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代入感,我一直認為是很好理解的東西,但因為一直有作者在詢問這方麵的問題,我就單獨開一篇來介紹吧。
所謂代入,就是讀者在閱讀時,把自己想象成主角的一種行為,而這導致的結果,就是讀者會隨主角喜而喜,隨主角悲而悲,身臨其境地參與到故事中去,獲得更強的心理感受。
顯然,這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很有益的。自己的事情和別人的事情,帶來的必然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就好比我們看奧運時,有沒有中國選手參加,我們的觀看和助威,絕對是不同的,而如果更進一步,選手是我們的親戚朋友,那關心的程度就更不一樣了。
所以,代入感能讓讀者更關注作品,更深入劇情,更迫切想知道未來發生了什麼。或者簡單地概括,代入感使作品具有更強的吸引力。
然而,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在獲得了這些好處的同時,代入感也會帶來一個負麵作用,那就是當主角遭遇不幸時,讀者的感受也會加強,而如果強度超過了讀者的承受能力,他們可能直接放棄閱讀,甚至會產生一些謾罵。
這也是網絡文學中會有一些寫作禁忌的原因,比如結局必須是大團圓,如果最終主角的結局是全家死光光,在強烈的代入感作用下,讀者自然是無法接受這點。
當然,在寫作中,我們完全可以規避掉這些代入感帶來的負麵效應,隻保留它好的影響。所以,對作家,尤其是網絡作家來說,代入感絕對是個好東西。
那麼,代入感要怎麼才能有,怎麼才能被加強呢?
在談論這點之前,我們首先要區分兩個概念——代入感和認同感。
代入感剛才提到了,是讀者把自己想象成主角的特殊感覺,而認同感則是讀者對主角行為的認可程度。這兩者有關聯,但並不一致。
先說代入感。它的產生其實並不難,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什麼都不用做,它天生就已經有了。隻要小說有主角,讀者就會下意識地去代入,甚至哪怕主角是一隻貓、一棵樹,讀者也同樣會有代入感產生。
區別隻在於代入感的強弱,而影響這點的是讀者與主角的相似程度。
這個相似度是全方位的,包括了形象、性格、三觀等各個方麵。相似度越高,代入感自然也就越強。所以,女性讀者一定更容易代入女性主角,中國讀者一定更容易代入黃種人主角,年輕人一定更容易代入年輕的主角……可以說,主角的每一條人物設定,都在決定著代入感的強弱。
這裏要注意的是,破壞容易建設難,一條相符設定帶來的加分,一般是抵不過另一條不符設定所帶來的減分的。所以,單是為了代入感的話,對於主角的人物設定雖然不能太模糊——這導致了沒有加分項,但也不能太清晰——這導致了更多減分項的產生。
因此,除了一些無可避免的設定,比如性別,我們應該盡可能增加能明確符合對應閱讀人群的設定,比如確認讀者是年輕人,我們就一定要加上主角是年輕人的設定,與此同時,則要盡可能減少不確定對應人群,或者對應人群狹小的設定,比如主角的具體身高。
另一個注意點則是,內在的東西往往比外在的體現更重要。比如,主角的性格就比他的體型影響程度更大。因此,一個中國人穿越成白人,白皮黃心,與一個白人穿越成中國人,黃皮白心,顯然是前者的代入感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