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佛經(2 / 2)

這話豈是林流已經說得很明白了,就是指盜墓。

別以為盜墓在七\八\九十年代才猖獗,古代沒有電子設備,兵力也不會放在這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麵,能派人把守上一任的皇家陵園就算是不錯了,因此古代盜墓才最猖獗,隻是信息不發達知道的人不多而已。可以說無論是哪個朝代,流傳著的古董,一半以上都是從別人的墓室裏挖出來的。新的東西比如字畫瓷器什麼的,那都是未來才值錢,才是寶貝。

所以說林流上輩子聽女朋友說過一個說法,說中華一半的傳承一半的家當都在地下。這話雖然誇張了一些,但想想殷墟,想想敦煌藏經洞,想想魯恭王當年砸的孔子故居的牆,還有海昏侯劉賀這個廢帝這個失敗者的墓室裏那大量的馬蹄金和五銖錢,這還是有好幾次盜賊光顧過後的殘留,所以這個說法還是有幾分道理的。

不過林流話裏的重點不在於盜墓,而是在於時間。

像平康郡王這種人,他肯定不會去刻意的找失傳的東西,或者說即便是要找也是放一個消息出去,讓某些想要巴結他的人忙乎。這麼一來,很有可能會發生一直情況,那就是東西的內容是真的,但朝代不對。畢竟佛經嘛,最關鍵的還是內容,但內容是要寫在紙上麵的。很有可能會發生,不是原版被人故意吹成原版,但是卻被人發現了,導致上麵的內容也被否定了的事實。

《佛說三十七品經》林流的確隻是聽見過名字,沒有見過內容。

但他卻知道現在能在哪裏找到真真正正能夠確定是正品的《佛說三十七品經》,那是一個讓後人聽著便心痛萬分的地方——敦煌的藏經洞。

據後世考證,敦煌的藏經洞是差不多在公元一千年左右被人弄出來藏東西的。現在以崇禎皇帝的死為起點來算的話,應該是公元一千六百八十年左右,這個時候藏經洞是已經被封閉好了,還沒有被道士王圓籙發現,現在要是去找的,肯定是一找一個準。

這也是為什麼林流之前那麼有底氣,可以不在意林家的家當的原因,真要是逼急了他,他直接領著人去挖墳,曹操都能搞出摸金校尉來,他也敢帶人去挖。其他的不用多說啥,一個敦煌藏經洞就能讓他吃撐著,那裏的文物內容且不說,那根本就是無價之寶,就單看價值,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更不要說的地方,林流還知道好幾個了,誰讓後世這些地方都變成了旅遊勝地啦。

不過林流也知道那是老祖宗給後世留下的遺產,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林流是不會鋌而走險的。另外了,現在的保存技術可不怎麼樣,未來會不會有戰亂誰也說不好,有些東西還是未來出土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