶了一個碩大的院子。
而他的妻子黃氏也很爭氣,一連生了兩個小子,竇謙不願意兩個兒子和他一樣,所以從小就把他們送進學堂,這兩個兒子也是勤學苦讀,到十四五歲都中了秀才,竇謙又分別給他們娶了媳婦,不到一年就有了孫子,此時他三世同堂,得享天倫之樂,一家人是父慈子孝,羨煞旁人。
時光冉冉猶如白駒過隙,轉眼二十多年過去,眼看著竇老頭已過古稀之年,黃氏此時也早已因病早早去世了。
兩個兒子私下悄悄商量了一下,覺得也應該考慮父親身後之事了,於是有一天兩人對父親小心說道:“您為別人選擇了那麼多的吉地,現在是不是也該為您百年之後選一塊風水寶地了?”
沒想到竇老頭聽了之後卻微微一笑,並不回答。
兩個兒子見狀麵麵相覷,也不知道父親葫蘆裏賣的什麼藥。
後來他們又找機會問了幾次,每次老頭都是笑而不答,兩個兒子見狀也就再不敢多問。
這年秋末冬初,老頭得了風寒,延醫服藥都無濟於事,眼看著病情日漸加重,已然臥床不起。
他的兩個兒子一看這次估計熬不過了,於是趁著父親還有一口氣,又問起身後之事來。
竇老頭躺床上雙眼微閉一言不發,過了半響才對他們說道:“其實這塊寶地早已經找到了。”
兩個兒子一聽心中大喜,急忙問他地何處,老頭看著他們幾次欲言又止,兄弟倆也不知父親有什麼顧慮,於是就跪床前數次叩頭請問,到最後老頭方才對他們道:“實話告訴們,這塊地其實就住的這間屋裏,先前之所以一直不說,是怕們不能遵照的遺命啊。”
兩個兒子聽罷不禁大感詫異,隨即又叩頭不已,流著眼淚說道:“父親之命們怎敢違背?還請您老家明示。”
竇老頭聽罷歎了口氣對二道:“既是如此,就與們說明。這塊寶地就的床下,待死後們要床下掘地八尺,即不能多也不能少,千萬不要用棺槨埋葬,再將頭上腳下麵向東方倒埋下去,而且埋的時候身上不能著寸絲半縷,務必要裸葬。等到下葬之後,們所有等皆不能出門,將門戶緊緊鎖閉,一直到七七四十九日之後方能外出。
若是們兄弟能遵從的話,就可以用這塊地,若是不能就千萬不要將埋這裏,外麵隨便找一個地方讓入土為安就是了。”
此言聽罷兩個兒子滿麵皆是驚詫之色,心中覺得此事太過怪異不合常理,但想既然父親這樣說了,也隻能叩頭答應下來。
竇老頭見他們並無異言應了下來,心中雖喜但臉上仍有一絲猶豫之色,又叮囑再三之後方才轉過頭去不再說話,到得黃昏時分終於油盡燈枯駕鶴西去了,一時間全家上下都悲痛萬分,兩個兒子更是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待得哭喪完畢,他們便商量起下葬事宜來。
中國自古以來都很講究厚葬,越是孝順喪禮就要辦的越是隆重,雖然兄弟倆答應了父親臨終前的要求,可是想想這個要求實是有點匪夷所思,特別是還要倒立裸葬,兩更是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