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十方俱滅
雖然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但當香港電訊改嫁星動網絡的消息傳來時時,楊星對手們還是徹底被這個消息給打暈了。在的安田一之助發了瘋似的命令屬下一定要找出楊星短短十幾天就能籌措到上百億美元的原因源。而在倫敦的榮新友和顧荷則睜著幾個通宵未眠布滿血絲的眼睛,緊盯著亞凰台經濟頻道裏白冰客串的主持人正在采訪意氣風發的楊星一舉一動。
“這沒有道理啊,”顧荷喃喃自語道,因為顧家在新一屆政府打擊走私活動時表現不佳,顧家算是在政治鬥爭中失了一局。但顧家樹大根深,在上層還是擁有眾多的耳目。所以多少了解中央不願香港電訊落入外人之手而找上楊星的內幕。但是也絕對無法理解中央會提供如此之大的支持,要知道從四部委聯合發文到工商、中國兩大銀行出手,中間隻相隔十幾天,難道他們對楊星的信任和支持幾已經到了如此之大的地步了?
“他實際上采用的是一種杠杆收購法,並且提出用星動網絡5股兌換香港電訊的一股,隻需要拿出20多億美元,並且向銀行確保收購一定成功,以納斯達克這一年多的漲勢,星動網絡的股票升值潛力大,銀行才會借這麼大筆錢給他,但帶來的隱患就是他將要負擔起沉重的債務。難怪他讓星動網絡而不是生產移動設備的星塵通訊出麵收購,還是沾了網絡股票有前景的光啊!明天納斯達克市場上星動網絡的股價一定漲瘋了,我看美國人都瘋了,簡直是送錢給他亂花,但盛極必衰,我看他能風光多久。”榮新友這些年在英國也是混的風生水起,但比起楊星如今的成就來簡直不值一提,對於一向順風順水的他來說,這次失利可不小,隻能輸人不輸陣的詛咒了。
通過趙玉蘭這條內線,楊星的對手聯盟雖然是事後諸葛亮,但還是基本掌握到中星集團在香港電訊收購戰裏的內幕。楊星這次采用的是西方商業收購中常見的杠杆收購法,即收購者用自己很少的本錢為基礎,然後從風投基金、銀行等金融單位借貸其餘的資金進行收購,並在收購後利用公司收入來償還因收購產生負債的方法。
這種方法聽起來簡單,但幾乎完全依靠借款者的信譽,這意味著楊星這個名字獲到的以中國銀行為首的金融機構認可,他們提供120億美元收購款,這除了中央對楊星支持外,也是市場對楊星經營能力的肯定。
但這在和韓國商業引起了驚慌,楊星隻用十幾天時間就成功收購了一家上百億美元資產的大公司,這讓兩國被中星集團盯上的目標來說都是巨大的壓力。在大宇集團和富士銀行眼中,對於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籌集到巨額收購款的中星來說,它的實力看起來已經和安田家族不相上下了。
這更加讓楊星的對手們相信中星集團那份秘密會議記錄是真的,對於楊星有實力向富士銀行發起攻勢的能力沒人會在懷疑了,隻剩下唯一的問題,他會放棄大宇集團轉而攻擊富士銀行嗎?
但顯然楊星不會讓對手輕易弄清他的想法,在成功收購香港電訊之後,他立即對外宣布因為集團規模擴展太快和頻繁收購,導致債務比率上升和流動資金緊張,正式將中星集團下屬對除星鬥研究院外其他十家上市公司升級為集團公司,並加快這些集團公司下屬公司海外上市的步伐。
這件事在去年集團高層就達成了共識,並積極為此做了準備。去年年會上總部還根據升級為集團公司的業務需求,擴大了各大公司的經營權利,除對重大項目擁有一票否決權外,總部基本徹底退出了參與具體經營,成為純粹的股權控股和協調下屬集團公司關係並對重大投資做谘詢的機構。
而星鬥研究院作為單獨的科研機構也正式**,不僅將為集團服務,還可以對外承攬同其他國際科研機構合作,出售不涉及集團核心利益科技專利,甚至接受其他企業指定的研究等科研工作。
這十家升格為集團的公司首要考慮就是將旗下擁有股權的內地、港台和東南亞多家上市公司業務加以整合,統一企業形象和公司架構選擇合適的地點重新包裝上市。比如星雲電子旗下既有在內地上市的康佳、格力等公司,本身也是香港上市公司,另外還在東南亞等地收購了一些當地上市公司,業務範圍重疊不說,還經常被指責借機圈錢。其他幾家公司也多少存在同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