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明月竹葉青新浪博客】

道光三年孟春時節,江蘇泰州城西二十裏外,一個江南小村依江而座,名曰蘆花莊。

此地三河環繞,綠蔭垂柳,岸邊蘆葦茂密,河麵水鳥風帆,春季更是“煙柳飛輕絮,風榆落小錢”,可謂景色如畫風光絕美。

村中所居之民以漁農為業,祖祖輩輩皆居於此。

這一日太陽剛從江麵躍起,村東頭榆樹下一座宅院院門便已打開,從中出來兩個破衣舊衫的漁民,手中抬著漁網準備下河去了。

二人之後還跟著一個矮壯身材硬幣闊嘴的漢子,約有四旬開外,穿著一身綢袍甚是光鮮奪目,指著二人道:“近日河水暴漲,你等速去下網,休得偷懶,日落之前務必要回來。”

兩人聞聽皆畢恭畢敬道:“是,李老爺。”

說畢轉身快步向河邊走去。

那矮壯漢子見二人遠了,這才回到院中,叫老仆泡了壺茶,坐在椅上慢慢品著,神態甚是悠閑。

這李老爺名作李泉海,是蘆花莊中人人皆知的大戶,早年原本也是個貧窮漁民,專在河中打漁捕蝦,藉此得以溫飽。

他生性刻薄,精於算計,兼之還能吃些苦頭,每日早出晚歸不辭辛勞,將所捕魚蝦販賣到泰州各個酒樓,十餘年來省吃儉用聚沙成塔,終至家財萬貫,將原來的破舊茅屋也拆了,起了座三進三出的宅院,娶妻納妾呼奴喚婢,一時成為了村中的首富。

此時他既已衣食無憂,自也不須親自去下水打漁了,隻雇人編了一張巨網,每天午時攔在河間,待每年春秋兩季河水暴漲的時候,大小魚蝦順水而下,觸到網後便被捕住,少有漏網之魚,因此所撈比其他漁民皆多出許多,當地人稱之為“閻王斷”,殘忍狠毒之名由此可知。

李泉海雇了傭工張網捕魚,自己得以坐享其成,每日隻是賞花遛鳥擁妻抱妾,過的甚是滋潤。

這一日早間他遣走漁工,正坐在太師椅上品茶賞花,忽聽院外有人叩門。

待老仆開門回報,說道有個僧人求見。

李泉海聞聽心道隻怕又是來化緣的,少不得還是要自己打發,於是便從椅上起身,出門即見一個老僧正坐在門口不住敲著木魚。

一見主人出來,那老僧迅即從地下站起,雙手合十道:“阿彌陀佛。”

李泉海將他細細打量一番,見這老僧身材枯瘦,脊背高聳,所穿僧衣雖是舊了些倒還整潔,一張麵皮細白,眉須卻是黃色的,看起來似有六七十歲,一副無精打采的模樣。

他眉頭一皺,大聲問道:“你這和尚可是來化緣的?”

老僧微微一笑,道:“正是。”

李泉海性子鏗吝,即便親友上門借錢也是一毛不拔,唯獨對僧人倒是從不吝嗇,隻因心知自己殺業太過,怕遭天譴,故此欲借神佛善事來化解。

當下他便道:“好說。不知大和尚所化是錢還是糧?”

老僧聽罷此言又微微一笑,忽雙眼翻起,朗聲應道:“施主差矣,這些東西皆非老衲所需。”

李泉海一聽大奇,暗道尋常僧人化緣所為皆不過此二物,可這老僧居然都不要,卻不知他到底需要什麼,於是又問老僧道:“那你到底所化何物?”

老僧雙手合十,對他深深一拜道:“老衲此次上門所為之事不難。但求施主發大慈悲,行無量善,罷了舊業另謀新生。”

李泉海海聽罷此言心中吃了一驚,不想這老和尚竟敢口出狂言提出如此無禮要求,若是依他所言豈不是要斷了自己的財路?當下臉色一沉道:“你所需別物尚可,此事則萬萬不能!”

老僧原本滿麵期望之色,聞聽此言盡數轉為失望,頓一頓又道:“上天有好生之德。佛祖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殺生太過隻怕將來罪孽更巨,請施主務必三思。”

李泉海被他說中心事,大是不悅,道:“你這和尚多說無益,漁業乃我衣食父母,若要棄了祖業,則萬萬不能!”

那老僧見他態度堅決,斷無通融之理,隻得歎口氣道:“施主休要動怒。既是如此,老衲再退一步,隻盼施主在明日午後三刻不要下河張網,非但老衲感激不盡,連上天也會體念施主的好生之德,否則老衲便日日上門乞求。”

李泉海一聽,更是奇怪,心想若這老僧坐在自己門口,他這一把年齡,若是用強,被別人看了去,倒要說我不厚道。再說這個要求比起之前倒是不難,莫若先應允了下來,便點點頭勉強道:“即如此,依你言便是。”

老僧見他應允,麵上大是欣喜,當即要告辭離去。

李泉海向來對僧尼之流頗為敬重,一有上門定會留在家中招待頓素餐,此時他便將老僧留住,非要他用過素齋後才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