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世經過楊星的幕後推動,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比起前世裏穩固了許多,雖然亞洲金融風暴讓剛回歸的香港元氣大傷,但在楊星這位“先知”的指點下,包海生他們這屆第一屆港人政府成功開創了離開英國統治後的新局麵。不但通過政治製度改狠狠打擊了“民主派”的氣焰,讓前世經常扯執政後腿的政治鬥爭減弱了不少。還通過成立主權基金和大規模投資香港和內地基礎項目建殳,拉動了經濟繼續高速增長和同內地經濟更快融合。
隨著內地和香港oeRa協議的生效和赴港自由行開放,越來越多內地遊客來港旅遊消費,而香港政府在楊星警告下未雨綢繆加強引導市民情緒,把前世搞得內地和港人之間的族群爭吵火苗在萌芽狀態就掐滅,現在香港經濟民生蒸蒸日上,“東方之珠”的美譽名符其實
這一切都凝聚著楊星的大量心血,香港作為中星資本大本營,他當然想獲得一個絕佳的的經商環境,香港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低稅率和政府管製措很少、金融服務業發達等優勢,無疑給了他很大的施展拳腳的餘地。國際著名機構多次調查全球最佳經商地點,香港都能名列榜首,可見大多數商人也和楊星想法不謀而合,覺得香港是個經營福地,香港以區區六百萬人口能產生華人世界最多的富豪,跟這個優勢大有關係。
但向香港這個亞洲經濟中心發起挑戰的人可不少,除了老牌的日本東京外,最有力的對手就是同為華人執政的新加坡。由於新加坡位於世界最繁華的馬六甲海峽咽喉,航運便利性不在香港之下,加上李氏家族長期實行"""專政,雖然表麵上看起來實行的是民主選舉製度,其實骨子裏還是實行的亞洲家長製威權統治那一套,由於國內反對派不成氣候,新加坡又實行親英愛美的外交政策,外界指責力度不大,新加坡在政策執行力和長期發展眼光上都要領先香港一頭。
新加坡沒有經濟腹地,因此對於亞洲金融中心龍頭這一角色,它並非優勢明顯的競爭者。但新加坡借助其屬於英美法係的法律體係、穩定的政治和低稅優惠政策,吸引了金融服務領域的一批行業,使其成為不容小覷的競爭者。為了和香港競爭,新加坡還放寬對基金和期貨商的監管,外界估計新加坡資產管理行業管理資產已經達到約1萬億美元,差不多與香港持平。其中70%以上的資產來自海外。專家表示在財富管理行業,新加坡這位新來者很可能要超過瑞士,目前新加坡已經超過香港成為亞洲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這無疑讓香港感到了很大壓力,為此香港方麵也在多做努力,由於背靠內地龐大的市場,加上中央政策支持,這幾年香港積極爭取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包括四大銀行在內的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已占據香港股市的大半份額,這種被稱為“紅籌股”的國有上市企業股票發行推動香港股市的ipo(公開募股)金額直追紐約和倫敦,名列世界前三位。
同時香港還依靠和美元直接掛鉤的聯合彙率體係,幫助暫時還不可自由兌換的人民幣在海外逐步國際化,這幾年香港發行的“點心債券”數量穩步上升,現在已經不僅單單是國有企業的專利,國內許多民營企業也對此興趣濃厚,紛紛來香港找門路發債融資,香港股市和債券市場在內地巨大市場支持下算的上是獨立亞洲風。
隻是在大宗商品期貨市場上,盡管楊星推著香港和倫敦金市實現了異地同步交易,勉強得到了亞洲黃金市場話語權,可在銅、鋁、鐵等金屬和石油天然氣以及農產品市場上進展緩慢。針對這種情況,楊星就提出可以借這次海外抄底的機會做些改變。
他指出國內金融機構改革已經實行了多年,但老是在自家一畝三分地裏打轉是變不成世界高手的,金融改革的核心是銀行,前幾年國內已開始放鬆對存貸款利率水平控製和放寬人民幣自由兌換限製,逐步取消資本項目管製,目的就是想逐步推動金融體製改革,上海和深圳現在已近雄心勃勃提出要打造中國金融中心,挑戰香港和新加坡的口號了
可可口號雖然響亮,但金融改革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牽一發而動全身,在全麵放開前,國內銀行之間必須先行充分競爭,同時必須發展出容量更深的資本市場。由於中國銀行體係多年來一直以向政府支持企業發放貸款為主,發生虧損的風險最終會由政府承擔,為了扭轉這個局麵,就需要銀行開拓海外業務,接受國外金融管理經驗。而在銀行積累國際經驗方麵沒有捷徑可走,國內專家普遍認為上海和深圳距離香港這樣的國際金融中心有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