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三回 戰船(1 / 2)

天近三更,夜色深沉,風中帶著一絲涼意,火把隨風飄動,正殿之上,微弱光亮下映出一人身影,趙括眉頭緊皺,試圖從來自現代記憶中提取關於戰船資料,既為戰船自當擁有作戰能力,否則與普通船隻沒有任何區別。

“戰船!”趙括低聲念了一句,打造戰船遠非製造兵器那樣簡單,其中涉及太多,順手拿起放在一旁觀竹簡,高高摞在一起,其中都是關於戰船資料凝神看去。

商紂無道,周武王會盟八百諸侯,率領數萬將士,以大船從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搶渡黃河,趁商西征之勢一舉攻破朝歌推翻了殷紂王的腐朽統治。

盡管這些船隻是征服水勢運載兵力之用,原則上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戰船,整個戰役戰船所起到作用不容置疑。

到春秋戰國,各種大型的戰船不僅紛紛製造出來,而且建立了專門進行水上作戰的水軍。

我國曆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次水戰,發生在楚國,楚國派遣水師攻打吳國,吳國地處長江下遊和太湖流域,水軍實力雄厚,擁有當時赫赫有名的餘皇、三翼、突冒、樓船、橋舡等各種戰艦。

“餘皇”又稱“王舟”,是王侯乘坐的大型指揮旗艦,三翼包括大翼、中翼、小翼,是主要的戰艦。大翼長23米、寬3.5米,可以載官兵和槳手90多人。船中兵器有弩32張、箭3300支、盔甲各32副。這是一種快速攻擊的戰船,船體修長,順水而下,疾行如飛,作戰的威力很大。

楚國兵力雖強,怎奈水軍力量薄弱,麵對擁有強大水軍吳國隻能無功而返。

當時的水戰已經從江河發展到海上作戰,吳國水軍就憑借強大的戰艦優勢,入海北上,進攻山東半島的齊國,雙方在黃海海麵展開對戰,弓弩齊飛,大小戰船飛馳,最終齊國不敵,吳國水軍一戰揚威。

中國古代為作戰目的製造或改裝的武裝船舶。一般可分為大、中、小3種類型。大型的是主力戰船,稱為“艦”或“樓船”,有2層、3層、4層,甚至4層以上甲板的。

中型的是用於攻戰追擊的戰船,如“蒙衝”、“先登”等。小型的是用於哨探巡邏的快船,如“遊艇”、“赤馬舟”等。為適應作戰時能搶上風和追殲敵船的需要,大多數戰船是專為作戰而設計製造的,以保證具有較好的適航性能、操縱性能和較高的速度。

也有一些戰船是采用漁船或商船的船型加以改進後製造的,或臨時用漁船或商船加以改裝,使其能符合作戰的需要。戰船乘人多少以“米重”為標準計算,每人以重2石為準。

中國古代戰船上武器裝備的發展,是以中型和輕型武器為主的。在交戰時,遠則用弓、弩,接舷戰用矛。

將士兵卒各備有長短兵器。有的戰船還裝設有拍竿,用以錘擊敵船。戰船多設有戰棚或女牆(仿照城牆式樣,有雉堞甚至開四門)或用牛皮蒙在木板上,或釘竹片,作為防護裝置。無女牆的戰船,戰鬥時在左右舷懸掛罟網,以防敵人跳幫。

船上大多備有可以投擲長矛,在刁鬥上下投可以擊殺敵人和洞穿敵船體;撩鉤用以鉤搭敵船;勾鐮用以勾船割繚繩。在很早就已使用燃燒性火箭,主要是焚敵篷帆,使敵船不能行動。

趙括一一察看關於戰船記錄,唯一欠缺的是戰船草圖還有如何建造船底,戰國時製造工藝有限,完全是手工打造,船底縫隙處采用何種工藝保證水不滲入並無記載。

一旁守候侍衛上前,抬頭看去,但見大王凝神思索不敢打擾隻得退到一旁,時間慢慢過去,整個正殿靜得甚至可以聽到人的心跳聲。

趙括始終一筆未動,對於戰船並不了解,即便腦海中浮現出現代戰船模型樣子,隻是沒有現代工藝根本無法打造,隻有建立在戰國時代造船工藝之上加以改造,打造戰力更為優越戰船才行。