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二章 美國國防後勤局(1 / 2)

要小看中星集團從美軍零星產品供貨商變成指定軍備供應商簡單幾個字麵上的變化,這對中星集團來說可是經濟和政治兩方麵的雙豐收。經濟上作為美國『政府』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采購商,軍隊占了其采購清單的大頭,得到它的訂單,意味著一筆長期穩定,利潤豐厚的大生意到手。

這幾年美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東征西伐,所花的軍費是個天文數字,特別美軍一向喜歡依靠高科技武器,最近幾場局部戰爭養成了相比用士兵人命來贏得戰爭,美軍更喜歡用價格高昂的精確製導炸彈開路,這就是通常的說的用錢砸人。而這些軍費中大部分都是武器設備的采購支出,原來有不少落入美國各大軍火公司的腰包,現在則增添了許多中小廠商。

軍火生意一向是暴利行業,美軍采購合同更是經常以千萬、億萬美元計價,絕對是大訂單。況且美國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形象還為美製武器做了極大宣傳,軍火除了賣給美軍外,還能賣給其他眾多“小弟”國家,而成為美軍指定的供應商,就能借助美軍的金字招牌為自己品牌增輝,賣給別的國家自然能價上加價,狠賺一筆。

因此不少商家為了獲得美軍的長期合同,當上指定供應商,不惜壓價賠本銷售自家產品也要中標,甚至為此采用高額賄賂采購軍官的手段,搞得美軍采購過程中經常爆發行賄醜聞。由此可見成為美軍指定供應商能帶來的莫大經濟好處。

現在美國五角大樓直接找上中星集團。要讓其成為指定供應商,這是對中星製造能力的相當肯定,求上門去送產品和別人求你造產品的待遇肯定是不一樣的,除了美軍認可帶來的經濟效益外,這也是對中星形象大好宣傳。

同時也意味著中星在美國政治領域已經獲得了主流階層的認可,畢竟之前中星在美的多次商業計劃都遭到政治寒流的阻撓,現在連軍方這個最保守的堡壘都同意接納中星產品,也就意味著楊星和中星集團都通過了美國的政治審查,雖然這其中有不少是政治遊說和幕後交易的功勞,但畢竟表示中星能在美國大展拳腳了。

當然。楊星也為兩位領導詳細解釋,其實也不要把軍方指定供貨商名頭看得太神秘。因為與過去相比,美軍的軍備采購模式已發生巨大變化。冷戰時期,美軍裝備供應基本由大型軍火公司壟斷。他們控製著幾乎所有裝備的研發與供應。冷戰後隨著商業革命的興起,民用商品的『性』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甚至在類似信息電子等領域超越了軍工企業的定製軍品,因此美軍裝備采購從1994年開始大規模改革,從專用軍品向采購“貨架上的商品”轉變。

經過十年的實踐,美軍認為這種采購模式既節省了大量研發經費,又節約了采購時間,美國國會還為此規定軍事采購要達到22%產品來自民間小型企業的目標。有這樣的大背景在,使得美國防部從全世界中小企業中采購軍品成為一種常態,所以五角大樓想從中星集團采購不是直接用於戰鬥的軍火武器。而是一些後勤物資和零部件,並沒什麼大不了。

這次美軍把中星集團作為指定供貨商也沒打算大肆宣揚驚動四方,五角大樓並不直接和中星打交道,而是由美國國防後勤局(dla)作為今後和中星集團的接洽單位。根據美國法律,國防後勤局下屬的國防供應中心采購非核心武器零件時一般不用檢查供應商的背景,這才是盡管中星集團身份特殊,但還能憑借良好的商譽獲得美軍大訂單的主要原因。 重生之商海驚濤732

而美軍指定供應商的身份隻是一個跳板,楊星憑借這個能讓兩位領導高度重視的,其實是美國國防部對中星集團提出的一個新要求。那就是dla方麵表示對中星集團最新的“星計算”和“物聯網”計劃很感興趣,在最近兩場反恐戰爭中。美軍後勤係統信息化表現依舊不令上層滿意,提出要對其著名的“全球資產可視係統”加以升級,引進這兩種最新科技無疑最高效和適合,作為該技術的始作俑者,中星集團當仁不讓成為dla的首選。

美軍後勤部門恐怕是世界上最複雜、同時也最龐大的專業集團。在冷戰時期,美國防部每年用於保障職能的預算超過1000億美元。僅在各級後勤部門從事保障工作的人員就達80萬!為此,美軍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積極推動後勤革命,大幅壓縮規模,使低效率的傳統後勤模式向高效率的新型後勤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