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軍需(3 / 3)

近十年來,淮東軍建設並控製的大型燈塔,就多達三十餘座;目前已經有些燈塔,開始轉交民間經營或建設、維護。

而燈塔需要廉價的優質燃料,則直接促使婆羅火油漂洋渡海運來江淮及海東地區。

透明的琉璃罩以及其他用來照明的新技術,跟燈塔有著直接的關係。

而婆羅山灰與石灰、細砂石或細煤渣等混製漿料用於建造,目前也主要是由軍方采用。

淮東造船技術的發展,跟林縛當年銳意發展海上戰力,有著最直接的關係,隨之又有織帆、大型鑄件等業的迅猛發展。雖說林縛要求這幾處船場以成本價向軍方供應戰船,但開發新技術而額外消耗的成本,軍方為此買單,從不手軟。

軍方今年采購的近八十萬套軍服,全部采用淮東新布;僅這一項就足以支撐起一個用工規模達兩三萬人的新興織染、製衣產業。

淮東軍今年所消耗的逾二千萬斤肉食,其中近一半,是向海州、鶴城、嵊泗等地發展的近海捕撈業采購。

林縛早年在崇州發展冶鐵,最大的采購方也是軍方,其次才是農具等民用品。即使此時,軍方在戰械以及營壘及防線的修造上,每年都要消耗近兩千萬斤的鐵料。

而冶鐵及石灰等業在崇州的大發展以及產業工人的集結,直接促進煤消耗量大增。煤渣用於造路及磨細混漿用於建造,也是軍方最先大規模使用。

最先進的造車技術,軍方也是最大的采購方;四輪馬車,差不多有二分之一給軍方直接采購用為輜重車。

鐵場所生產的鐵絲、鐵絲繩,目前有近三分之二的產量,由軍方采購消化。

便在進灌雲之前,小蠻所看到鐵梨車,最先造出來的六千部,也是全部由軍管屯田采購消化。

更不要說殘酷的戰事,使受傷將卒對解剖新醫學的依重了。剖解屍體在社會上依舊是大忌,但在軍方將領眼中,實在是不足一提。

軍方的大手筆采購,使得新學、新技術、新產業在發展初期,就能得到一個最基本的需求市場。

如今海州成為北方軍團最為核心的後勤支持基地,除軍醫局、軍械局、港口及修造船塢等有限的幾項,將由軍方直接負責建造、管理之外,幾乎所有能夠外購的物資領域,如新布、染料、鐵料、製衣、造車、石灰、桐油、毛鬃、火油、煤石、木材、磚石、婆羅山灰等工場、工礦主及商家們,都紛紛申請納入海州後勤支持基地的采購對象之列;能直接在海州建設工場,幾乎都提出申請或已經正在實行。而新成立的工場,包括軍方後勤部門,都雇傭北方軍團的將卒或海州屯區將卒的家眷做工。

林縛當初決定將北伐的後勤總基地設於海州,而非徐州或者山陽,也就是考慮要利用龐大的軍需采購,催生出一座新興的、與傳統有別的海港城市來。

比起江寧,林縛更願意住在海州。

一方麵是軍隊的思維還是比較單純,對林縛的擁護,沒有那麼多的附加條件;再一個就是海州城幾乎是全新建設,而龐大的軍需采購,吸引來的幾乎都是風氣開化的工場、工礦主及海貿商人。

雖說傳統上女子講究一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但對於出身窮苦的淮東軍普通將卒來說,家眷做工,實在不是什麼難以叫人接受的事情。雇傭女工,在崇州都已經是普遍的現象,林縛早初不得不以此補充勞動力的不足;在海州更不是什麼怪現象。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