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薑白岩說,有一位士人正在桐柏山走,忽然遇到有儀仗隊做前導的車隊,從他們的衣冠形狀來看,像是鬼神。
於是他躲進樹林裏,但不料車中的貴官已經看到了他,態度很親切地叫他出來說話。
於是他沒有辦法,隻得上前去拜問對方。
那個高貴的官員說:“我就是這座山的神。”
這位士人又問他是哪個朝代的神,希望告訴世人以增長見識。
貴官回答說:“你所要打聽的是人與鬼間的事,但我是地神。自開天辟地以來,我就存在,所以神靈和天地是相生並存的,隻有聖人才會通曉天地造化的原理。因此才將燔柴祭天、瘞玉祭地這些條款寫進《六經》中,但自從小說雜記一類的野史出現後,就編造出了不少陳詞濫調,說某神姓劉姓張啦,說天帝有興廢之變化啦,說河伯姓呂姓馮啦,竟然有夫有婦的,一派胡言。儒士對此十分不滿。因此宋代興起了朱子理學,用‘理,來闡釋天,把《詩經·皇矣》中’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的說法都給予否定,而把鬼神的存在歸之於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木石的精氣還能生出夔罔等妖怪,雨土的精氣都能生出羊等動物,哪裏有乾坤運轉、元氣渾淪,反而不能聚萬物之體而上升,成為至尊的主宰的呢?我看你的衣著是個丈人學士,請給我傳話,讓儒家學者懂得聖人尊崇上天的緣由。”
士人拜了幾拜就退下了。
他每將這個經曆告訴給別人,別人都說他是癡人說夢語,沒有人相信。
我認為用這話去推論鬼神的始末,寓意深刻,這不過是薑自岩的寓言,假托鬼神的話罷了。
赫赫神靈,哪有功夫去跟講學家爭論這些是非呢?《閱微草堂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