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曉喻盟友(3 / 3)

留守隨州城的羅獻義、馬臻等人,聽得王相叛變,雖說大驚失色,但與王相在戰前的言行對應,也就立即確認為真。

他們猶不能想象淮東軍數萬兵馬大規模潛入柴山的可能,羅獻義為羅獻成的族弟,早年隨羅獻成販私鹽,常在淮山之間穿走,自然清楚將廬州隔絕在外的淮山中脈佛猴嶺是何等的險峻曲折,哪怕一兩百人的隊伍要翻越佛猴嶺去廬州,都要繞上大半個月的時間,根本不可能叫大股兵馬通道——他們隻當在王相的配合下,淮東軍有數千兵馬穿越淮山中脈潛伏進來,窺著時機分兵偷襲荊襄腹地的薄弱處、截斷荊襄糧道,擾亂北燕在荊襄各地的防線。

隻要沒有意識到淮東軍有將駐廬州整部兵馬調入荊襄腹地的可能,差不多都會做出上述如羅獻義、馬臻一樣的判斷——羅獻義、馬臻沒有想到羅文虎已在強大的柴山兵馬前毫不作掙紮的降股,自然不疑羅文虎派人請援是誘援詐計……

禮山位於隨州之東,事關隨州的側翼,並能威脅淮山北麓防線的側後。

即使葉濟羅榮順利拿下荊州城結束漢水西岸的戰事,漢水東岸的戰事猶將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焉能隨州城以東的腹地給潛伏進來的淮東軍攪得稀巴爛?

羅獻義當即使馬臻及副將沈蕭謹守隨州城,他親率五千兵馬馳往禮山求援。

而在禮山與隨州之交的絡店、長嶺,羅文虎率兩千餘人,扮作從禮山敗退的兵馬往隨州方向散亂急行,唐複觀親率兩千精銳扮成追擊隨後追擊,兩部兵馬一前一後,往已入隨州城的五千援兵迎去……

溮河源出淮山北脈深山,為淮河上遊南岸最主要的支流之一,於九月上旬,寧則臣率鳳離軍第一鎮師萬餘精銳在水營的配合,沿淮河而上,進入溮河,溯溮河而上,一直前行到淮山北麓,進入信陽城,與孟畛、孟知祥所率領的信陽守兵彙合。

與此同時,董原也親率兩萬兵馬,出壽州,經霍邱,收複固始、潢川、光山、息縣、羅山等信陽以東的城池。

溮河、竹塘溪、石堰河等淮河上遊的支流都源出淮山北脈,這些溪河即是灌溉信陽萬頃良田的主溝,其上遊河穀也是穿越淮山南下隨州的通道。

羅獻成於七月初,就是沿這些河道從淮山而出,進襲信陽南部諸縣,以牽製淮西及淮東駐廬州兵馬。待九月南陽陷下,葉濟羅榮率主力南下打荊州,羅獻成也是率部沿這些河道南撤,避入淮山北脈的險峻大山之間,峙守這些溪河的上遊河穀。

由於羅獻成經營隨州要比董原早好些年,在董原執掌淮西時,整個淮山北脈幾乎都落入羅獻成的控製之中,羅獻成在溮河、竹塘溪、石堰河等淮河主要支流上遊的河穀,利用原有的山寨,建立了長兩百餘裏,縱深約六十裏的北麓防線。羅獻成差不多率五萬兵馬填入這道防線。

寧則臣所率援軍與信陽守兵彙合後,加上董原親率進入潢川一線的援兵,在淮山北麓的兵馬加起來也隻五萬人,此外陶春率部從渦陽西移,與守淮河上遊北岸正陽縣的肖魁安合力牽製陳芝虎、屠岸兩支敵兵,總計兵馬也隻有五萬。

雖說九月中下旬進入信陽的兵馬總數也達到十萬之眾,但在兵力依舊處於劣勢。相比較之下,在北線的敵軍雖說兵力較為分散,但兵力略占優勢,而且占據地勢的優勢太明顯,又是收縮防守,叫董原想咬北線敵軍一口,也找不到下嘴的地方……

二十日,也是在同一天,寧則臣派人進入董原在潢川的大營,通告淮東通盤戰略……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