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紅杏的賓館和成衣坊都是在正月裏開的張。因為有著葉紅杏響亮的名頭作為招牌,所以在開張的那天起,每天都會有超多的人到紅杏成衣坊或是紅杏賓館裏去照顧生意。
葉紅杏的成衣坊裏大人小孩的衣裳都會做,葉紅杏按照記憶裏的印象,指導著成衣坊的師傅做出了許多款式非常新奇的服裝,一時間很受縣城本地的女性歡迎,名氣很快就響了起來。
有了名聲,人們想要買件上檔次的衣裳,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紅杏衣坊,雖然價格上稍貴一些,可穿在身上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並且能將氣質和身段襯托得極為得體美麗。
於是,葉紅杏的紅杏衣坊也就有了口碑,有了口碑又有了名聲,紅杏衣坊火了,火得一塌糊塗,火得連名聲都遠遠地傳到了府城,傳到了直隸省那些真正的大人物家後院家眷們的耳中。這些女眷們手中並不缺銀子花,她們平時的衣著追求的是真正的潮流,是真正的得體大方,能充分體現出她們身份和地位的衣飾。
而這些,紅杏衣坊完完全全可以滿足她們。所以,紅杏衣坊裏幾乎每天都有做不完的活計,而且絕大多數的衣裳都是做給那些遠在府城的官太太闊小姐們穿的。
因為供不應求,每套服裝賣出的價錢又都不菲,所以紅杏衣坊的利潤極為可觀。
葉紅杏和衣坊的這些大師傅們簽定的是分成合約。也就是說,這些大師傅們每做成一套衣裳,除了葉紅杏要從中抽出二成的利潤之外,剩下的都歸大師傅和大師傅手底下的學徒們所有。至於之後她們如何分配,葉紅杏不管,她隻是給大師傅手底下的這些學徒們規定了一個最低月薪標準,即五錢銀子。
五錢銀子,那也要比同行業的其它作坊的學徒工要強得多,甚至比一些活不太多的作坊裏的師傅掙得還要多。因為工錢多,所以有超多的學徒想要進紅杏成衣坊,卻因為名額問題而不得其門而入。
至於紅杏賓館,葉紅杏推出的是星級的理念。跟現代社會的賓館一樣,小地方小區域的賓館隻推出一到三星級,至於府城或過者更為遙遠的京城,葉紅杏才打算正式引入四星甚至五星級的理念。
想想吧,到時候自己賓館做到極致,讓那些習慣了各種奢侈的王公大臣們都屁顛顛地跑進自己的五星級賓館裏住,甚至連皇帝都“微服私訪“地來自己的五星級賓館,享受或者說是嚐試總統套房的奇妙之處……
對於住宿,葉紅杏也跟賓館的服務人員進行了一次對話,將這個行業的一些定價標準都掌握之後,葉紅杏提出了低價高質的觀念,要從服務和價錢上搶得客源。
事實證明,她的這個觀念也正確也不正確。因為價錢要比一般的客棧都要低上幾文錢,所以客人們也都很樂意住進她的紅杏賓館,圖的是一個省錢。又因為服務質量很高,並且賓館裏對客人的隱私要求比較高,要是客人不願意透露,紅杏賓館裏的服務人員可是連官府的那些辦案捕快之類的人都不用理會的。
當然,葉紅杏要保證自己的賓館不被“道上”的人找麻煩,她還得特意跟縣城的名門大族或是土豪鄉紳們搞好了關係,每當逢年過節的時候,她都會或派人或親自上門,奉上紅杏超市的一些特惠券。有了這些特別印製出來的特惠券,在紅杏超市裏買東西可以部分八折或是六折——基本上就相當於倒貼錢。
不過,葉紅杏的這一策略基本上還是蠻受歡迎的。跟前世的那些有灰色收入的公司高層一樣,人們普遍還是比較喜歡沾些小便宜的,並且這種小便宜還對這些人的好名聲無損。
葉紅杏用一些小錢就贏得了這些大人物們的信任,並且還非常樂意捧她,這簡直就是一舉兩得的事!
於是,葉紅杏名下的作坊們從此以後再不會有什麼不開眼的小地痞流氓之流的前來騷擾。沒有了這些煩心事,葉紅杏作坊的生意也就愈發地順利了起來。
紅杏衣坊、紅杏超市裏的小吃部、紅杏賓館、紅杏公交馬車行、紅杏超市本部……這一個個的作坊囊括了縣城百姓們的衣食住用行,人們已經越來越離不開葉紅杏的這些作坊了,而葉紅杏,也已經將自己的品牌名氣深深地烙在了縣城百姓們的心中,讓人在潛意識裏就認為應該活在“紅杏”的世界裏。
因為幾乎整個縣城的老百姓都會在自己名下的作坊裏買東西,而這些東西雖然利薄,但僅憑著多銷,所以葉紅杏本人的腰包還是以一種極為快速的速度鼓了起來。
葉家的房子翻蓋成了新房,並且在村北邊新蓋了一處極寬敞的大院子。至於院子附近的田地,也全都由葉紅杏花銀子給買了下來。
葉家村最大的地主的名字已經變成了葉紅杏,並且葉家村的多數人家已經開始跟葉紅杏家裏商量著佃種她家的地了。
春天,正是耕種的季節,葉紅杏手頭已經有了百餘畝的好地,西邊山裏的山地更是達到了三百餘畝,連帶著的還有山裏的林木、草地、灌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