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穎運使說:他鎮守泰安的時候,聽說有個讀書士人來到泰山的深處,忽然聽到從石壁中傳出人的說話聲說:“是什麼地方的經書香,難道有轉世的人來了嗎?”
又聽“口”的一聲震響,石壁從中間裂開,現出了紫貝美玉裝飾的宮閣樓閣,聳立山頂,有位年老的儒者頂冠束帶下來迎接。
士人驚怕奇怪,問這裏是什麼地方,回答說:“這是經香閣。”
士人詢問經香的意思,答:“這說來長了,請坐下慢慢聽我講來。過去孔子刪定經書,傳教萬年,諸經的要義、精微的言辭,一代一代地傳授下來。漢代的各位儒者,離開上古不遠,闡釋注解,大概能夠窺見先聖的心,而且當時風俗淳樸,尚未流於涼薄,沒有培植黨羽爭名的習氣,隻是各傳老師的學說,實實在在地追溯淵源。流傳到唐代,斯文的風氣也沒有改變。到了北宋,刻為注疏十三部,為先聖所嘉許。大儒們耽心新說日日興盛,儒家經典學說將漸漸失傳,所以建造這個閣來貯藏它。中間是初刻本,用五色王做成匣子,是尊崇先聖的遺教;配上曆代官刻的本子,用白玉做成匣子,是顯示帝王表彰的功德,都在南麵。左右則是各家私刻的本子,每一部書成,必定取初印精好的,按照時代次序入藏這個閣中,用青玉做成匣子,是獎勵鑽研古籍的辛勤,都在東西麵。並且用珊瑚做成書簽,黃金製作鎖鑰。東西兩邊廊屋,用沈檀木做小桌子,錦繡做墊子。各位大儒的神靈,每年來觀看一次,共同依次相坐在這閣裏。後麵三排房子,則是唐以前各位儒者解釋經書義理之書,逐套編列,收入一個庫房之中。除此以外,即使是著述高與身齊,聲譽榮耀超出當代之上,總聽任他自己貯藏於深山之中,不得進入這門一步,這是先聖的意旨嗬。各種書籍每到子刻、午刻,一字一句都發出濃濃的香味,所以題名叫經香。因為一元旋轉,二氣交融,陰氣起於午時的正中,陽氣生於子時的夜半,聖人的心與天地相通。各位大儒闡發聖人的義理,它的精微深奧也與天地相通,所以互相感應。但必須是能傳承這門學問的人才能聞到,其他人則不能。世上的儒者對這十三部經書,有的焚油膏以繼日光,鑽研仰望一輩子;有的深推曲解,吹毛求疵,百般抨擊,也各自因為他的性情學識的根柢不同罷了。您四世以前做刻字工,曾經手刻過《周禮》半部,所以佘香還在,我得以知道您的來到。”於是引導他遍看樓閣廊屋,用茶點果品來招待,然後送別說:“您善於自愛,這裏是不容易來的嗬!”
士人回頭一看,隻有萬峰直插天空,幽深不見人跡。《閱微草堂筆記》
【尊重原文,以下是作者的話】
這件事荒唐怪誕,大概是尊漢學者的寓言。
漢代儒者以解釋古書字句為專門的學問,宋代儒者以闡發經書的義理為重,好像漢學粗而宋學精。
但是不明白古書的字句,義理又何從知道?一概詆毀排斥,把它看成猶如渣滓,這就未免像已經造成了華美的大車,而回頭去斥責原始時沒有幅條的車輪;得以渡過了迷津,立即焚棄寶貴的筏子。於是攻擊宋儒的,又紛紛而起。所以我編著《四庫全書》詩部總敘中說:宋儒的攻擊漢儒,不是為講解儒家的經書起見,不過求得勝過漢儒罷了:後人的攻擊宋儒,也不是為講解儒家的經書起見,不過是不平於宋儒的詆毀漢儒罷了。韋蘇州的詩說:”水性自雲靜,石中亦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就是這個意思了。平心靜氣而論,《周易》從王弼開始改變舊的說法,是宋學的萌芽。宋儒不攻擊《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