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常規賽MVP正在評選中。
跟常規賽MVP一起即將被評選出來的還有六個獎項,分別是,年度最佳防守球員,年度進步最快球員,年度最佳第六人,年度新秀,年度教練,最佳總經理。
這七大獎項都有125位媒體評審選出。
今年的評選為了突出公平性,所以選擇的全國性媒體所占的投票比重跟地方媒體持平,因為地方性媒體投票難免帶有偏向性,所以通過這種方式讓評選更加客觀。
而且這125位媒體評審團也不是球隊分配的名額,而是官方從眾多記者中隨機挑選的,也保證了評審的投票的公正性。
讓人驚訝的是,查爾斯巴克利也被選進成為了這125位媒體評審之一。
這些評審一般是不對外公開說自己會選誰,但是大嘴巴查爾斯巴克利還是忍不住在麵對采訪的時候,說了關於吳越的好多讚揚的話,他的選擇也已經躍然紙上了。
事實上,這個時候,也考驗經紀團隊的公關能力,雖然說,這七個個人獎項都需要依照這個人整個賽季的表現來定奪,誰好誰壞看數據可能就會一目了然。但是在兩個表現差不多同樣出色的個人身上,你總要通過一些手段去贏得更多評審的支持。
從眾。
從眾指的是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影響一個人決定的因素有很多,雖不能直接改變別人的想法,但從眾心理或許能讓評審的判斷出現積極的一麵。
經紀團隊往往這個時候會通過自己的資源去聯係許多沒有成為評審的記者,並讓他們在麵對公眾的時候,都在誇耀己方的球員。這些記者可以很自如的談論,自己覺得某某某球員是如何如何的好,這個獎項不給他給誰之類的言辭。
等到越來越多的記者傾向於這位球員,這125位媒體評審如果關注了這些言論,那麼心中肯定會想,別的記者都在說他好,想選他,我如果不選的話,是不是特別不主流呢?
於是,本來想選擇另外一個人或者是還在猶豫徘徊的評審們就會多多少少改變自己的看法。
當然,如果某位球員的領先優勢明顯,本身125位評審有100多人支持這位球員,也便不需要用這種手段去博支持。
就比如說,最佳新秀。
顯而易見,最佳新秀一定是屬於吳越的。如果最佳新秀頒給了另外一名球員,那麼估計全世界的球迷都會聲討NBA。那簡直就是天底下最大的笑話了。
至於其他個人獎項
最具重量的就是常規賽MVP了,不過以吳越來講,常規賽MVP並沒有最佳新秀牢靠,因為還有沙奎爾奧尼爾在競爭。沙奎爾奧尼爾在聯盟打了這麼多年,深受記者們的喜愛,說不定125位評審有大半的人會選擇沙奎爾奧尼爾呢。
為了防止不好的事情發生,也為了讓吳越去爭取更多的獎項除了最佳新秀,常規賽MVP,年度最佳防守球員吳越也是很有競爭力的,這一點從他的蓋帽和搶斷上麵可以直接的看出來。
而年度最快進步球員,吳越也有機會。剛進聯盟算是0,現在吳越已經是99了,這進步難道不快嗎?
綜合以上的考慮,最終吳之隊打算好好整合一下資源,幫吳越充分造勢。
尤其是喬治,依靠著mia雜誌社以及行業的朋友圈,他迅速安排了一波接著一波的關於總結這個賽季的主題。
總結整個賽季,其實可大做文章。
總結整個賽季也就意味著回顧整個賽季,就像工作的人們寫的年終總結一樣,回顧這一年,收獲了哪些,完成了什麼任務,還有哪些任務沒有完成。意識到哪些不足,改掉了哪些,還有哪些需要一點一點的改變。這一年有哪些事情你印象深刻,有哪些人感動了你。這一年,你的關鍵字是什麼
總結整個賽季的同時,也可以展望下個賽季。立足當下,著眼未來,再悲觀的人對未來也是有美好的期待的。
於是,一個一個文字在mia雜誌社誕生,喬治又安排了一批一批的記者們接受采訪。
於是,一個個主題誕生了出來。
“聯盟的過去,現在,將來。”
“這些球隊。”
“那些球員。”
“聯盟keywords!”
“我最喜愛的球隊。”
“我最喜愛的球員。”
“我心目中的摯愛。”
這些文章或文藝或普通,或感傷或振奮,或措辭慎重或狂放不羈。
本來喬治安排這些記者們接受采訪的時候,還想有意提一下要多支持吳越之類的話,但是等到真正開始訪問,他發現,不用自己提,這些記者總結整個賽季,都會提到熱火隊和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